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姓望族移民

三、大姓望族移民

原姚北段大古塘于元代奠定了规模,原慈北、原镇北段大古塘亦于明洪武年间建成。至明永乐年间,为卫所驻兵屯种三北全线又开发围筑了新塘。随着大古塘、新塘的渐固,原姚北部分在明成化年间又围了潮塘。当时原姚北地区以潮塘为一线防潮海塘,潮塘以南又筑了一条周塘作为备潮塘,同时以周塘为屯兵、居民与灶民分界的界塘。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居民大多迁居于周塘之南居住,这样在两条海塘的护卫下,更安全一点。而原慈北、镇北地区无潮塘、周塘,以新塘为一线海塘,大古塘(又称老塘)则退为备塘,故居民大多迁居于大古塘南。

以下姓氏都是在有明一代渐次移入周塘之南及大古塘之内等区域居住的。

1.梅川赖氏

梅川赖氏居白沙路街道赖王,今三北大街北侧,东外环线之西,周塘街以南区块。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明素堂木活字本《梅川赖氏宗谱》载:

吾族自光绪丁丑间,洲然公详稽本支,检阅神牌,创造宗谱,迄今三十余载,代远后湮,硕大支繁,于是二房十一世孙宝定、善继、善述,大房十一世孙成琰、金求,三房□□世孙□□□,辅之翼之,共享厥事。于本年正月采访,三月集止,六月告成,上承先人,下启来者,使我世世子孙相传勿替,而无数典忘祖之惭,岂不快于心欤!

又据谱载,梅川赖氏始祖为森八,生年不详,卒于明万历廿八年(1600)。森八生赐一,赐一生三子。长子天佑,为大房;次子为二房,因“神主被毁,难以查稽”,不知其名;三子敬南,为三房。第一册世系记至十六世。

由以上残存资料可知,赖氏迁赖王在1560年前后,在明嘉靖朝之际。始祖赖森八。

赖王赖氏曾建有宗祠明素堂,于光绪乙亥(1875)间所建,今已毁。

2.梅川庄氏

梅川庄氏居白沙路老街之北,赖王之南侧。宣统元年(1909)《梅川庄氏族谱》卷首十三世孙宗长庄士元序文有“以廉氏壹公为始祖,至十世世义公等创建祖祠”之语。又载,始祖庄廉氏壹,约在明代中期迁居梅川。何处迁来,未详。生三子,大房国祥,二房细初,三房细叁。

由此可知,庄氏约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迁居此地,始祖庄廉壹。梅川庄氏旧有宗祠报本堂,据《创建宗祠合同议单录存》载,建于嘉庆二年(1797)。今亦无存。

3.古窑叶氏

古窑叶氏位于掌起镇厉家,又称古窑叶两如堂叶家,据《古窑叶两如堂家谱》中道光五年十二世孙叶于宣《创造家谱序》一文载:

我始祖万八府君自施山卜宅于此,聚族数百年,至今族尊世翰叔祖已传十世,尚未有家谱……自始迁祖万八府君以上,施山谱中所著与黄杨岙谱中所著,伯仲次序不尽相符,故将两谱所著一并恭录。至于万八府君以下,间有脱略者,仍阀之。文献无征,不敢妄为臆断。”清雍正十年,创立德祥公堂。乾隆间,十一世孙叶宗圣等创建两如堂。十三世孙叶珩《古窑叶两如堂历代行序血谱宗册记》略云:“是谱穷源竟委,血脉流通,一气相生,衍流至今,由楚国叶县发脉,迁移至南阳郡,由南阳郡迁移至处州括苍门,由括苍门迁移至慈溪五甲,由慈溪五甲迁移至施山,由施山迁移至古窑,源远流长,脉络分明。”

