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塘住户下迁
上塘居民北移,也即下移,主要发生在明末至有清一代。
上塘居民北移的总趋势是,居住在大古塘南岸的许多两宋时期移民家族在经过数百年时间的发展后,一方面人口剧增,需要新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有些家族也参与了下塘围筑,于是便向北徙以谋求更大的“利益”空间。还有一部分属于灶户家族,在塘堤北后便随塘下徙继续从事盐业生产。
在有清一代,大古塘南部的许多家族中的一部分向北徙至周塘、界塘、潮塘、坎塘、榆柳塘、利济塘等一带定居。
(一)《余姚六仓志》记载
上塘住户下迁主要集中在原姚北一带,即今洋浦以西区域。民国《余姚六仓志》载有一部分上塘居民下移的信息。据《余姚六仓志·丁册·杜家团》载:
旧塘下新升下则地每丁三亩六分,其中李分司升二亩,李场官升一亩六分,外有裕国帖沙地一百五十二亩三分,共税三两零四分一厘,内裕国地六十三亩三分、帖沙地八十九亩。李分司升下则地三百一十一亩,李场官升下则地二百四十八亩一十一分。康熙十五年升新塘下涂地一百五十五亩五分,杜应见升帖沙一十八亩。东至下管界河,南至周塘,西至上管界河,北至避潮塘众留吴山牛羊大路、余家牛羊大路、杜家牛羊路一带,又圩墙一带、余家浦一带。
罗潮二丁五分(原名罗钊第八甲、罗荣小灶,系上林二都四里人),该分地三十二亩七分五厘,实在得地三十四亩四分七厘九毫五丝。
杜乾三丁(第三甲余泰小灶,系上林二都一里人),该分地三十九亩三分,实在得地三十九亩五分九厘四毫四丝。
余寿四丁(第三甲余泰小灶,系上林二都三里人,今归正茂户当差),该分地五十二亩四分,实在得地四十四亩九分九厘九主五丝。
余良三丁(第五甲余隆小灶),该分地三十九亩三分,实在得地四十二亩五分四厘二毫五丝。
余信二丁(第一甲余瑞富小灶,系上林二都三里人,今改名为余金三),该分地二十六亩二分,实在得地二十五亩一分二厘四毫。
余泰十九丁(第三甲总催,系上林二都三里人,顺治四年余安宗顶补余孙生下则地路门十五亩,每年税银一钱五分),该分地二百四十八亩九分,实在得地二百二十六亩二分六厘八毫五丝,外有浦路柴滩三十二亩五分,俱中则,税六钱五分。
余瑞富十三丁(第一甲总催,系上林二都三里人,顺治四年余正茂顶补外,有宋家丁三丁),该分地一百七十亩零三分,实在得地一百二十七亩七分五厘六毫八丝。
徐应科六丁(原名徐亮,第八甲杜锦小灶,系上林二都一里人),该分地七十八亩六分,实在得地六十五亩八分八厘二毫九丝。
余应麟三丁(第三甲罗荣小灶,系上林二都一里人),该分地三十九亩三分,实在得地三十亩零五分四厘三毫,外有余有忠填税六亩,每年税银一钱八分。
吴应元五丁(原名吴正,第八甲罗荣小灶,系上林二都一里人),该分地六十五亩五分,实在得地七十一亩零八厘四毫,内有填河塞沟地二十亩,每年税银六钱,外有裕国地三亩,余家路荒滩每亩税银二分,每年六分。
余隆十二丁(第五甲总催,系上林二都一里人,顺治四年余复顶补,今有宋家丁三丁并入),该分地一百五十七亩二分,实在得地一百四十亩零一厘一毫四丝。
余正蒙一丁(第七甲总催,余应科小灶,系上林二都一里人,今将荡地并入余隆户内,在隆户当差),该分地一十三亩一分,实在得地一十一亩六分六厘七毫六丝,外有开垦蒲草滩一十二亩,每年税银三钱六分。
