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移民
元代移民主要有两个背景,一个是空间背景,主要是南宋庆元年间大古塘的围筑而成,为元代移民进入提供了地理空间。一个是产业背景,宋代盐场的全面发展以及南宋末棉花产业的兴起。产业背景是元代移民进入的一个重要原因。
盐课是元朝重要的财赋来源之一。元人说:“经国之费,盐税为重。”《元史·郝彬传》中估计“国家经费,盐利居十之八”。因此,盐业在元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元代设有9处盐运司,管理各地盐的生产和销售。盐运司下分别管辖若干个盐场,由盐场管理各处盐户。浙江地区设有两浙都转运盐司,主管浙东、浙西地区的盐场以及盐的销售。在盐的销售方面,元代沿用宋、金时期的办法,即实行“行盐法”和“食盐法”。产盐地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实行“行盐法”,即由盐商向政府纳课,换取盐引,到盐场支盐,再运到规定的地区销售。浙江是产盐区,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未曾征收盐税的盐货,所以“行盐法”在这里很难奏效。于是元朝把盐场附近百里之内划为“食盐区”,由政府设立机构按户15预收盐价,“桩配”食盐,也就是迫使这些地区的居民同样缴纳食盐税。后来“食盐区”的范围不断扩大。这种办法的实行,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使得元大德九年(1305)鸣鹤场沿海灶丁和居民大批逃亡。
另一个背景是,在元代以棉花为原料的纺织业得以推广。据《浙江通史》载:“棉纺织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元代是一个重大突破,它改变了此前中国农村家庭手工作业方式。由于棉产品的方便、实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丝与麻,在民间自然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加。宋末元初,江南植棉已逐渐普及,棉纺织技术却仅限于简单的手工操作,尚未应用纺车、椎弓等工具,从而也妨碍了进一步扩大生产。元成宗元贞年间(1295—1296),松江乌泥泾的黄道婆自海南岛返乡后,改进黎族捍弹、纺织工具,并向当地居民推广传授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方法,从此松江乌泥泾布扬名天下,同时出现了一批依靠制造和出售棉纺手工产品而致富的民户。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政府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每年责收棉布10万匹。为满足北方地区的需求,朝廷还时常在南方诸省大量购买棉花、布匹,江南纺织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江南纺织生产”也包括与松江仅一江之隔的三北地区。
大古塘的筑成、盐民的逃亡以及三北棉纺经济的发展,是元代移民迁入的主要原因。元代的移民主要包括大姓移民、堕民以及其他移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