又:始迁祖万八府君,讳与善,任瓜州税课局大使。元至正廿六年(1366)十二月廿三日生,明正统十二年(1447)三月初三日卒,娶徐氏、方氏,葬桃花岭下。

由此可知,古窑叶氏是明初从施公山迁居而来,始祖叶与善。

古窑叶氏两如堂排行,一世为万字,二世为寅字,三世为尚字,自第四世起以新编七言诗为第行序号,诗曰:乾清贵德尊贤仁,义礼祥和钟大椿,膏雨慈亲滋长养,涵濡望岁毓轮囷,芳荣玉质相承茂,秀挺金枝又日新,端是栽培根本厚,两如堂启万年春。

4.童岙潘氏

童岙潘氏位于横河镇童家岙村,又称桐岙潘氏。据《桐岙潘氏宗谱·嘉庆桐岙潘氏重建谱序》载:

潘氏之先出自高阳,之后荥阳姬姓,毕公季子名明者,封食采于潘川,遂赐为姓。历两汉秦晋隋唐以来,代多闻人杰士,余波绵绵,至宋初时讳美,字在中者,仕为中书侍郎兼枢密院使,超拜驸马、参知政事,德备文武,竭忠征虏,配飨庙庭。厥后袭仕丕洪,累相继志。

宋季守智公,属首相史嵩之之婿,从采石而迁于姚邑之丰山,迄元胡之末有潘细五公讳细英、字子华、号桐溪翁者,识见高明,才能特达,钟山川之瑞源,道脉之真初,与钱氏旧姻,出赘三九夫人,遂居而建基业于此,实为开先之祖焉,由是后进克肖。居丰山之阳者,遥远不详,产于桐岙之地者,森罗大盛,一支三派,世系支图继继承承,井井可观。

不幸于乾隆初年间,吾祖德薄,谱失于火,遂致考据无由焉。兹有十五世孙成麒者,慨念先世之休泽,不忍任其坏而不援,世远年湮,终于澌灭。缘查各房祭簿古迹,各家神主墓石,旁搜博览,挟谱采访,遂成一帙。经始于丑年之春,告成于寅年之冬。虽不悉其详,犹得其略,庶后有克肖之子有基勿坏也。纂修补易易乎,将奕叶箕裘勿替引之矣。是为缘起云。

时嘉庆十一年岁在丙寅仲冬吉旦,十五世孙成麒谨识。

桐岙潘氏宗祠今重修后仍存。谱又载,桐岙潘氏奉潘美为始祖,谱内世系以潘美始。始迁祖为潘细英,字子华,号桐溪翁,“洪武初荐授人才官,原居余姚丰山,后迁桐岙。为潘氏始祖”。

由此可知,桐岙潘氏自明洪武初迁此,始祖潘细英,从余姚丰山迁来。

5.梅川伍氏

梅川伍氏又称板桥伍氏,位于今匡堰镇伍家板桥村。据清光绪庚子年(1900)尊睦堂木活字本《梅川伍氏宗谱》十五世孙伍在能《续修宗谱序》云:“稽吾伍氏,自大明洪武间有从八公同弟舍宝公由江西抵姚,徙居于此。历年已久,分为乾坤两房。从八公是乾房之始祖,舍宝公是坤房之始祖。厥后棠棣并茂,兰桂腾芳,间有文献足征,而谋及谱事者卒鲜。迨国朝乾隆辛未,幸有高祖讳伟千公始创是谱,溯本究源,分支别派,缮写成帙,源委一清。至道光壬寅,有族伯鸿逵等见有旧谱相传而重加厘定,增其传序,既详且备,亦手录而接续之,迄今已有六十来年矣。”又有卷一《乾房总世系图》云:“始祖从八,明初洪武间自江西九江府湖口县同弟舍宝公迁姚邑梅川板桥村,卜居立业,分为乾、坤二房,其舍宝公另立一派。”

由此可知,板桥伍氏为明初洪武年间从江西九江府湖口县迁徙而来,始祖伍从八、伍舍宝兄弟,并分乾、坤二房。

谱载板桥伍氏“行第诗”云:“从昌得原奇,敬天士庶宜,忠孝承先祖,兴隆望后裔。”

旧亦有伍氏宗祠,创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同治元年(1862)被太平军焚毁。同治三年重建,今已无存。