余应科十二丁(原名余镐,第七甲总催,上林二都一里人,余廷卿下则地路门十八亩,每年纳税一钱八分,又下则路门五亩五分),该分地一百八十三亩四分,实在得地一百三十六亩四分七厘。
胡成一丁(第六甲杜锦小灶,上林二都四里人,今改名胡秀),该分地一十三亩一分,实在得地九亩五分五厘。
罗义成十四丁(第四甲总催,上林二都三里人),该分地一百八十三亩四分,实在得地一百四十五亩五分四厘六毫九丝,外裕国升税地十四亩(内熟地三亩,荒地十一亩),俱在下则,又有高原中则地六亩。
罗荣八丁(原名罗寿,八甲总催,上林二都四里人,今宋和尚一丁五分并入户内当差),该分地一百零四亩八分,实在得地八十七亩二分三厘四毫一丝,外裕国地八亩,下则纳税八分。
叶雄俊四丁(七甲余应科小灶,上林二都一里人,原名叶凤三十,顺治四年改今名),该分地五十二亩四分,实在得地三十八亩关分四厘五毫六丝五忽。
杜锦十丁(原名杜华,六甲总催,上林二都一里人,外有宋家丁四丁、又有宋继寿一丁并入),该分地一百三十一亩,实在得地一百一十三亩三分,外裕国地一十亩,下则税一钱。
方祺二丁(第八甲罗荣小灶,上林二都五里人,此荡今杜惺吾管),该分地二十六亩二分,实在得地二十二亩九分五厘九毫四丝五忽。
余应祺三丁(七甲余应科小灶,上林二都一里人,顺治四年改名余志仁),该分地三十九亩三分,实在得地二十八亩二分六厘。
宋继寿一丁(二甲宋康小灶,上林二都一里人,绝此荡杜锦管业入户当差),该分地一十三亩一分,实在得地九亩四分八厘。
罗清秀八丁(四甲罗义成小灶,上林二都三里人,内有罗秀二丁,旧另开,今并),该分地一百零四亩八分,实在得地七十三亩八分五厘,外裕国地下则八亩,每年纳税八分。
宋康十六丁(原名宋天铭,旧有宋华十五丁、宋泰三三丁、宋纪祖一丁,次第居东,今并入户内。原系二甲宋康户小灶,上林二都一里人),该分地二百零九亩六分,实在得地二百一十亩零毛分元厘九毫,外裕国中则地一十四亩三分。宋华十五二丁、宋华十六四丁,共六丁,宋康丁今拍撒在众户,余隆三丁、罗荣一丁五分,余应科三丁、余正茂三丁、杜锦四丁、宋和尚共三丁,内一丁五分,帮罗荣当差一丁五分,帮众户当差每年出银八钱付总催。
宋贵二一丁(五甲余隆小灶,上林二都一里人,今余复租顶),该分地一十三亩一分,实在得地一十三亩零五厘。
余正二丁(五甲余隆小灶,上林二都三里人,旧册在罗荣户下,今何应勒顶),该分地二十六亩二分,实在得地二十五亩一分五厘。
下管一百五十二丁(外无虚丁)。原额老荡一千三百六十七亩三分五厘,裕国地一百三十九亩。随丁子沙四百二十九亩九分二厘五毫九丝,帖沙四十九亩六分九厘二毫。新涨荡地一百二十九亩三分七厘一毫七丝,捏报丈出涂荡八十亩零八分五厘二毫四丝,申明出纳涂荡一百五十九亩。
以上共地二千一百六十六亩五分一厘,每丁应分荡地一十三亩六分二厘五毫零。
从以上资料看,罗潮、杜乾、余寿、余良、余信、余泰、余瑞富、余应麟、吴应元、余隆、余正蒙、余应科、胡成、罗义成、罗荣、叶雄俊、杜锦、方祺、余应祺、宋继寿、罗清秀、宋康、宋贵二、余正等,都是上林二都人,他们向北围涂,向有司报批新升之地。而余姓、罗姓、杜家、吴姓等都是林东乡(今桥头镇329国道南)的大姓。
