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移民
(一)务工等外来人口
改革开放后的移民主要指大量流入的外来务工人员。
在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慈溪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但当时还没有形成外来务工人员的规模。乡镇企业员工主要由本区域农村人员担当。据慈溪市暂住人口服务管理局统计的数据表明:慈溪外来暂住人口自1987年开始有不完全统计,当时流入慈溪的暂住人口基本处于自由流动状态。1988年,慈溪有暂住人口12422人,其中男8101人,女4321人,前来打工9029人,投靠亲属1249人,探亲访友366人,出差598人,旅游169人,其他1011人。12422个暂住人口中,暂住3个月以上9326人,发证1490人,暂住在旅馆1114人,居民家中3098人,集体宿舍1425人,租赁房屋2697人,住建筑工地及其他4088人。1988年,滞留3天以下过往流动人口33418人。
从以上资料可知,在当时慈溪90多万人口中,外来打工人员仅9000多人,仅占1%。
20世纪90年代,是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以及乡镇企业向民营企业转制的历史时期,随着慈溪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流入慈溪,参与商品经济活动。慈溪暂住人口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1万人左右到1999年暂住人口突破10万大关。表明慈溪移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慈溪1989—1999年外来人口统计表 单位:人
从以上列表可知,邓小平南方讲话后与1995年启动国有企业改制是两个主要节点,邓小平南方讲话前后的1992年和1993年外来人口几乎翻了一番,而1996年也比1995年多了约25000人。
20世纪90年代慈溪的外来暂住人口已涉及了全国绝大部分的省、市、自治区,而相对以四川、江西、安徽、贵州等4个省为主,据慈溪公安局1997年底调查,当年来自这4个省份的外来人口占到慈溪暂住人口总数的70%以上,农村人口占到总数的85%以上。而外来人口原住地区域,一般都是该省市的经济落后县,还有一个特点是跨省流入远远多于毗邻县市流入。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慈溪民营经济和块状经济的迅猛发展,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特别是随着2002年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开工建设,慈溪社会经济进入了一个更高更快的发展时期,大桥经济掀起了慈溪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因此吸引了更多外来务工人员来慈溪就业与创业。这一时期的外来人口增长步伐极快,以平均每年增长10万的速度递增,截止到2010年底接近100万人口,基本与本地户籍人口持平。从外来人口的增长比例,也可以看出慈溪经济增长的速度。
慈溪市2000年—2010年外来人口统计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3年因为“非典”,当年来慈外来人口明显减少,处于每年增长10万的平均值以下,而2008年上半年因为宏观经济调控影响企业发展,故当年外来人口没有增长反而比上年有所下降。
不过总的趋势是,随着慈溪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对外来人员的需求不断扩大。从最近两年的企业招工难情况来看,慈溪外来人口的需求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大量外来人员中,已经有一部分以结婚定居、创业长住等形式,成为新慈溪人。据市民政局提供的资料:结婚定居:外来人员与慈溪当地人结婚逐年增加,势头很盛。1986—2008年,外来婚姻已超过2.3万对(缺1995年数据),其中男性2575人,女性20658人。通过与慈溪籍人结婚落户的新移民,大多在慈溪定居。创业长住:外来人员在慈溪经商、办厂、置业在慈溪长住也成为一种新的移民方式。2008年市工商局在册的27267个各类公司、个体经营户中,外来人员注册在慈溪创业的约占三成。
(二)滩坑水库移民
滩坑水库移民是2000年以来,慈溪市承担的一项主要移民任务。共有329户,1217人。全部分散移入全市各乡镇有关村。根据民政局所撰“滩坑水库移民”资料,录文如下:
一、安置任务
滩坑水库位于浙江省青田县境内,总库容41.55亿立方米。装机容量60万千瓦,年发电量10.35亿千瓦时,工程总投资48.3亿元。电站具有发电、防洪和其他综合效益,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大百亿工程“百亿帮扶致富建设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动迁移民5.03万人,其中外迁移民1.3万人。落实到慈溪市的移民安置数为1217人。
二、安置进程