6.东山头吴氏

东山头吴氏位于观海卫镇东山头,居于瓜蒂山南麓。据《吴氏宗谱备草》清道光戊子年相月同乡方良培撰次序云:“吴氏自宋归南渡时从金华之浦江县来居慈邑北乡。宗谱已失,而先世承传之道无可查稽,所以创前谱序者,在序内载明以鹏飞公本房八世之祖,启公、陈公为始祖,以其所知者传之,所不知者阙之。”

谱中录有承启堂“十三世至五十二世”排行:“启家惟积德,敦本在存诚。志立雄才振,身修大业成。长民遵道义,佐国秉忠贞。敬谨师贤圣,门庭必显荣。”

吴锦堂先生即出此族。据查行第,可知为东山吴氏第十二世。

又据清嘉庆丁卯春奉川方丙吉撰文云:“慈水鸣鹤乡之东山吴……传云自宋南渡时宋(从)金华之普冈县来居于此,迄今七百余载,以三十年为一世之说,推之则当有二十余世矣。而观宗祠木主所载,仅有一十余世,实不相符。”又据周乃复所著《吴锦堂研究》一书称:“东山头吴氏约于明洪武以后迁入慈北。”

由此可考,吴氏应于明初洪武年间之后迁此,如以吴锦堂先生为十二世孙计,则于今衍至十六世左右,以三十年为一世计,亦仅480年,故吴氏迁此约在明正德年间之际。

7.游源戚氏

游源戚氏位于今匡堰镇游源村。据1950年4月戚载镐编写《破山路戚氏支谱》载:

慎终追远,孝亲之道也;务本溯源,敬祖之德也。是故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谱志不可不详。所谓木本水源得以追求,绵绵瓜瓞不致遗漏,作时时之增修,(供)世世之参考,庶几长幼有序,尊卑可稽,承先启后,永垂千秋者也。窃查吾族自世祖福一公始迁于兹,已三百余年,历一十四世,宗谱一事,尚付缺如。以族内子孙非的派者,殊不乏人。兼值国家多事、国税繁重、祠款空虚、子孙困苦之秋,创修宗谱,困难重重。设或举行,但一人之力,亦所难能。兹镐就能力所及,自第七世祖金坡公以后世系,征求采访,现已编集成册,务望后人绵绵续续,以垂永久,而志不忘,有厚望焉。民国三十九年四月十一世裔载镐谨识。

支谱又载“始迁祖福一公生于正月初十日,卒于正月二十日,生子二,长曰寿三,幼曰寿七。女失详。墓在方家岗脚,土名狗股山,坐南朝北”。又有载:“由游源迁住破山路,大宗祠第六世。”

由此可知,破山路戚氏始祖为戚福一,约在明代晚期从游源迁居破山路(今属逍林,位居破山之北,周塘街南侧)。戚福一为游源戚氏六世孙,可知戚氏迁游源应在明代前中期。游源戚氏宗祠名“源远堂”,今已毁。

又据《慈溪余姚家谱提要》载:“《余姚戚氏宗谱》十二卷,嘉庆九年(1804)敦伦堂。始祖亚卿,南宋末从端宗航海走建安,舟覆,卿仅以身免,漂泊至余姚湖地而居。亚卿三子,长子玺一为老大房祖;季子玺三为老三房祖(次子玺二元初徙虞东始宁乡——千乘楼所藏《虞东戚氏宗谱》即为此支)。老大房又三世,兄殷堡下为南房;弟仲堡四子:伟伦、伟文、伟常、伟盛,又别为四支房,散处余姚城乡。藏:上海图书馆。”

