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的历史沿革

一、慈溪的历史沿革

三北是慈溪现境的俗称。1954年,慈溪现境由原余姚、慈溪、镇海三县北部组成,故俗称三北。又因地形如半岛凸立于杭州湾口,故又称三北半岛。

慈溪建县在唐开元二十六年(738)。

秦灭六国后,推行郡县制,置句章县,属会稽郡,县治在城山渡(今余姚河姆渡东五里),历两汉、三国不变。唐武德四年(621)废句章县,析置鄞州、姚州,七年废姚州为余姚,八年废鄞州复县,属越州。慈溪现境一直归属于句章县,后归属于县和余姚县。

唐开元二十六年,经唐初百余年之休养生息,浙东州县户口日繁,江南东道采访使齐浣奏请分县为慈溪、奉化、翁山(今定海)、县4县,并分越州别立明州以辖之,明、越均隶江南东道。此为慈溪设县之始。县治设今宁波市之慈城镇。县名据延祐《四明志》载:“汉句章董黯,母尝婴疾,喜大隐溪水,不以时得。于是筑室溪旁,以便日汲。溪在今县南一舍。故以慈名溪,又以溪名县。”

后县域大体如此,变动很少,一直为明州所辖。南宋升明州为庆元府,元时称庆元路,明初又改宁波府。慈溪县为宁波府辖。

新中国成立初,为整合发展棉区县,建立商品棉基地,1954年10月,调整县域,将慈溪的丈亭、陆埠、城关、云山4个区和慈城镇划归余姚县,庄桥区分别划归宁波市和镇海县,余姚县周朝区、逍林区、浒山区、周巷区、泗门区、临山区等6个区的部分和镇海县龙山区的北部划归慈溪县。县治从慈城镇迁至浒山镇。1956年6月,又将原直属宁波专署管辖的庵东盐区划归慈溪县。

1979年9月,为完善水利条件,县境再度调整,将泗门区划归余姚县,余姚县龙南区(后称横河区)划入慈溪县,形成现有境域。

1988年10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慈溪县建制,改设慈溪市(县级),仍属宁波市,区、乡(镇)行政区划不变。

2001年10月,慈溪市调整部分镇行政区划。浒山、宗汉、坎墩3个镇分别改为浒山、宗汉、坎墩3个街道办事处,实行街道办事处管理行政村的体制,办事处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观城、师桥、鸣鹤三镇合并设立观海卫镇。周巷、杭州湾两镇合并设立新的周巷镇。2008年7月,又调整部分街道行政区划。

慈溪市现辖5个街道、15个镇,即:浒山街道、古塘街道、白沙路街道、宗汉街道、坎墩街道、龙山镇、掌起镇、观海卫镇、附海镇、桥头镇、匡堰镇、逍林镇、新浦镇、胜山镇、横河镇、崇寿镇、庵东镇、天元镇、长河镇、周巷镇。共有48个社区、27个居委会、297个村委会(2008年7月)。市人民政府驻白沙路街道三北大街655号。

本书所称的三北和三北半岛,主要代指今慈溪市境域,也包括今属余姚的原姚北地区泗门、朗霞和低塘大部分区域。但研究范围主要以今慈溪市境域为主,略涉及泗门、朗霞和低塘部分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