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宗教移民
2025年09月10日
三、宗教移民
清代在康乾盛世之际,三北半岛内佛教进一步发展。一些云游僧人纷纷进入当地一些寺院进行发展。关于清代的宗教移民信息,选录部分如下:
万寿寺,在周巷镇精忠。据《余姚六仓志》载:“万寿寺旧名月临庵。清乾隆间僧宏鉴改建为寺。谢雪渔、张云峰、景双岩尝讲学于此。双岩于寺东楼题曰满绿斋。寺外有银杏树,相传已历数百年。每岁旧历正月八日,里中男女集寺游观,浸以成俗。”
海岸寺,在观海卫镇团前方。据《慈溪地名志》载:“海岸寺,在观城镇团前方村。旧名兰若庵,明崇祯八年(1635)建,清康熙间僧鼙三修建,咸丰八年(1858)僧坤生重修,现已毁。”
雁峰寺,在龙山镇邱王苗圃。据《慈溪地名志》载:“雁峰寺,位于雁门乡雁峰寺村。建于清乾隆初年,有大殿厢房十三间,解放后改为民房。”
普同寺,在观海卫镇卫山北麓。据《慈溪地名志》载:“普同寺,在东山头乡大溪坑南。与回龙寺相连,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嘉庆十一年(1806)僧宝睦重建。今大殿已拆毁,侧屋成民居。”
五峰寺,在掌起镇桂家岙,据《奔向现代化工业强镇——掌起》一书载:“五峰讲寺,唐元和元年(806)建。原名‘五峰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赐‘五峰山广福院’额,后仍复名五峰。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僧智轮自天台山迁至此,爱其地清幽远俗,重修以居。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浙东抗日游击队常驻寺内,痛击日军。新中国成立初期,寺院尚较完整,‘文革’中主建筑被拆除。”
洞山寺,在掌起镇任佳溪村。据《慈溪地名志》载:“洞山寺,在东安乡东南3.5公里尖山边。梁开平初(907)置。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请额曰‘幽栖洞山’。清乾隆八年(1743)僧觉性重修,邑人华颜讲学于此,有‘白云封古洞,明月照空山’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