不知游源戚氏是否同该支有关。破山路戚氏后又有迁新浦者。据此推测,破山路戚氏很有可能是灶户家族。

8.横江周氏

横江周氏又称云城横江周氏,现位于周巷镇大古塘村。

据三十一世孙周高森总纂的民国十八年四序堂木活字本《余姚横江周氏宗谱》卷首民国十八年同里卢国珍序略云:“余姚周氏始祖从远公,世家青州,后徙营道。历四传,生元公于营乐里濂溪,学绍孔孟,道启程朱,学者宗之,称为濂溪先生。至元公第十八世孙有讳建业者,始由镆剑山徙居于云城区之横江村,是为横江村周氏之始祖。第统系递传,计世二十有四;后先相望,历年九百有余。”又有卷一《迁祖明建业公传》载云:“自所自公迁姚而周巷,遂以名镇。自建业公迁横江,而横江周氏遂以名村。我迁祖建业公者,从远公之二十一世孙也。性至孝,好读书,学务实践,只求有益于世,不屑习举子业。人素知公学优,屡劝出仕,公尝引书曰: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何必役役于富贵为(焉)。于是作避世计,布衣蔬食,匿迹山林,不问世外事,遂于天启年间迁于云柯之高义里横江村,力农自食,以终天年。”

横江周氏以周从远为一世,“由道州宁远县迁居营道”(今湖南道县)。四世为周敦颐,八世周操,字所自,“侍御史中丞,宋建炎中,扈跸南渡,公挈眷迁姚。配钱氏,生三子:长肇荣,字小十一;次小十二,住水阁周;三小十三,住附子湖”。周操与长子周肇荣居周巷。十七世周著道,“由周巷移居镆剑山”。二十一世周建业,“由镆剑山徙居横江村”,时在明天启年间。

由此可知,横江周氏明末天启年间(1621—1627)从余姚城北镆剑山迁居于此,始祖周建业。

横江周氏行第排至五十七世,前三行为先世,“远”字行为第一世,录曰:“崇农怀远代,岐邑泽长绵。性理阐伊洛,春秋享豆笾。精忠能裕后,纯孝聿光前。大学原承祖,中庸启象贤。汝南留遗绪,姚北接薪传。道统垂千载,云礽衍亿年。”

9.周巷桑氏

周巷桑氏主要有两支,一支在眉山司城旁,滨大古塘而居,一支在青龙桥、安仁桥一带。两支同出一脉。据《慈溪余姚家谱提要》载:

书名据版一心、封面题,书名叶题《司前桑氏宗谱》。八册。桑氏系出黎阳,相传为郡王之后,王本姚人,其子孙蔓延四方,或有由姚转徙青州者。故始祖尧卿公自有宋盛时曾为青州世家。传至九世达之公,元末明初随父自杭州迁居余姚孝义二都眉山司城之前。公生二子:元廉、元洁,析居南后两宅,是为南宅、后宅之支祖。厥后南宅椒聊繁衍,至十二世龙田公辈,遂分为青龙桥、安仁桥等六房;后宅数代单丁,至十二世仅止圭公派下一房,连南宅共计七房。另有达之公伯父佾公迁居姚江烛溪乡,其从孙庵公由烛湖迁居孝义二都之潮塘缪路,与眉山所居仅隔数里,当时曾以是地助祠附祭,于是七房之外又有所谓半房,此即七房半所修。卷一叙文、例言、旧序、诰敕、郡王封神事迹丛考、历代祖像、史传、列传、志传、家传、行状;卷二节孝传录、遗赠、图绘、祠规、器具、祠产、丁荡、助款、祭款、祭文、金石录、助地碑、配享记、建祠原委记、遗著、分房志略、总世系表;卷三至八世系、修谱题名录、藏谱处所志、修谱征信录等。清代桑调元即出是族,谱中载其资料极富。雍正间调元公创修谱牒时曾编排行三十二字:“本根厚植,发自司城。蟠荫广甸,柯干滋生。耕读事业,忠孝性情。雍和朴实,长保家声。”藏:千乘楼。

由此可知,桑氏出自青州,元末明初之际由杭州迁居而来,始祖桑达之,其二子桑元廉、桑元洁为南宅、后宅之支祖,至桑元廉之孙桑龙田时,又向北移居至青龙桥、安仁桥一带,时在明初中期之际。在此旁,桑氏又有一同裔近支从烛溪乡迁居潮塘缪路,始迁祖为桑庵。