因此可知,在清顺治、康熙年间当时上塘上林乡(今大古塘南桥头、樟树一带)居民开拓围涂,并有移至下塘周塘(今三管一带)的趋向。以上提到的如桥头余氏、桥头杜家洋杜氏、桥头罗氏、樟树吴氏等,至清中期以后,都在周塘街两边集聚成村落,即今所称的上下杜家、罗家、吴家、宋家、余家等聚落。
(二)《慈溪地名志》记载
《慈溪地名志》是根据20世纪80年代末地名调查,而于1992年编纂出版的一部全面反映三北半岛地名信息的著作。从《慈溪地名志》上看,上塘下迁也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痕迹,在地名上都有反映,主要从观海卫城东侧起,直至周巷一带。现摘录如下:
一、观海卫镇一带:
1.卫前蒋家——东海蒋家桥里头(四塘南)——附海蒋家丁(五塘下)。
2.五里韩家——洋浦韩家(周塘)——东海韩家路。
二、桥头镇一带:
1.大塘南双河毛家——周塘毛三斢。
2.大塘南洋浦孙家——周塘孙其村。
3.大塘南双河何家——周塘何家村。
4.大塘南双河洪家——周塘洋浦洪家村。
5.大塘南桥头余家——三管余家。
三、匡堰镇一带:
1.上林高氏——择浦周塘高家——胜东高丁(胜山塘南)——新浦高家(四塘)。
2.上林阮氏——新塘上阮家——择浦周塘下阮家——胜东阮家丁(胜山塘南)——新浦阮家丁(四塘南)。
3.上林宋氏——择浦周塘宋家——老塘墩宋丁(三塘)——下宋家(四塘)。
4.上林周家——东横新塘周家——胜东周家(四塘南)。
5.大塘南蔡家——周塘下蔡家——胜山塘南蔡丁。
6.樟树岑氏——逍林岑家——新浦岑家。
四、白沙路街道一带:
1.徐家畣徐家——胜山一灶徐家、坎墩徐家——新浦、附海一带徐家。
2.武陵桥华家——周塘西华头、华家弄、前华家、后华家。
3.八字桥龚家——周塘河角龚家——胜山塘南龚家。
4.潘余潘氏——周塘潘家——拨船塘(三塘)南潘家——胜山后潘家——五塘南潘家——六塘南潘家。
五、浒山街道一带:
1.浒山沈氏——坎墩沈五村。
2.浒山叶氏——石桥头叶家——坎墩等地。
3.浒山潘氏——潮塘、界牌潘家——坎墩潘家弄。
4.浒山房氏——坎墩房黄路房氏。
六、横河一带:
1.桐岙潘氏——胜山三灶、坎墩等地。
2.马堰徐氏——宗汉上徐家。
3.乌山胡氏——浒山东门外、坎墩、胜山六塘下等处。
4.孙家境孙氏——坎墩、新浦等处。
5.洋山霍氏——坎墩霍家路——崇寿霍家路。
6.彭桥黄氏——宗汉黄家。
七、低塘街道一带:
1.张巷张家——潮塘张家。
2.洋山陆家——宗汉庙山陆家。
3.历山徐家——高王徐家、上徐家、下徐家。
4.下河严家——高王严家。
5.芦城卢家——天元卢家——长河卢家。
6.柏山胡家——新界潭河沿胡家。
八、周巷一带:
1.周巷吴家——精忠下吴家。
2.周巷劳家——精忠小劳家埭——义四劳家埭。
3.周巷傅家——义四傅家路。
4.周巷陈家——精忠石板弄陈家——陈家埭。
5.周巷蔡家——精忠毛家埭蔡家。
从以上信息可知,上塘居民下移成村是三北半岛居民徙迁的总规律。三塘、四塘、五塘、六塘均于有清一代围垦而成,因此,上述移民活动除少部分在明代完成外,大部分均在有清一代进行。
(三)各类宗谱记载
上塘下移的信息也有一部分反映在各个家族所修纂的家谱上。如《十里长街——坎墩》一书所载:“坎墩成陆相对大古塘南为晚,移民至坎墩也相对为迟,在坎墩的出自南部大宗族姓的诸如沈姓、孙姓(朴树下孙、孙家境孙)、乌山胡姓(河东派、河西派)、柏山胡姓、洋山霍姓等分支民众在修谱时往往仍被南部大宗所招纳,而入大宗之谱。”
