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永嘉之乱”移民
《浙江通史》载有避“永嘉之乱”移民的情况:
西晋永嘉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一片大混乱中,而江东是较为安静之处,北方部分世族和民众纷纷渡江南下,时“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出现北人南迁大浪潮。其中流寓江东的北方难民,多聚居于都城建康以东(今江苏南京)至晋陵(今江苏常州)一带。为安置北方难民,东晋朝廷开始置侨州、郡、县。如太兴三年(320),在建康附近侨立怀德县,安置琅琊国侨民;咸康元年(335),在江乘县(今江苏句容北)境立南琅琊郡,并在郡内侨立临沂县。但是,与这些地区相邻的吴兴、吴以及浙江东五郡没有置侨州、郡、县。吴、吴兴、会稽等郡就自然条件而言,完全可以置侨州、郡、县来安置侨民。东晋朝廷不在这里置侨州、郡、县,显然与这里土著豪门世族势力强大有关,东晋朝廷从稳定江山出发不得不作出让步。在今浙江境域虽然没有置侨州郡县,但以不同的方式吸纳大量的北方移民。陆续迁入今浙江境域的北方移民,主要分布在会稽、吴兴和吴郡的余杭、钱唐、海盐、由拳(即嘉兴)等地。
侨姓世族渐进式地向今浙江境域各地迁徙渗透,以迁入会稽郡最多,其次是吴兴郡及其吴郡嘉兴、海盐、钱唐等县,再次是临海、东阳等郡。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陈留阮氏、高平郗氏、谯国戴氏、鲁国孔氏等侨姓世族纷纷到会稽,开辟田园,构筑山居。像谢安者流,遁迹于此,待时而出。
可以说在避永嘉之乱南迁的移民中,琅琊王氏家族是其中突出的代表。琅琊王氏中的王导是建立东晋王朝的权臣,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这说明琅琊王氏已成为当时的“望族”。过江南渡之后,琅琊王氏中一支迁徙到了会稽。
《浙江通史》载:“琅琊王氏王羲之,其父王旷西晋末年任淮南太守。司马睿南渡,旷是首倡者之一。永和六年(350),王羲之出任会稽内史。《晋书》卷八〇本传云:‘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在郡城东北隅的蕺山兴建别业,家居于此。永和十一年(355),因与扬州刺史、太原中都人王述不和,称病辞职,偕其子操之自会稽徙居剡县东部的金庭。他在石城附近的鼓山一带(今新昌县城西3里)建有庄园。他有7子,知名者玄子、凝子、徽之、操之、献之等5人。其中凝之、徽之、献之曾寓居山阴。献之曾在会稽郡治南30里建有宅,后舍为寺。”又有“东晋南朝,北方人士或居或游会稽者一直延续不断。除上述人物外,见于史籍记载的还有一些。如:陈留尉氏阮万龄家在会稽剡县。琅琊王氏,王随之及其子镇之、弘之都家于上虞县。王随之曾任上虞令;王镇之曾任剡令、上虞令,‘以母老求补安成太守,以母忧去职。在官清洁,妻子无以自反,乃弃家致丧,还上虞旧墓’。上虞有旧墓,说明父辈已寓居上虞。王弘之家在会稽上虞,见始宁沃川有佳山水,又依岩筑室。”
在今三北沿山一带及大古塘之南有多支王氏,东部有长溪岭下关头王氏、邱王王氏、范市王家路王氏、东埠头王家,中部有杜湖岭下王氏、瓦窑头王家、鸣鹤场王家、宓家埭桥上王家、福山王叶王家、匡堰王家埭王氏,西部有石堰下街头王氏、王家竹堑王家、王家畈王家、龙南王家桥王家、王家墩王家等,除一部分是太原王氏、三槐王氏之外,应该也有琅琊王氏辗转徙移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