10.龙场林氏

龙场林氏居在龙山镇龙头场老街一带,又称龙头场林家。据“龙山镇大姓流源调查资料”记载:“林姓,665人,集居于龙头场林家。始祖系殷商王族比干之子林坚,东晋时四十七世孙林禄入闽,为福建‘晋安林’先世,唐代十六世孙林披,生九子,皆授州刺史,称为‘九牧’,后代以‘九牧’为堂号。龙头场林家,明嘉靖年间(1522—1566)由福建莆田林姓支脉迁入,繁衍成族。清后期曾有子孙迁至舟山岱山等地。”

由此可知,龙头场林氏在明嘉靖年间由福建莆田迁此。近代著名教育家、曾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的林汉达先生就出自该支。

11.云柯杨氏

据《慈溪余姚家谱提要》载:“《姚江云柯杨氏宗谱》,光绪二十五年(1899)诒清堂木活字本。宋怀玉公由安徽无为州来姚,奉守余姚尉,为迁姚始祖,与上塘、厩夏诸杨同姓而异支。而云柯之杨,相传徙自双桥,则同姓而同支也,明季讳富者始迁云柯,为云柯始祖。藏:浙江图书馆(存二册)。”

由此可知,迁云柯者杨氏始祖为杨富,在明代迁此。

12.云柯柴氏

云柯柴氏在今天元镇,位于界塘之北,潮塘之南侧。据《慈溪余姚家谱提要·姚江云柯柴氏宗谱》载:“始祖洪先,南宋初徙绍兴。始迁祖明益,洪先十一世孙,明中叶徙居姚北云柯。二子秉伦、秉孝,分别为东柴下宅、西柴上宅祖。卷首至二序、渊源考、诰命、像图、传记、墓志、杂记,卷三、四系图、世表,卷末跋。有范必大、谢迁、赵锦、翁大立序。”

由此可知,柴氏迁云柯在明中叶之际,始祖柴明益,生二子柴秉伦、柴秉孝,分别为今后柴、上柴之支祖。

13.龙山西门外李氏

西门外李氏位于龙山所城西门外。据“龙山镇大姓流源调查资料”记载:“西门外李氏源出陇西,唐末光州刺史李枢自洛阳迁闽,至宋代传至淮真,由闽迁奉化同山。宋末十世祖信之由奉化江口迁镇海,明际后裔从镇海城关李衙前李迁居龙山。镇海城关李衙前李氏一世祖李清以征苗功世袭千户侯、定海指挥。其后世李唐、李如珪等,民国《镇海县志》有传。西门外李氏又分迁至龙山所、邱王村等。”

由此可知,西门外李氏于明时从镇海城关李衙前迁徙而来。

14.洋山裘氏

洋山裘氏亦为大族,位于今掌起镇裘家村。据《快船江风情》载:“据传,裘氏祖籍山东渤海郡,盛唐时曾有‘端国’的官阶,在南宋乾道年间,端国八世孙裘承祖任慈溪县令,成为山南裘墅一世祖。故流传辈分排行有‘大宋牧慈宗,盛唐端国胤’之语。洋山裘氏是明州洪塘裘墅的后裔,约于明末清初之际迁居三北快船江畔,裘氏旧有家庙,称慈庄庙,建于同治十三年(1874),有家庵,名护龙庵,建于同治四年(1865)。其支名人有:光绪年间任六合知县的裘宗圻;民国儒宦裘毓鏖,著有《清代轶闻》;当代著名中医学家、文史馆员裘沛然先生等。”

由此可知,裘氏在明末之际从宁波洪塘裘墅迁居而来。

15.周塘高氏

周塘高氏位于今逍林镇西部水云浦周塘街旁,据《梅川周塘高氏宗谱》载,“第一世正四,佚名,以行传,由渤海迁姚,卜居梅川,配苗氏,继周氏,生二子,长钦十三,次钦十八,生卒年不详”,“正四孙子分为四房。敬十二,智房;敬十三,仁房;敬十七,礼房,敬十四,义房”。辈分排行是从第二世开始的,摘为“钦敬传忠孝,荣华俊杰显,达隆尊奕叶,博厚渊源延”。