坎墩、胜山可谓是横河、浒山一带大姓向北徙移的一个重要节点。现摘录部分宗谱资料如下:
1.据光绪十八年(1892)《姚江洋山霍氏宗谱·同邑蔡月舫序》载:“自蠡公奠居姚邑,其后有徙于邑之西城外者,有徙于乌石山之东南者,有徙于坎墩镇者,有徙于乐字五灶与周塘者,皆为乌石山西南洋山一派之所分,其支庶之繁衍,已可想矣。抑且有桥、有漕、有塔、有路、有甲,而皆以霍家名之,地得以姓传,其子孙之炽盛,(亦)可知矣。”
由此可知,坎墩霍氏出自横河洋山霍氏。又据谱中有“允中世居坎镇”而循,则当在允中之曾祖或祖父辈,即在霍氏第二十一世或第二十世霍氏族人迁坎。迁坎时间约在明末清初之际。
2.据《梅川励氏宗谱》载:“梅川励氏下迁,清末间迁徙外乡者颇众,其中仍居本邑者有:余姚县西南乡郭相桥、胜山罗家路(其时在清乾嘉间)、金家桥、县南向苏家园、横涨桥、沉史桥小段路、海沿庙蒋家丁、海沿庙东首四百里、三七市董家宗祠前大门头、三七市西街、项渡桥、横河堰南湖塘下村、低塘冯家闸西竹桥头、上林湖上滩头、胜山东北下高丁、海晏庙西塘南韩家路、天元市(有西夜塘头)、县城尚书第、缪路太平桥、马渚后堰头、拔船塘下等。”
由此可知,励氏迁胜山在清乾隆至嘉庆年间。
3.据宣统辛亥(1911)刊雍肃堂木活字本《余姚周氏东水阁宗谱》载:“第二十四世孙周斗南(谱名同七四)生于嘉庆二十二年丁丑年(1817)九月初五亥时,葬水乡黄鉴丁泱水塘磴祖坟旁。”据此考,东水阁周氏迁坎墩始祖应是周斗南的祖父或上代,因此约在明末清初之际。
4.民国戊子(1948)孝友堂木活字本《云柯房氏宗谱》载,房氏迁坎墩始祖为云柯十二世孙房禹旺,据王清毅先生考证徙坎时间在1600年前后。
5.据光绪二十年(1894)念祖堂木活字本《余姚烛溪胡氏宗谱》载,烛溪胡氏有先后迁坎者,其最早迁坎的是九世祖海惠公之次子公亮公:“海惠公之次子公亮公徙居保德村,十世祖鼎公之子普隆公徙居保德村”。据考证时在清康熙年间。
坎墩胡氏支祠光绪惟孝堂匾。
6.而据民国《余姚乌山胡氏河西宗谱》载:“乌山之阳,河东西聚族而居,其宅里所距近远率十里内相望耳。乃自有明季,世迄鼎革。初族人因乘鱼盐之便,而利更饶于种棉,遂于海滨之地迁而就之,更迁而下之,骎骎乎去其故土者半焉,而计其道里相违几数十里,于祖宗旧俗有闻,而富饶则或倍之,不啻鲁变至齐焉?此在有志者仍以祖宗之旧,力挽之可尔。叔正公后裔廿一世浩七支居慈溪蜀山渡应家墩。赞八之裔多住洋山北畈。叔雍派琛三后裔住丁街宅。叔瞻公派訚三房八裔住上林破山路。叔刚公派訚一房恂三房一支住胜山头罗家路、坎镇三灶、官漕头、西跃马桥、坎镇杨路头塘下等。訚二房恂四房支多迁西跃马桥,及戎厉柴裘柴家、长河祖师庵、马家路六塘下、傅家路、白沙赖王、后胡家、罗家路杨家舍头等地。”
而根据查考谱载人物而知,乌山胡氏迁坎墩、胜山者约在明末清初及清代中后期。家谱载始迁坎墩者为修职郎济四十二文敬之祖父祥卿,文敬生康熙末年,燕宁堂谱载有其资料,录如下:
修职郎得三,讳文敬,行济四十二,安定公后裔也。六世祖文焕公,自安定徙居余姚之乌山,传十余世,族繁衍几千百家。公祖祥卿公,移寓保德村,力农颇利,后遂居之。考应会公读书志未遂,业医至公,复以农事起家焉。夫自古人民之聚,村邑之成,物之产充溢肥饶,风会之繁昌殷阜,其先必有数人经营缔造于其间。此数人者,有过人之材力,绝人之胆识,异人之遇合。始也,困顿无聊,历生平未有之艰辛,继而豪迈不羁,创从前未有之事业。究且寿考康宁,荷人生未有之宠荣,生为乡里共钦,殁为知交共惜,保德村之得三公其一也。村旧濒海,居民鲜少,风微俗陋。雍正二年海水泛滥,庐舍漂泊殆尽。古塘以北一望泥涂烟草而已。自公等数杰人,冒风雨,触雾露,披草翦荆,大启木棉之利,又佐以鱼盐之饶,而其利益溥,其用益裕。四方农工商贾(群)至辐(辏),争踞其地,数十年来横塘一带烟火万家,遂郁为姚江大村落矣。岁在辛亥,余适坎塘,与其村之土民游,大都温文,无乡愚气,且宅有新屋,步有新船,厨有新蔬,图书丝竹罗列几牗间。窃忆前人唇鳖与处之言,为心讶者久之。及馆公家,见公发白颜苍,神姿矍铄,春夏时尝戴蒲笠,衣棕衣,拳手赤足,力作不倦。讽以娱老安居,不愿,衣帛食肉,不愿,又劝之与饮于乡,则肃然起谢。暇日谈及微时事,兴会倍常;某与我同耕者也,今其室富饶若此矣,某与我同渔者也,今其后华丽若此矣;某先我而发迹,某后我而造家。历道其祖父艰难与子孙骄佚事,而知风会所趋,日异月迁,其初固未尝有是也。公起家寒微,中年大启门庭,广置产业,晚益充裕,而其律身教家一如微时。里中与公同创业者,其人今皆物故。老成典型,为后生小子观法者,独公在耳,乾隆六十年。
从上文可知祥卿迁坎墩当在明末清初之际。
7.据民国十二年(1923)绳武堂木活字本《余姚朴树下孙氏宗谱》载,朴树下孙氏最迟于明末清初迁至坎墩。
8.据民国《浒山潘氏宗谱》载:“振阳一支外迁情况:第七世起仁,生一子,相如。相如迁东界牌;第七世起型,生一子,维象;维象迁东潮塘;第十四世德寿一支迁居东门外新姓胡塘头;第十一世成达、成进二支居东界牌;第十一世敏惠一支居潮塘;第十一世天祥一支居潮塘;第十六世智彬一支居庵东市中舍。凤阳公支裔迁徙摘录:第十一世开元之裔迁东马后探家;第十一世开科之裔迁观海卫城内;第十四世烂如二子梦贞、梦豹迁坎镇周家路;第十一世开祯之裔从东界牌迁住新塘头;第十一世开轩之裔迁东门外傅家路;第十二世载书一支迁住新塘头;第十一世兰芳之裔迁坎塘南当典后;第十一世连芳之裔迁下六灶西塘南;第十一世文政之裔迁住西界牌;第十一世文侯之裔迁住华家及西华头;第十一世文运之裔迁住掌起桥东叶家六房。望阳公支裔迁徙摘录:第十三世金得一支迁坎塘南当典后;第十四世高林一支迁住新塘头;第十四世有照一支迁住西潮塘霍家;第十四世茂照一支迁住坎镇四灶塘南;第十一世方孝一支迁坎塘直塘角施家祠堂东首;第十四世双贵一支迁住礼字三灶六塘下;第十三世春保一支迁住胜山西首礼字三灶;第十四世正荣一支迁住观海卫城东门内;第十六世臣邻一支迁住浒山东门外;第十六世臣雁一支迁住东周塘;第十六世松铨一支迁住胜山三灶。”
由此可知,潘氏迁坎墩、胜山者在十一世至十四世间,考潘氏明初迁自乐清,由此可知迁坎墩、胜山者约在清初之际。
9.《桐岙潘氏宗谱》载,桐岙潘氏迁坎墩主要分两支,一支居直塘角,一支居三四灶。该支为三房良珊公传廿六公派,约于明末清初之际迁坎墩。摘录始迁者名录如下:
“第十一世怀泉,洪廿六三子,配胡氏,生一子,一赞。移居坎墩。第十三世增寿,字国祥,配胡氏,生二子,士元、士法,生康熙戊寅年,卒乾隆戊辰年。该支住坎墩直塘角。第十六世金盛,配陈氏,生一子,玉秀。移居坎墩三灶。第十七世大临,昌有三子,行大英,配沈氏,生一子,凤如。生嘉庆甲子年。葬沙塘。移居坎墩四灶。”
