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族挟藏户丁

五、大族挟藏户丁

在晋至唐的移民构成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大族所藏户丁。

据《晋书》卷四十三载:“(山)遐字彦林,为余姚令。时江左初基,法禁宽弛,豪族多挟藏户口,以为私附。遐绳以峻法,到县八旬,出口万余。县人虞喜以藏户当弃市,遐欲绳喜。诸豪强莫不切齿于遐,言于执事,以喜有高节,不宜屈辱。又以遐辄造县舍,遂陷其罪。遐与会稽内史何充笺:‘乞留百日,穷翦逋逃,退而就罪,无恨也。’充申理,不能得。竟坐免官。”

从魏晋至唐中叶,将近四五百年时间里,虞氏家族一直是余姚的豪门大族。《南史》云“大姓虞氏千余家……子弟纵横,递相庇荫,厚自封植”。郭沫若也曾在《中国史稿》里将虞氏列为会稽三大家族“虞、孔、贺”之首。当时的虞氏一族气焰炽热,权势盖过当时的地方长官,县令山遐为查户丁之税,竟反遭虞氏等大族构陷,并被免官。

《南史》卷一又载:“自晋中兴以来,朝纲弛紊,权门兼并,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桓玄颇欲厘改,竟不能行。帝既作辅,大示规则,豪强肃然,远近禁止。至是,会稽余姚唐亮复藏匿亡命千余人。帝诛亮,免会稽内史司马休之。”

又据《梁书》卷五十三载:“(沈瑀)以母忧去职,起为振武将军、余姚令。县大姓虞氏千余家,请谒如市,前后令长莫能绝。自瑀到,非讼所通,其有至者,悉立之阶下,以法绳之。县南又有豪族数百家,子弟纵横,递相庇荫,厚自封植,百姓甚患之。瑀召其老者为石头仓监,少者补县僮,皆号泣道路,自是权右屏迹。瑀初至,富吏皆鲜衣美服,以自彰别。瑀怒曰:‘汝等下县吏,何自拟贵人耶?’悉使著芒粗布,侍立终日,足有蹉跌,辄加榜棰。瑀微时,尝自至此鬻瓦器,为富人所辱,故因以报焉,由是士庶骇怨。然瑀廉白自守,故得遂行其志。”

从以上资料可知,当时县内大族虞氏家族,长期私藏户丁千口以上。余姚县的虞氏主要分为东虞、西虞两支,从“县南又有豪族数百家”之文可知,当时私藏户丁千余家的不是西虞,应该是位于鸣鹤一带的东虞。因此也可知,在三北大地上当时还有一支数量达千人之众的虞氏家丁,他们应该是避永嘉之乱的南渡难民,也构成了三北移民的一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