周塘高氏迁此于何时谱未载,但谱中载第五世“高一蛟,生于明崇祯九年十二月二十日,卒于清康熙廿三年十月初七日”。以此推断,可知周塘高氏是在明代中后期迁居而来的,始祖高正一。

16.龙场陈氏

龙场陈氏在今龙山镇龙头场村,又称田央陈。

据“龙山镇大姓流源调查资料”记载:“陈姓,为该镇(合并前的龙山镇)族人最多的大姓,1841人。据现龙头场陈氏聚星堂、遗忠堂宗长陈同江传,陈氏始祖自河南迁浙江,其一支家居岱山,旺族后支脉四衍。田洋(央)陈陈氏系明万历间一支脉陈姓三兄弟自岱山迁入龙山定居,长兄立李家后陈,二兄立龙头场中陈,三兄立田洋(央)陈。后裔分五房繁衍,今子孙遍布全镇。”

由此可知,龙头场陈氏自明万历年间(1573—1619)从岱山迁此。

17.白马岙陈氏

白马岙位于今观海卫镇南部,五磊山北麓,宓家埭白马岙内。

据清咸丰八年(1858)十五世孙陈建勋编纂咸丰白马岙《陈氏宗谱》卷首十世孙陈国佐序云:“余陈氏自□□迁居白马岙,历十余世。……然历世仅二百余年,迁支谱系先达言之未详。雍正五年三月二十四日复遭回禄,间有存者,益失所考矣。”

又有道光六年十三世孙陈同序序略云:“吾族自石柱迁此,旧有谱牒,日久失次。乾隆庚□□佐公修之,越十余年族兄尚典、从兄同文修之,自□二十余未经编次,嘉庆丙辰序查辑排比□□□始成帙,庚午续葺之,至今又十余年,裔支繁□□宜纂修以明世系。惟序已及耄,未能缮写,因命侄宝稼辑录四部,分房各存其一,阅十二月书竣。余身三修,谱幸得告成也。”又序载:“余陈氏得姓本于虞,宗祊远,不可稽。即南渡以来□□端。相传建炎、绍兴间,我祖彬公隐于姚江眉山,□公隐于古虞,桃公隐于天台,榀公隐于湖州,梧公隐于海宁,楙公隐于四明句章紫壁山下,紫壁山又□□□山,楙公之后派徙不一。永三公徙居奉川山隍□,□□公徙居奉川陡亹,永五公徙居姚江西塘江,永六公迁居郭岙又名陈家岙,永十一公徙居富监桥东,其徙居石柱头者,为永九公闰四府君之所自出也。府君自石柱来居白马岙,即为吾族始迁之祖。”

据此可知,白马岙陈氏始祖为陈闰四,约于明中叶自石柱头迁来。陈闰四生四子:长子仲文在白马岙生根发芽,生四子,武一、武二、武三、武四;次子仲初,无子;三子俊英,迁居观海卫南门外;幼子俊贤,迁居上溪头。

第四世以仁字排行,行第曰:“仁义礼智信,德位禄名寿,肃乂哲谋圣,慈孝爱敬友,学问思辨行,进造俊选秀,曾元来昆仍,悠远征传厚。”

白马岙陈氏徙居岙外的还有鸣鹤场、童家桥头、道士宫边、塘里漕、东山头、余家车头等地。

18.浒山楼氏

浒山楼氏即浒山东门外楼家塘头楼氏。

据民国十八年昼锦堂木活字本,二十五世孙显章、辑男、登堂同编《姚江楼氏初辑宗谱》卷首同邑徐华润序略云:“我姚北楼氏,宋录事公五世孙名曰萃者,由甬奉化迁姚江,厥后克昌,繁衍日盛,其子姓之散处,多在沿塘一带。本宗向无印谱,乾隆间裔孙大中始有录自先代旧纂者钞谱全帙,继此续有增辑,而八世祖润公与涧公两派又各自叙本支。”