由此可知,桐岙潘氏迁坎墩在清初,后又散处坎墩各处。
(注:宗谱资料所载很多,以上仅选录了部分,以供参考。)
(四)调查回忆资料
在三北半岛原姚北平原上,有匡堰支和埋马支两支罗氏,他们在三北半岛向北延伸过程中也随着塘堤的北移有逐步移动的趋势,可谓是三北半岛上上塘下徙移民的典型代表。作为罗氏后人,原胜山镇教办主任罗映学对这两支罗氏做了详尽的调查和考证,摘录如下:
一是关于匡堰支罗氏的迁徙和发展。
1.匡堰镇龙舌村、高家村和倡隆村。
匡堰罗氏主要集中在今匡堰镇龙舌村和高家村(原五大弄村部分),建宗祠于匡堰老街河北(今辟为龙舌村老年活动室)。两村现有罗姓各约1200人和600人。
匡堰罗氏曾于1946年至1948年编修《姚江梅川罗氏宗谱》,民国己丑年(1949)出版,今62岁者统计在内。
匡堰罗氏共分为12个房头,分别为:前房支、后房支、凤房支、雍房支、清房支、八房支、良房支、孝房支、田央房支、高地房支、友房支和开房支。
匡堰罗氏后裔相传,万九公行贩为业,墓葬游源乌贼头沙子林。原墓于20世纪50年代毁,墓碑用作水库石料。有一后裔在墓址暗立一小碑,割草垒土,每年祀之。近年匡堰罗氏后裔才在原址新立大墓碑,隆重祭祀。
在该镇倡隆村河东片(原名孙家潭),也有匡堰罗氏田央房支后裔近百人定居。
2.逍林镇罗家庄。
逍林镇罗家庄村是匡堰罗氏北迁第一站。因该村地处周塘以北,三塘(1724年筑)以南,故其迁徙定居时间约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间。该村现有罗姓居民数百人。
3.胜山镇罗家丁和凤凰甲。
胜山镇罗家丁和凤凰甲(两村现已并入镇前村)是匡堰罗氏北迁第二站。因其地处三塘以北,四塘(1747年完成)以南,故其迁徙定居时间约在清代乾隆年间。胜山镇罗家丁和凤凰甲罗姓分别从匡堰和逍林罗家庄迁来,隶属匡堰罗氏各个房头,现有罗姓居民一千余人。
4.新浦镇荣誉村罗家丁。
新浦镇荣誉村罗家丁是匡堰罗氏北迁第三站。因该村地处四塘以北,五塘(1796—1820年筑)以南,故其迁徙定居时间约在1820年之后,即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该村罗姓始迁者是廷英公(不知世次),从逍林罗家庄迁来,至今已传九代。该村现共有罗姓子孙200余人。
由此可知,历明、清、民国,匡堰支罗氏除沿匡堰—逍林罗家庄—胜山罗家丁、凤凰甲—新浦荣誉村罗家丁直线北移外,也有散居附近乡镇的,有待考证。
二是横河埋马支罗氏的迁徙和发展。
1.横河镇埋马村。
横河镇埋马村是埋马支罗氏始迁祖万八公居地,后发展为东、西、前、后四大房系。埋马支罗氏600年间未建祠堂,可见前期发展的困顿。又因其后建宗祠在周塘,中心北徙,致使家族成员大批北迁,至今该村罗姓仅剩一两百人。
2.周塘罗家路。
周塘罗家路(今为白沙街道三洞桥村、上周塘村和古塘街道太屺村)是埋马支罗氏向北发展的第一站,也是埋马支罗氏中心所在。周塘罗家路地处大古塘之北,地塘(即潮塘,1471年筑)之南。周塘为解决军民盐利纠纷之界塘,比潮塘迟筑17年(1488),所以埋马支罗氏迁徙该地正式定居,应在1488年后,即明中后期。