2001年6月,慈溪市政府依据安置地经济相对发达、有土安置、不重复安置、集中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移民安置基本原则,组织力量对全市20个镇(街道)、328个行政村的自然条件、土地存量、基础设施、社会经济情况、交通状况等进行全面调查。综合各方面因素,意向性确定20个镇的76个行政村为移民安置点。
2003年6月,慈溪市滩坑水电站库区移民安置领导小组成立,由市长洪嘉祥任组长,17个市级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市民政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是月,市政府专题召开慈溪市移民安置工作会议。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潘奇峰代表市政府同各镇(街道)签订《慈溪市滩坑水电站库区移民安置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7月15日,慈溪市下达《关于滩坑水电站库区农村移民安置工作实施计划》。
滩坑移民安置分三个水平年进行。2003—2005年为第一水平年,移民安置在龙山、三北、范市、观海卫、掌起、附海、胜山7镇共127户446人;2005—2006年为第二水平年,移民安置在周巷、长河、天元、庵东、崇寿5镇和宗汉、坎墩2街道共127户475人;2006—2007年为第三水平年,移民安置在横河、新浦、桥头、匡堰、逍林5镇共75户296人。
2004年2月,中共青田县委副书记姜波率队到慈溪市,实地考察第一水平年的7镇33村35个移民安置点,对慈溪市的工作表示认可和肯定。并与慈溪市政府代表座谈协商,签订慈溪市与青田县移民安置点考察会议纪要。
2004年10月,慈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何登森率有关部门和部分镇的镇、村人员到青田县进行首次移民资格复核。
2005年12月,慈溪市安置第一水平年滩坑移民127户446人。移民建房竣工的125户,在建的2户。移民办理户口迁移的123户431人,已迁入慈溪的102户。
2007年3月,滩坑水库最后一批75户110多名移民来到慈溪市,开始在横河等5个镇的7个安置村建造新房。年底,慈溪市全部完成三个水平年青田滩坑水库1217人(329户)移民的安置任务。
2008年2月,宁波市政府组织民政、审计、国土、发改等部门验收慈溪市滩坑水库三个水平年移民安置工作。通过听汇报、查资料、基层抽样、实地调查、座谈交流、综合评估等方法,验收结果为优秀。是年10月,省政府召开滩坑水电站移民工作总结表彰暨帮扶工作会议,慈溪市被评为移民工作先进单位。
三、补偿补助和扶持
(一)浙江省、宁波市补助。按省、宁波市的文件精神,对滩坑移民实施的补偿补助标准为:每安排一个滩坑移民补偿补助20475元(其中村集体12275元,移民个人8200元);非农移民每人拨付4100元给安置地,给非农本人一次性补助6300元(其中5800元为建房补助费,500元为搬迁误工损失费)。宁波市政府按每安置一个移民补助3000元的标准对接收移民安置的行政村补偿,以奖代补奖励经费按每接收一个移民850元的标准发放给行政村集体经济。
(二)慈溪市配套补助。滩坑移民迁入慈溪市各安置地后,安置地村民社员享受同等待遇。移民的生产用地按各安置村安置当年的人均耕地面积进行分配,慈溪市政府按实际调剂土地每亩补助9714元。生活用地为人均宅基地30.83平方米,庭园面积24.65平方米。329户滩坑移民宅基地总面积为37517平方米,户均面积114.03平方米,超过安置地人均生活用地实际面积。非农移民随家庭成员在安置地安排宅基地,享受当地非农居民同等待遇。移民建房,各安置镇(街道)对安置村实施统一的补偿办法,按每安置一个移民补助基础设施费674元,按每安置一户移民补助房屋租赁费600元;“三通一平”(通水、通路、通电与土地平整)由安置地行政村负责解决,补助回填塘渣经费500元;在建房期间移民每户补助生活用品补助50元,搬迁入住后发给1000元额度的生活用品。移民建房全部采用自建方式。在建房过程中,统一为每户建房移民(无论大小)投保500元建房人身意外保险。安置滩坑移民,市政府补助1417.6万元,各安置镇(街道)投入配套资金2022余万元。
慈溪市还为入迁安置地的滩坑移民出台一批税费减免、就医就学、免费培训等配套扶持政策。移民购、建安置房免征一切税费;移民承包耕地免缴农业税3年;免缴村提留(或村集体公益事业资金)3年;2年内不承担集体分摊的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或“一事一议”分摊的用工);移民户的有线电视免初装费和两年收视费;移民就医、计划生育及子女入学,与安置地村民一视同仁,其中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从安置后的第一学期开始2年内免交杂费。为鼓励移民就地、就近就业,慈溪市规定当地企业招工时,在同等条件下移民优先录用。移民安置后3年内,可免费参加市劳动、农业等部门组织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就业培训。市有关部门免费办理移民户籍迁移、土地承包权证、义务教育、社会福利等有关安置手续。