又有《联族合同议据》略云:“窃惟我祠以录事公自宋以来为迁姚始祖,第五世萃公所自出,至第七世祖公生两房,长润公徙居潮塘,次涧公素居低塘,从此为南房、后房分离起点。既而两房子姓见若参商,视同秦越,更致数典忘祖,及采访参考草谱,始知一脉相传。本有棣萼联辉、荆树重荣遗意,足以全尊祖敬宗收族之道焉。惟涧公支早有祠宇,兼有民田若干、沙地若干亩分。至前清宣统二年,南房因旧祠不克扩充,迁徙基址于港西,添造头进门房,左右侧楼、中堂则移旧料而刷新之。后房润公派下房长念及宗功,先灵尚乏祠宇,愿解囊助产,以继先志。迄今三载,土木丹青,逐一告竣。”

《源流世系图》又载:“第一世宋录事,讳承皓,生卒无载,为奉化大始祖。第五世萃,迁姚江南乡,为余姚始祖。第八世润,字义山,迁居海滨,第十一世勇仁为潮塘祖。又有十一世胜轩,官公次子,行公二,迁居浒山东门外,为浒山始祖。”

从上而考,十一世至二十五世共十四世,以三十年一世计,共约420年,民国十八年为1929年,据此可知,楼氏迁浒山东门外约在1500年之际,为明弘治年间,始迁祖楼胜轩。

19.梅川晁氏

梅川晁氏在浒山街道天香桥村晁王埭。

据民国二十年(1933)继绪堂木活字本,宗长八世孙晁才元编修《余姚梅川晁氏宗谱》中载有清嘉庆二十四天香桥举人胡金城原序,云:“梅川埋马之北有村名晁王埭者,其先为晁王二姓所居,今王姓无存,存者独晁氏耳。考其源流,则晁氏嫡派亦久失传。我友晁士章尝与予言及世系不胜绝续之感焉,谓曾祖应元公,孙姓也,为晁一龙公甥。一龙公无子,以甥应元公为嗣,娶方孺人,生子三,长汉臣公,次德臣公、美臣公,三公瓜瓞绵延,不下百数十人,而追求一龙公以前,则源流莫悉,世次亦难稽。即检祖堂旧主,祖有从使公、孙潜公、惟佐公……或生于成化,或生于嘉靖、万历,其年月日时不无一二可据……以一龙公为始祖……”

据童银舫先生考证,梅川晁氏最早于明代中期迁入,最早有确切纪年者为晁孙潜,生于明成化二年(1466),由何处而来,不得而知。

梅川晁氏行次为:“凤起蛟腾,祥征弈世。硕大繁昌,自今伊始。佑启宏深,千秋万祀。绵衍继承,辉增乘史。”

梅川晁氏宗祠为继绪堂,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建,今无存。

20.烛溪胡氏

烛溪胡氏位于横河镇伍梅村,旧临烛溪湖北滨。

据光绪二十年(1894)念祖堂木活字本、胡杏生等编纂的《烛溪胡氏宗谱·迁徙传》云:“自宋一世祖辅成公,由常州安上乡徙家会稽余姚云柯之柏山,迄今源远流长,支衍派别,或为梅川祖,或为潭河沿祖,或为从山祖,或为曲塘祖,或为竹山宏桥祖。其为始祖,尚难悉数,而况徙者,更属于靡穷耶?我烛溪之谱,既十八世以上之祖,只载本支,而于余支,不复详入,所以从简去繁也。我始祖不器公派分七房,曰鼐、曰曦、曰、曰暟、曰普、曰昐、曰晫。”

谱载烛溪胡氏为柏山支后裔。宋大观年间,胡涌,号良卿,入赘竹山闻人氏,即为竹山始祖。明中叶,竹山十二世孙胡达,字不器,再迁烛溪湖北首的龙泉乡湖塘下(即今伍梅村),成为烛溪胡氏始祖。

