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民的开拓

一、先民的开拓

在距今4000—5000年前的最后一次海侵后退后,今三北半岛南部的翠屏山北麓一带渐次成陆。于是第一代移民便于此际进入三北半岛南部沿山一带,他们在山坡高地上耕种,烧制陶器,下海捕鱼,这一阶段大约为距今2500—4000年前。

横山遗址是我市发现的距今40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古遗址,由乌龟山遗址和九龙山遗址组成。乌龟山位于三北半岛中部地区,匡堰镇境内横山以东、游泾江以西的田野中,高六七米,因孤峙于田畈,形似乌龟而得名。1985年建樟树砖瓦厂时此山平毁,至今已不可察。遗址是砖瓦厂在建轮窑窑棚时暴露的,从挖掘的剖面观察,三十公分厚的耕土层以下就是厚达一米左右的文化层。文化层中,上层黄褐色土,所见遗物以夹砂陶鼎足居多,另有云雷纹、饕餮纹、水波纹的各式陶罐、罍、陶纺轮、原始青瓷豆等,时代大致在商代早中期。下层灰褐色土,出土器物主要有石钺、石镰、石斧、石镞、夹砂陶鼎、鬲等,具有明显的良渚文化特色。出土的石器均系黑色片状页岩磨制而成,其中石犁、石钺钻以圆孔,备作安装犁床或木柄之用,说明人类从直接手握石器发展到安装木柄的复合工具阶段,它的使用大大加强了劳动手段,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遗址大体范围在东至游泾江,西至横山,南北以乌龟山为中心大致各延伸一百米的这片土地上;另外在横山南麓九龙山岙田畈中,这类文化遗址也有出现。

遗址中陶纺轮的出土,可见纺纱捻线已经成为当时妇女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为这一带是越布之乡提供了参考证据。

乌龟山类型的文化遗址慈溪境内发现不少,1958年金祖明撰写的《浙江余姚上林湖出土的大型石犁》一文中指出,在上林湖水库猫头山下发现石犁、石镞;1980年袁展如先生在王家埭封山南麓高田中,也发现群众挖窑泥出土的石犁、夹砂陶鼎、罐以及数颗已经炭化的核桃,这些遗迹的发掘和遗物的出土,都传递着古代先民的活动信息。

在距今2800—3600年前的商周时期,三北半岛南部已有一些村落及聚落遗址,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西起横河石堰一带,东至掌起东埠头,已经有六处集聚遗址,可见在距今约3000年前的商周时期,古人已经在此劳作、定居及活动。这六处集聚遗址分别为:

茂山村落遗址,掌起镇东埠头村茂山上。为商周聚落遗址,在东埠头茂山南部,10余年前曾发现此处有许多砖瓦墙基,为商周遗物,并有一定堆积范围,确定此处为商周村落遗址。

大埠头一号遗址,横河镇童岙村,大埠头自然村东北田中小山包上。为商周聚落址,零散分布印纹陶片,面积以山包为中心约3000平方米,未见明显文化层。

大埠头二号遗址,横河镇童岙村,大埠头自然村东北养猪场旁。为商周聚落址,东西100米、南北40米范围内,散布红陶、原始瓷及唐代青瓷片等。

眺头商周遗址,横河镇秦堰村,泰堰桥砖瓦厂。为商周聚落址,东西100米、南北50米,可见印纹硬陶、原始瓷等遗物散布。

洪魏竹岭岗墩下遗址,掌起镇洪魏村,村西竹山岭东麓田间小山包上。为商周聚落址,依托竹岭岗墩下小山包,未见地层断面,遗址可能有较严重的破坏。

范家山遗址,横河镇石堰村,范家山自然村范家山西、南山脚。为商周聚落址,遗址东西宽150米、南北长150米,原始瓷残片较多,文化层厚度超过1米。

古代先民的活动信息还体现在三北半岛南部的众多石室墓遗址上。石室是古代吴越地区一种常见的墓葬方式。1983年冬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林华东先生做过一次专题调查,在慈溪境内沿山一带发现了一百多座石室墓。这种墓通常建在低矮的山头或凸出的山脊线上,极少数也有建在平地的,土墩呈椭圆形,大者长达二十多米,小的只有五六米。墩内往往可以发现石块砌叠的墓壁,它自下而上逐渐向内倾斜,断面呈梯形,平面为长方形。墓道有的开于一侧,墓底平面呈刀形;有的位于中间,墓底平面呈凸字形。墓顶用条形石块盖压,墩边用不规则的石块排列成一至三道外围墙,或称石坎。

根据现有考古成果,对沿山石室墓作了系统梳理,现摘录如下:

小岷岙土墩墓,观海卫镇白洋村,杜湖西南岸小岷岙村西南部。商周普通墓葬,位于小岷岙西南侧山顶,封土完整,里面呈锥状,未见墓石,未见盗洞,墓地南北宽7米,东西长8米。

谷公岭古墓葬群,桥头镇上林湖村,谷公岭西侧的开刀山山顶。西周至战国普通墓葬,为土墩墓或土墩石室墓,共9座。

下段古墓葬群,横河镇,位于下段北侧山顶平缓处。东周普通墓葬,为土墩石室墓、土墩墓,共2座。

乌贼山土墩石室墓,桥头镇小桥头村,万岙自然村南部,乌贼山顶部。春秋战国普通墓葬,封土已平,顶部内凹,可见墓室形状为长方形,东西宽4.2米,南北长4.3米。地表杂草丛生。

佛迹洞石室墓,龙山镇徐福村,佛迹洞题刻平台下。春秋战国普通墓葬,高1.6米,深6.24米,墓室暴露,由较大石块垒成。

照山土墩墓,龙山镇河头村,村东照山北延伸山脊中部。春秋战国普通墓葬,圆形土墩墓,直径3米,未见器物残留。

东岙山古墓葬,龙山镇凤浦岙村,东岙山主峰上。春秋战国普通墓葬,圆形锥状,向南有开口,直径外径5米,内径1.5米,残高0.5米。

后山亭石室墓,匡堰镇干炳村,游源村南后山亭东支山脉末端。春秋战国普通墓葬,位于游源村南150米,南北方向,南北长10米,东西宽8米,封土残高0.5米,顶部有盗洞,墓室石壁暴露,用乱石砌成,未见遗物标本。