慈溪市各安置地为滩坑移民制定、落实各项帮扶措施,提供各项生产、生活服务。宗汉街道二塘新村移民安置点,村干部利用靠近庵东工业区和本村有80多家企业的优势,为移民介绍合适的工作;还根据移民年龄、身体、技能等特点安置踏黄包车、做小生意、当临时工等工作,解决就业问题。2007年春节,该安置点85位移民全部住进新建的别墅,有工作、有钱赚,过上有滋有味的生活。
各镇、街道在移民迁入安置地后,及时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增强移民就业技能,拓展移民致富途径;同时,积极开展法律法规、乡规民约、风俗习惯教育,增强移民法制意识,提倡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引导移民依靠自身的勤劳和智慧,在安置地艰苦创业,重建家园。据2008年年底的调查,滩坑移民有劳动能力的797人中,经商办厂247人,其中外出经营201人;务工365人,其中外出务工163人;务农149人;待业36人。
安置滩坑移民,市政府落实工作经费157.22万元。
慈溪市滩坑水库移民安置情况表
续表
(三)钦寸水库移民
钦寸水库工程项目是浙东引水工程的重要水源点工程,是浙江省“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最大的水库建设项目,工程列入省“十一五”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为全省2010年实施类重点建设项目。
钦寸水库位于新昌县新林乡,曹娥江主要支流黄泽江上,坝址在钦寸村。由宁波市和新昌县合作建设,工程项目总用地16634.23亩,总投资32.76亿元,工程建设期为5年6个月。水库集水面积316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98米,总库容2.44亿立方米,电站总装机容量2750千瓦。水库移民涉及新昌县三个镇(乡)21个行政村。水库建成后,可每年向宁波地区供水1.26亿立方米。
根据宁波市下达的安置任务,对慈溪市20个镇(街道)和杭州湾新区的土地资源、经济发展、人口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调研,制定了分解方案,2009年9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确定方案并分解到各地(其中根据慈溪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发展需要实际,浒山、古塘、白沙路街道不予实地安置,采用“异地转移、资金补偿”方式)。2010年11月因宁波市又增加移民安置任务至1065名,慈溪市对各地的安置任务又做了相应的调整。
各安置镇(街道、新区),根据移民安置任务,坚持“以农为本、有土安置、相对集中、分散安置”的原则,参照安置点应具备的各项条件标准,经过反复比较,综合平衡,选择了土地资源相对充裕、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村级班子战斗力较强的村作为移民安置点,并经宁波市移民办现场考察确认,目前确定22个行政村为移民安置点,其中规模最大安置点人数为103人,最小的为16人。具体见下表:
钦寸水库移民安置任务分解表 单位:人、万元
2010年10月,宁波市下达给慈溪市第一水平年的安置任务为384名,我市又确定了宗汉、坎墩、观海卫、附海、新浦、天元、长河等七个镇(街道)9个村(宗汉街道二塘新村,坎墩街道五塘新村、四塘南村,观海卫镇福山村,附海镇花塘村、花木村,新浦镇新闸村,天元镇十甲村,长河镇大牌头村)作为第一水平年安置点。
(四)区域内人口的流动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三北区域内人口有重大的集聚趋势,主要表现为“农村向城镇集中,城镇向城区集中”。随着城市化及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区域内农村人员到城镇、城区居住。城区人口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仅数万人,发展到现在达数十万人的中等城市规模。城镇人口也由当时的一两千人发展到了现在数万人的规模。一些大的城镇如观海卫镇、周巷镇等正向小城市发展。
区域内农村人口向城镇、城区集聚后,大量外来人口的进入正好填补这部分人工作、居住等的空白。城镇、农村中大量闲置房被租用。一方面增加了城乡居民的收入,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环境卫生脏、乱、差以及社会治安等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后,区域内一部分人因求学、婚嫁、工作、经商等原因还向国内大中城市及国外其他区域发展,有些已成移民,有的暂住外地,据估计人口总数在10万人左右。
三北移民的发展过程中,其实还保持着一种“经常性人口迁移”、“经常性人口迁移”,其实贯穿三北移民史的全程。其内容主要包括工作调动、投亲、婚嫁、分(发)配、参军、转业、求学等领域。
据《慈溪县志》载:“经常性人口迁移因升学、分配、参军、转业、婚嫁、投亲及工作调动,经常有人口变动。1977年到1987年间,年均迁入17380人,迁出17893人,迁入比迁出少51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