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台北徙

一、温台北徙

温台移民北徙是三北移民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次移民的背景是民国初期虞洽卿所建的三北轮埠公司的开张。

三北轮埠公司开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之一。1913年,虞洽卿在家乡宁波三北龙山投资筑海堤,建码头。翌年创立三北轮埠公司,开设南北洋航线。1913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烽火突起,战争使外商船队大举撤退,中国沿海和长江一带的进出口货物积压,运费水涨船高。虞洽卿大大发了一笔财。此后他继续扩大经营,1921年以三北轮埠公司为主的三北航运集团已拥有十八条轮船,至1933年已拥有轮船三十三艘,开辟上海至宁波、天津、福州及长江航运等航线,在航运业界自成系统,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私人资本航运集团,虞洽卿因此成为民国时期的航运巨头。

龙山码头的开埠,推动了三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三北传统的棉花以及大豆等农特产品贸易量攀升,推动了棉花以及大豆等农特产品的生产和种植,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又带动了劳动力的需求。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南部温、台地区的一些贫困人群纷纷至三北半岛东部地区从事拓荒、做长工、租地等。后基本上全部移居本地。

据曾任龙山镇副镇长的安云法回忆,在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战之前,台州、温州地区的温岭、黄岩、乐清等地的移民大量迁入今慈东地区(主要在原龙山区一带)。据不完全统计,当时迁入2000户左右,其中当时雁门乡就有300户左右(20世纪80年代安云法曾任龙山区雁门乡乡长)。

关于这次温、台移民的信息,我拟通过查找资料和调查的方法来考证。

首先我在慈溪市档案局徐建华科长处查找到了一本1964年6月30日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慈溪县龙山区甸山公社新生大队的普查资料。根据这本普查资料,新生大队共194户家庭。现录《新生大队外来移民家庭信息》于下:

1.楼明张家庭,7人,1944年横河公社上奉迁入,农民。

2.宋善均家庭,7人,1957年庵东区迁入,农民。

3.黄龙滔家庭,8人,1946年乐清柳市区湖头公社沙岙大队迁入,农民。

4.陈志根家庭,3人,1956年潭南乡孙家迁入,农民。

5.冯张田家庭,6人,1957年庵东区西一乡高王路迁入,农民。

6.徐存成家庭,1人,1937年横河公社上奉迁入,农民。

7.张万章家庭,7人,1947年庵东迁入,农民。

8.苗成山家庭,8人,1958年2月小安乡小街迁入,农民。

9.钱四快家庭,1人,1929年乐清白乔清水洋迁来,农民。

10.胡钱林家庭,4人,1934年从横河上六房迁入,农民。

11.杨嘉坤家庭,1人,1962年2月从庵东东一二队迁入,农民。

12.金济美家庭,5人,1958年从温岭太平箬横公社迁入,农民。

13.钱益声家庭,5人,1961年绍兴黄浦庄小桥头迁入,农民。

14.韩金花家庭,3人,1926年温岭雾车头迁入,农民。

15.陈永金家庭,8人,1950年浒山马家路迁入,农民。

16.吴长根家庭,2人,1958年横河迁入,农民。

17.祝根标家庭,5人,1953年胜东公社迁入,农民。

18.金济岳家庭,3人,1958年温岭太平箬横公社迁入,农民。

19.林裕兴家庭,2人,1934年乐清县泽洋区迁入,农民。

20.孙林康家庭,8人,1943年横河洋山岗戎家迁入,农民。

21.邹金浩家庭,5人,1942年由余姚迁入,农民。

22.宋鸿裕家庭,10人,1957年10月庵东第二大队迁入,宋祝明之父。

23.周善洪家庭,2人,1919年宁海迁来,农民。

24.张桂齐家庭,6人,1957年由温岭泽谷区楼下张迁入,农民。

25.金二梅家庭,10人,1929年从黄岩大溪石岩迁入,石匠。

26.王怀千家庭,3人,1941年余姚义四乡金家埭迁入,农民。

27.郑纪康家庭,1人,1954年宗汉乡庙山桥迁入,农民。

28.张银奎家庭,1人,1946年温州乐清迁入,农民。

29.金良早家庭,8人,1958年温岭太平箬横公社迁入,农民。

30.莫云莲家庭,3人,1941年绍兴黄浦庄迁入,农民。

31.张来顺家庭,6人,1957年浒山历山迁入,农民。

32.胡尧盛家庭,6人,1961年横河乌山迁入,农民。

33.李保棠家庭,2人,1962年白沙路民主公社迁入,农民。

34.戚纪棠家庭,5人,1923年余姚施山迁入,农民。

35.梁普英家庭,3人,1957年黄岩新桥区迁入,农民。

36.顾阿谷家庭,4人,1920年台州城里头迁入,农民。

37.夏干和家庭,3人,1931年绍兴黄浦庄迁入,农民。

38.张友兴家庭,7人,1958年历山街上迁入,农民。

39.潘玉岭家庭,5人,1957年2月温岭泽谷区羊山大队迁入,农民。

40.石夫宣家庭,8人,1946年乐清柳市区潘洋迁入,农民。

41.洪德荣家庭,2人,1951年海门石浦码头迁入,农民。

42.韩友根家庭,3人,抗战前随父从温岭迁来,农民。

43.陆焕灿家庭,5人,1956年潭南孙家迁入,农民。

44.王小宝家庭,8人,1944年黄岩樟树迁入,农民。

45.施谓棠家庭,4人,1957年庵东区迁入,农民。

46.王阿四家庭,5人,1946年乐清白齐沙窑迁入,农民。

47.胡尧传家庭,2人,1934年余姚乌山迁入,农民。

48.乐平家庭,3人,1958年历山街迁入,农民。

49.宋长申家庭,4人,1957年安东手工业社迁入,泥工。

50.袁姐妹家庭,5人,新中国成立前从黄岩迁入,农民。

51.黄西介家庭,1人,1962年12月乐清柳市区湖头公社迁入。非农。

其他还有20多户在新中国成立初及1960年左右从上海、杭州、宁波迁入,又有约10户从附近区域迁入。

由上可知,新生大队的移入居民合计在80户左右,约占全大队家庭数的45%。而有24户家庭从温州、台州地区的乐清、黄岩、温岭、宁海等地迁徙而来,其中解放前迁来9户家庭,解放后迁来15户家庭,迁自民国时期的约占全大队家庭数的12%以上。移民的主要姓氏是黄、钱、金、韩、林、周、张、梁、顾、潘、石、王、莫、袁等。

当时的龙山区下属雁门乡、龙山乡、龙场乡、田央乡、甸山乡、范市镇、灵湖乡、沿海乡等八个乡镇,有83个村。而甸山乡下属路东、路西、民主、庄黄、方马、海甸戎、石溪头、河斗周、邱家、后横江等10个村。新生大队即庄黄村。

由于新生大队在全区83个村中属于规模中等稍偏下,这样大体可以测算出在解放之前从温台地区迁入的移民数在1500户左右,跟安云法估计的大约有2000户移民还是比较接近的。

民国时期的移民离现在已有60至100年的时间,大部分迁徙而来的当事人已经作古,但是他们的下一代大多还在世,于是我对原龙山区的一户温台移民家族做了调查,并请其写了回忆资料。家住龙山镇庄黄村的林光辉先生就是当时从温州迁来的移民的后裔。根据他的家族调查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移民情况的一个侧面。录如下:

温州地少山多,宁波耕地多,当时宁波帮许多生意人都到上海滩做生意,许多青壮年去上海谋生当学徒,导致宁波劳动力相对欠缺。1937年,温州乐清、永嘉一带的山区年轻人为求生计,经人介绍,成群的青少年背井离乡来到宁波三北一带,给当时的地主或富农做长工,在当时形成有名的温州帮,是当时最底层的代表,但他们非常团结,当地百姓不敢欺负。当时的龙山所,温州人较多。

本人祖籍温州永嘉乌牛镇,南山东岙村。林姓是当地的大姓。每年正月十三进行祭祖大会,每逢此时,人员众多,场面宏大,对所来之人均提供免费的食宿。祭祖之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对祠堂进行修缮,续写家谱等,祭祖往往要进行几天。

本人简单家谱:心登(心字辈),住永嘉乌牛东岙,生一子崇廷。崇廷,崇字辈,字岩廷,宣统乙酉八月廿八,生有五女一子。1937年迁田央黄一带,给大户做长工。生一子宏浩。宏浩名君浩,生1945年,生有二子,道辉、道耀。道辉又名曙辉,1970年生,湖南长沙卷烟厂郴州分厂职工;道耀,又名光辉,1971年生,慈溪市横河镇人民政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