烛溪胡氏宗祠称念祖堂,建于乾隆甲巳年间,今存后进。

21.眉山施氏

眉山施氏在浒山街道湾底,俗称施家山施氏。

据民国三十六年(1947)尊亲堂木活字本,施祥芝、施锺麟编纂的《余姚眉山施氏续谱·余姚眉山尊亲堂续谱序》云:

夷考吾族家乘,于南宋朝有六十九世祖宿公自吴兴宦迁姚城,阅八世至希仲公分迁眉山,迄今已二十九世。子孙繁衍,派别众多,幸世系未紊也。即远追尾生公自曲阜受姓以迄隋唐,其一脉相承之源流,亦皆有史可稽,有志可查。更复近稽本祠继绳之统,自前清乾隆八年勖二公派下习二公创纂谱牒,越八十二年即道光五年,裕顺公后德寿公派下景纯、景涵二公同勖二公派下超贞公赓续之,但未付梓。又四十八年即同治十二年,勖三公派下我祖父镜亭公同勖一公派下进学公又续之。更越三十二年即光绪三十二,先兄梦旦公暨当时族董等三续之,数千年祖宗之流泽孔长贻谋丕显。

又:宿,迁姚始祖。右司谏元之公子,字武子,系本吴兴,自公父元之徙居长兴,公自长兴迁姚。宋绍熙四年进士,宁宗庆元间任余姚令,筑塘捍海,自三江至定海止;又筑烛溪湖塘,建集贤亭、招宾所于公署。旋升判越郡。归,父老载道恳留,因居余姚,墓葬游源山坞。元时敕封捍海侯,后改封郡王,世食庙祀,亦祀名宦祠。子孙繁衍,代有显达,积累功德之报云。配赵氏。

施宿第七世景祐,生三子,长子时元仍居姚城龙山,次子时美移居南山双雁乡万太邬,幼子希仲移居云柯乡眉山。眉山施氏始迁祖,实乃施希仲也,时在明初。

从上文可知,眉山施氏始祖为施希仲,在明初迁此。

眉山施氏旧有宗祠尊亲堂,清道光十二年建,今无存。

22.上林赵氏

上林赵氏在匡堰镇石人山。

据《余姚上林赵氏宗谱》赵福增谱序云:“后世之子孙咸知皇宋太宗讳匡义者为鼻祖,越六世讳士杰者为迁姚之祖,传明室讳如立者为石里发族之祖……九世维周公始创谱焉。”又云“是故宗谱不修,世系不明,风俗不厚,孝悌不敦”。

谱载历代世德像共四帧,分别为“宋始祖匡义公讳炅像”、“明一世大年公讳如立像”、“明二世小年公讳杰四像”、“九世清维周公讳国杰像”。谱内“天水赵氏世系”中,一世为禧祖赵眺,而宋太宗赵炅为五世,十世为武收卫大将赵士杰;赵士杰名下有注云:“按玉牒谱记,分居余姚上林乡赵家,传故址在石人山河后,至明天顺朝禧祖下二十四世孙如立公,迁于石里之南涂山之东,曰赵家池,复启兹族,而以第一世称。”

由上而知,上林赵氏以赵如立为一世祖,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4)迁此。

该族排行字号为:“开先造始,祖德攸光。式昭令绪,后嗣克昌。保世滋大,源远流长。”

23.孝义徐氏

孝义徐氏主要集聚在周巷周西马家路,大古塘之南,现有徐氏近千人,因此地旧属孝义乡,故名。据《余姚孝义徐氏家谱》记载:“孝义徐氏始迁祖徐淳四,为徐处仁次子征之后裔,自徐官人桥徙孝义乡德惠桥。”谱载徐淳四为元末之人,故可知明初迁此。

《孝义徐氏家谱序》也有载:“按徐氏出柏翳,具载韩昌黎《徐堰王庙碑》,厥后名公巨人累世不绝。其宋南渡从龙由淮上而家山阴项里,侍郎公为迁越之始。越四世,由项里而家烛溪高谊坊,御史公又为迁姚之始。更阅二世至淳四公,则历徐官人桥以终于德惠桥,即今周巷之西名马家路以及居周巷南者之所自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