六、其他移民
两汉时期,三北半岛地处偏隅,在北方历次战争破坏及混乱时期都基本上没有受到影响,故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陶瓷业是当时三北半岛内的主要产业。因此,南部沿山一带应该还有大量的北方陶匠等迁入此地。
除以上移民信息外,两汉时期,主要是在东汉晚期,还有两则移民资料。其一是上林窑工的信息;其二是外域宗教移民。
(一)上林窑工移民
我市已故地域文化专家童兆良先生曾担任上林湖文保所负责人12年,并热衷于对窑址中出现的文字信息的采集、整理和研究。1987年,他在上林湖黄蟮山东汉窑址中,发现了一件器壁刻有“徐师有”三字的垫座。后来,又在同一处窑址中发现了一件器壁刻有“徐师”二字的垫座。这两件垫座的发现,为我们研究上林窑工提供了重要信息。说明在东汉之际,上林湖已有“徐”姓窑工或是复姓“徐师”的窑工在此制瓷。这是目前所了解的最早的上林窑工信息。
(二)外域宗教移民
清雍正《慈溪县志》载:“五磊寺,吴赤乌间有梵僧那罗延结庐修静,唐文德间僧岑建,名灵山禅院。”
始建于三国时期的浙东第一古刹五磊寺,开山祖师为印度早期来华高僧那罗延,是佛教中主要罗汉之一。
五磊寺位于三北半岛南部的五磊群峰之中,被称为“浙东第一古刹”。千余年来,五磊寺历朝改名,几经毁建。唐文德年间(888),朝廷尊佛,迎来不少僧人传经,名为“灵山禅院”。北宋大中祥符初年(1008),由真宗敕赐“五磊普济”寺额。以后由云门宗六祖智环禅师任住持,广收门徒,成为浙东名刹。明朝永乐年间,册定全国寺名,名五磊禅寺,从此名声大振。顺治六年(1649),拙岩接任住持,二十余年间,撤旧创新,百变俱举,寺院扩大,百事兴旺,顺治六年至康熙十年的二十余年间,共修葺、扩建殿堂楼阁140间,遂成浙东名刹,十方丛林。相传五磊五峰,峰峰有茅篷,引来多少文人雅士纷纷留诗吟咏。清宣统三年(1911),天台宗谛闲法师莅寺主持讲席,改名“灵山讲寺”,成为天台宗道场。民国四年至十年(1915—1921),寺院重建大雄宝殿、弥勒殿等80余间。1931年,弘一法师(李叔同)拟在此创设“南山律学院”,因与住持意见不合而未能如愿。抗日战争时期,寺院成为中共浙东区党委和浙东游击队在三北的重要活动场所,寺内僧众为革命斗争提供了不少方便。1985年5月,寺院重新修复开放,赵朴初题写“五磊讲寺”匾额,千年古刹又重新成为引人注目的佛教圣地。
那罗延是古代印度高僧,传说中的五百罗汉之一。相传在2000年前,印度高僧那罗延遍访中国名山胜境,跋山涉水,选中了五磊山上的这块风水宝地,最后在五磊山结庐传经,燃起篝火,招徕信徒。当熊熊大火冲天而起之时,也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开始之日。然圣火虽炽,应者无几;高山相隔,知音难觅。据说某日孙权母亲坐船经过,发现篝火隐约,遂命人详察,方知原委。于是特意在圣火升起之处修建一座小小寺院,这大概便是五磊寺的前身。有了这个小寺院,才使那罗延结束了多年来风餐露宿、枕石漱流的生活。
1981年10月4日,中国佛教协会曾致函宁波地区行署宗教事务处:“三国时梵僧那罗延尊者是早期由印度来华高僧,他的墓在慈溪五磊山麓,拟请加以保护,予以简单修复。”从全国范围来说,现在还保存的早期印度来华高僧墓塔是极为罕见的,可谓是我市佛教文化的重要资源。
据《五磊讲寺·古迹》篇载:“那罗延塔,原在剩日弯。地面下为土穴,骨灰置于青瓷坛中,有盖,上覆以青石板。‘文革’时青石板及骨灰坛均被砸碎,仅存地面之石砌罗圈及一石纹塔座、六角塔柱及倒莲瓣塔顶。碑文为‘开山那罗延尊者之塔’,无立塔年月。因年代久远,自然风化,该塔已经多次修复,塔座与塔柱、塔顶石质各不相同。‘祖师洞,在牛角峰巅,相传三国吴赤乌年间,那罗延尊者在此洞中静修。原来有一只粗制石香炉,现已散失,仅存洞口所垒之石块。’”
从以上资料可知,早期印度来华高僧那罗延是徙入三北一带的第一位外国移民。这也是三北移民文化的一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