周塘罗家路罗姓迁自埋马四大房系,现主要聚居于三个村:白沙街道三洞桥村最多,有1200余人;上周塘村约200人;古塘街道太屺村(太平桥头)约200人。
3.胜山罗家路。
胜山罗家路(四灶村)是埋马支罗氏向北发展的第二站。该村地处三塘之北,四塘(1747年完成)之南。始迁者是埋马支西房第17世(罗江罗氏25世)其贵公,“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卒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迁徙时间在清乾隆年间。现居胜山镇四灶村的罗氏,基本上是其贵公的后裔,至今已传有十一、二代,有四五百人。
4.七塘罗家路。
七塘罗家路是埋马支罗氏向北发展的第三站。据《余姚埋马罗氏宗谱》载,七塘罗家路始迁者是后房17世(罗江罗氏25世)载清堡公,“生于道光二年(1822),卒于光绪十一年(1885),住六塘下”。因此,七塘罗家路先祖定居此地在1850年左右。七塘罗家路在四灶浦两岸,浦东原为东三乡浦东村,后为新浦镇浦东村,现为杭州湾新区浦东村;浦西现为崇寿镇四灶浦村。两村罗姓同宗,但浦西辈分远比浦东小。两村现有罗姓各二三百人。
由此可知,历明代中晚期及清一代,横河埋马支罗氏除沿埋马—周塘罗家路—胜山罗家路(四灶)—七塘罗家路(四灶浦两岸),基本上是直线北移。
在今坎墩一带,如二灶市村、坎东村、三四灶村、三群村、孙方村等,均有埋马支罗姓百人左右散居。大多也在有清一代间迁徙至此。
由上可知,位于原姚北东、中两侧的匡堰支罗氏和埋马支罗氏,其迁徙和发展,也紧随海塘北筑而直线北移,是三北半岛典型的上塘北徙家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而在三北半岛原姚北西侧,今宗汉街道潮塘村,有一支民国时期被称为姚北四大家族之首的潮塘张氏。潮塘张家在清初从上塘,即大古塘南的低塘街道张巷迁居而来,第一代只挑了一担行李,可谓一穷二白,只身一人来到潮塘南岸辟业。但仅过了两代,至第四代张宝镛时,已成为姚北地区最大的老板之一,楼屋连片,土地上万亩,并被“敕授同知衔随带加二级赝从五品”。
现摘录张巷张氏二十三世、潮塘84岁老人张行德根据家谱所载写下的回忆录《发家始祖张丹儒》一文如下:
清康熙年间(约1670),张沂公,张巷张氏始祖的第十五代孙,名习文,字章卿,当年40岁左右。他为了谋生,从余姚云柯乡的张巷村出发,肩上挑着一担生活必需品,衣服、棉被、炊具和一架纺锦纱车及农具等,来到洋山后独疄地安居,即今天的潮塘村。章卿公肩上这一担就是他的全部财产。
章卿公当时年轻力壮,以不怕吃苦的精神和意志,终于在潮塘这块地上站稳了脚跟,成为张氏迁入潮塘的始祖。章卿公,生于明崇祯年间(约1629),原配陈氏,生三子二女,长子宏贵,字锡位。锡位公仍过着同章卿公一样的农民生活,艰苦勤劳,良善忠厚,与世无争。与陆氏双双活至76岁,这在当时已算很长寿了。当时人生七十古来稀,确实已属不容易。而锡位公的长子绣儒公也与爷爷、父亲一样,是传统观念很深的人,也不会去考虑改变现状,而是照老皇历办事,一切生活顺其自然,一点也没有创新的思想。