狮子山石室墓,横河镇秦堰村,梅湖水库狮子山中部山头顶部。春秋战国普通墓葬,东西向,南北宽8米,东西长12米,封土残高约2.5米,顶部被盗掘。

摇头山石室墓,横河镇梅园村,摇头山东北侧山包顶端。春秋战国普通墓葬,明显高耸呈包状,封土顶端被挖空,墓壁坦露。

草帽山土墩石室墓,横河镇梅湖村,梅湖水库东北侧草帽山山顶。春秋战国普通墓葬,明显高耸呈包状,封土顶端被掏空,为土墩石室墓。

象鼻山古墓葬群,观海卫镇湖东村,村南象鼻山。春秋战国普通墓葬,共由八个古墓葬组成,该古墓葬群于1986年普查时被发现。

马面山古墓葬群,匡堰镇干炳村,村北侧马面山。春秋战国普通墓葬,共两个古墓葬,均为土墩石室墓。

西月山古墓葬群,横河镇梅湖村,周家西南侧西月山。春秋战国普通墓葬,共两个古墓葬,西M1为土墩石室墓,西M2为土墩墓。

长弄里古墓葬群,横河镇梅园村,梅湖泵站东侧长弄里西南山脊上。春秋战国普通墓葬,由四个古墓葬组成,均为土墩石室墓。

长凉山古墓群,匡堰镇王家埭村,位于长凉山北侧山脊线上。春秋战国普通墓葬,为土墩墓或土墩石室墓,共9座。

鼋头山古墓葬群,匡堰镇王家埭村,位于鼋头山山脊处。春秋战国普通墓葬,为土墩墓或土墩石室墓,共4座。

龙虎山墓葬群,桥头镇上林湖村,位于龙虎山山顶处。春秋战国普通墓葬,为土墩墓,共3座。

前口山墓葬群,观海卫镇湖东村,位于前口山山顶、山坡。春秋战国—汉普通墓葬,共3座,土墩石室墓、砖室墓。

三坟头墓葬群,观海卫镇杜岙村,位于三坟头山顶处。春秋战国土墩石室墓或土墩墓,共5座。

牛头山古墓葬群,横河镇龙南村,位于牛头山漏斗湾山凹处,其东南侧为沙河头村。春秋战国普通墓葬,土墩石室墓或土墩墓,共15座。

寺下古墓葬群,横河镇东畈村,位于牛头山山脉北侧,寺下村东侧山平缓山坡上。春秋战国普通墓葬,土墩墓或土墩石室墓,共6座。

桃园山古墓葬群,横河镇彭南村,位于桃园山后山山脊线上。春秋战国普通墓葬,为土墩墓或土墩石室墓,共5座。

彭山古墓葬群,横河镇彭桥村,位于彭山东侧山山脊线上。春秋战国普通墓葬,为土墩石室墓或土墩墓,共7座。

青山古墓葬群,掌起镇洪魏村,村南青山。春秋战国、南北朝普通墓葬,北山脊线、山顶一带发现多处土墩石室墓,西北坡发现多处六朝墓葬,但多数被盗掘。

蔡家山墓葬群,龙山镇新东村,西蔡西面蔡家山。春秋战国普通墓葬,有两个墓,距蔡家山最高点10米,均未见器物。

石子山墓,掌起镇长溪村,关头西侧石子山顶峰南侧山脊。春秋战国普通墓葬,东西长15米,南北宽7.7米,两端半圆形,西部有盗洞,未见器物。

石屋山土墩石室墓,横河镇石堰村,王梁自然村石屋山顶。春秋战国普通墓葬,共两个石室墓,均遭盗掘。

剡岙岭古墓群,横河镇梅园村,位于剡岙岭山脊线上。战国普通墓葬,为土墩墓或土墩石室墓,共4座。

塘下山墓葬群,五姓村,万岙村东河头南万岙山北麓。战国普通墓葬,位于塘下山北侧二级山脊线上,由三座土墩石室墓组成。各墓葬形制基本保存,但均遭盗掘,完整性被破坏。

挂鼻山古墓葬群,观海卫镇杜岙村,位于挂鼻山南侧的山丘上。战国普通墓葬,土墩石室墓,共3座。

雕头山墓葬群,匡堰镇干炳村,雕头山西麓。战国普通墓葬,位于雕头山西麓延伸至寺龙口的山脊上,共8座土墩石室墓,大多已遭到盗掘破坏。

开刀山墓葬群,匡堰镇干炳村,游源西部王毛尖山北。战国普通墓葬,由7座墓组成,均已被盗掘破坏,墓室暴露,遗物流失。

龙尾巴山墓葬群,观海卫镇杜岙村,里杜湖大坝西龙尾巴山山顶。战国普通墓葬,发现两座墓,墓一位于西侧山包,封土南北8米、东西8米、残高2米;墓二也是8米见方的封土墩,残高约1.5米。两座墓均被盗掘。

山湾遗址,横河镇子陵村,山湾自然村趴脚坟墩下。战国秦汉聚落址,位于山湾自然村东部,俗称趴脚坟墩的小山西、北坡下,范围内有大量印纹硬陶残片,无法判断遗址厚度。

陈山古墓葬群,横河镇子陵村,陈山南部、榨头山山脊上。汉普通墓葬,位于横河镇子陵村南部,分布在陈山南面榨头山的山脊线上,由14座砖式墓组成。

1984年春,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队曾对境内东、西两座石室墓进行了代表性的挖掘,分别是位于东部的洪魏羊埠墩石室墓和西部的寺龙黄岗石室墓。

建筑考究、气势恢弘的洪魏羊埠墩石室墓。

洪魏羊埠墩石室墓系1984年当地群众在耕作时发现。石室墓封土堆范围东西长30米,南北宽20米,高2米多,有一道较大规模的外围石墙。墓室保存完整。1984年4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慈溪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探知墓室长9.15米、底宽2米、顶宽1.23米、高2.12米,纵剖面呈梯形,平面为长方形。带墓道,有封门墙。墓底曾用小碎石夯打结实再铺上一层木炭。该墓以十二块大条石封顶,最大者重达两吨半左右,条石间的缝隙用青灰黏土填充。虽然墓葬早年被盗,但仍有一批陶器、原始瓷器以及铜器出土。从封土的规模以及出土器物来看,该墓葬主人为战国时期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

黄岗山石室墓是三北一带最有代表性的周代遗址,墓位于匡堰镇寺龙村黄岗山顶,早年已被群众发现,当地居民感到奇怪,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俗称仙人洞。1984年春,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队对此进行科学发掘,该墓后半部早年已经破坏,墓室长7.8米,底宽1.76米,顶宽0.9米,高1.9米,条形顶盖石最大者重约2吨;墓道开于一侧,长4米,宽1.05米,高0.98米;墓底总体平面呈刀形。墓门以巨石封堵,设两堵封门墙,土墩有两圈外围石坎。随葬器物以泥质黑陶为主,器形有罐、钵、纺轮、角形器等;原始青瓷有碗、盅之类,还有滑石壁、滑石瑗、青铜镞等,纹饰主要有方格纹、联珠纹、螺旋纹、米字纹。据考证,时代在春秋末战国初。

根据上面的信息我们可知,在距今2500—4000年的夏商周时期,先民的足迹已遍及三北半岛南部山区平原。可以想象,在三北沿山平原上,人们在捕捞之余也在从事耕种、纺织、陶器制作等生产活动,而且陶器生产已有进一步发展,原始瓷已经出现。这一时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是东南沿海地区最显著的文化特征,也是越窑青瓷的滥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