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杜湖虞氏家族

一、杜湖虞氏家族

杜湖位于三北半岛南部,据《浙江通史》载:始筑于东汉初光武帝建武年间,旧为鸣鹤乡境地,这一带在慈溪建县(唐开元二十六年)之前,属余姚县所辖。虞氏居此于东汉之际,史称鸣鹤虞氏家族,又称东虞一支。始迁者为东汉零陵太守虞光。

据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二载:“虞有天下号曰虞,子商均因以为氏。又武王封虞仲于河东,亦为虞氏。会稽余姚人赵相虞卿。秦有虞香,香十四代孙意,自东郡徙余姚,五代孙歆,歆生翻,翻曾孙骧,骧七代孙荔,荔子世南,唐秦府学士秘书监永兴公。生昶,工部侍郎;生茂世,孙逊,郎中历沔州刺史,云荔之后。”

另据《水经注》:“(姚)江水又东经绪山南。虞翻尝登此山四望,诫子孙可居江北,世有禄位,居江南则不昌也。然住江北者,相继代兴,时在江南者,辄多沦替,仲翔之言为有征矣。江水又经官仓,仓即日南太守虞国旧宅,号曰西虞,以其兄光居县东故也,是地即其双雁送故处。”

另在《余姚县志》遗迹篇中载:“虞国墅。在罗壁山,汉虞季鸿之别墅也。至晋而郗愔卜居之,有郗家池。谢灵运山居赋所云郗氏奥(岙)是也。虞国宅在绪山南,郦道元云宅为百官仓,即双雁送国归处,号西虞,以国兄零陵太守光居县东称东虞。”

根据郦道元和《余姚县志》的记载,可以确定虞国、虞光的最初居宅——应在余姚县城的东西两侧——虞国在西,故称西虞;虞光在东,故称东虞。

西虞在余城县城西南的双雁里一带,为西虞一支所居,始祖为虞国。东虞在余姚县城东北的鸣鹤杜湖一带,即虞世南一支,并正好位于《水经注》所称的姚城之东、姚江之北。

自虞光、虞国始,虞光一支显赫无比,而虞国一支却少有记载,这似乎也印证着虞翻“居江北”的谶语。

虞光官零陵太守,子虞成,官至平舆令。虞成子虞凤。虞凤子虞歆,官至日南太守。虞歆子虞翻,据裴松之《三国志》注经引《虞翻别传》所云:“臣闻六经之始莫大阴阳,是以伏羲仰天县象,而建八卦,观变动六艾为六十四,以通神明,以类万物。臣高祖父故零陵太守光,少治孟氏《易》,曾祖父故平舆令成,缵述其业,至臣祖父凤为之最密。臣亡考故日南太守歆,受本于凤,最有旧书,世传其业,至臣五世。前人通讲,多玩章句,虽有秘说,于经疏阔,臣生遇世乱,长于军旅,习经于枹鼓之间,讲论于戎马之上,蒙先师之说,依经立注。又臣郡吏陈桃梦臣与道士相遇,放发被鹿裘,布《易》六艾,挠其三以饮臣,臣乞尽吞之。道士言《易》道在天,三艾足矣。岂臣受命,应当知经?所览诸家解不离流俗,义有不当实,辄悉改定,以就其正。”

另据道光《溪上遗闻集录》载:“句章虞氏系出零陵太守光,累叶簪缨,才彦辈出,而史书及《会稽郡志》皆以为会稽余姚人。盖汉、晋、宋、齐、梁、陈,句章统于会稽,隋唐则统于越州,唐天宝间又统于余姚郡(非余姚县)也。”

据前文“翻曾孙骧,骧七代孙荔,荔子世南”可知,虞世南为虞翻的十一世孙,据《慈溪县志》记载:“初唐名臣、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虞世南系慈溪鸣鹤人。其故宅位于鸣鹤解家自然村村北的定水寺。贞观年间,虞世南为官长安,逝后诏陪葬昭陵,子孙皆迁居长安,故宅遂改为寺院,定名为清泉寺,寺中原藏有世南遗像、唐代人誊写的《大藏经》及颜真卿提笔的碑石等物。岁久寺坏,宋嘉熙年间由袁韶出资修缮。1982年第二次文物普查时,根据大量文献资料,查证定水寺确系虞世南故里。”1986年8月慈溪县人民政府公布虞世南故里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今定水寺古址竖有“宁波大学同文国学会”等立的“虞世南故里碑”。

从以上资料可考,虞氏迁居三北杜湖之滨为汉零陵太守虞光。由于虞光四世孙虞翻(164—233),为三国时期吴国著名学者、官员,由此可知虞氏居此约在东汉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