但他的弟弟丹儒公,即我的第十七代世祖,是一位善于创新的人,他当时就开始经商,经商在当时是被有传统观念的人所看不起的,士农工商、十商九奸等说法,被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里。当然,暴利是不对的,而商人交流商品,将社会推向前进,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别人,也算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我国如果没有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浙江的湖州商人及敦煌的丝绸之路,进行商品交流,我国的社会能发展起来吗?西方国家之所以比我们发展快,他们也是靠矿业、工业、商业发展起来的。如果只有工矿业,没有商业,人民生活无法丰富,社会也无法前进。
锡位公和陆氏太太晚年,已经看到他们的次子丹儒公在经商的决策中显露势头。在宁波开店,传说曾前往福建厦门与外国人进行贸易,等等。当1754年锡位公去世之后,丹儒公奉养老母至甬。锡位公与唐氏原葬潮塘村塘下,直碑高约1.5米。后来绣儒公仍迁回张巷老家,并将十六代世祖锡位公与唐氏的合葬墓亦迁葬张巷。据说还是雨夜偷偷迁回去的,墓地在倒桥头南东向。这说明绣儒公的家族观念根深蒂固,所谓叶落归根嘛。
丹儒公,名,字丹儒,国学生,工作认真负责,能够接受新事物,有创新精神,觉得古老而单调的传统农民生活没有出路,后选择经商,从事海运,流通商品,并在福建厦门与外国人贸易。据传还在福建购置大片的山林,建造庄屋,又在宁波开店。而正在兴旺大发展之时,因病而去世,享年仅49岁。如果天假以年,他的成就将更大。
丹儒公生于1726年,即雍正四年丙午年五月三十日戌时,卒于1774年,即乾隆甲午年十一月初三,终年49岁。原配马氏,生于1723年,即雍正元年十月初八日申时,卒于1776年,即乾隆丙申年六月三十日午时,享寿53岁。女二适蒋、邹,长子,次子清,三子江。
丹儒公是潮塘张氏发家之祖,他引导他的儿孙们从农业进入商业,使张氏家庭脱离贫穷的生活,一步一步走向富有之路,为改变其儿孙们的命运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此后,张氏的儿孙们继承丹儒公的事业,像走楼梯一样地一代一代向上走,产业越做越大。
从上文可知,潮塘张氏始迁祖作为上塘下移的开拓者,通过最艰苦的创业,终于站稳了脚跟。到第二代时,已经积累了很大的财富。他的第三代中已经有乡进士了,说明已提升了文化层次。到第四代时,张氏已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家族。到第五代已有多人因捐获大夫衔,更因赈捐多次获大总统赐匾。到第六代,代表人物张闻梅,更成为当时姚北首富,产业遍及宁波城乡及杭、沪等地,有田地达10000多亩。
潮塘张氏家族也可谓是三北半岛上塘下迁移民艰苦奋斗、发家致富的典型代表。其他还有如慈东地区的虞氏家族,上塘淹浦虞氏下移至新塘龙山山下虞家,经过数代的艰苦努力和奋斗,至清末产生了如虞洽卿这样全国闻名的商帮领袖。移民家族的代代相接,迁移发展,是造就今天三北大地辉煌景象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