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天妃宫

二、天妃宫

我发现慈溪的发展,南方传来的沿海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南宋以后,以天妃宫为标志的海洋文化在三北地区逐渐渗透,最终成为主流地域文化之一。今在三北境内,还存有洋浦天妃宫、龙山妈祖庙等多处天妃宫遗址,在明清之际海洋文化最鼎盛时,境内观海卫、胜山、新浦、浒山、坎墩、周巷、临山等地均设有天妃宫,海洋文化对三北地区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商贸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天妃宫传自闽南,其祖庙在福建省莆田市。据传在北宋年间,当时福建莆田县贤良港生了一位女孩叫林默。传说她自幼聪慧,15岁便精通医理为人治病,决心终生行善济人。她熟谙水性,常渡海救助遇险船工和渔民;她还能观察风云变化,预测天气,告诉船户可否出航,保护渔舟、商船的安全,被人们尊称为神女。她死后被奉为神祇,立祠供奉,尊称妈祖。由于妈祖在明初被加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于是称为“天妃”。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圣祖又特封天妃为“护国庇民昭灵显应宏仁天后”,“天妃”上升为“天后”,故妈祖庙也称天妃宫或天后宫。

早在南宋初,福建莆田一带就有移民迁至三北一带,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曾任鄞县令的方轸,方轸为福建莆田六桂方氏望族后裔,北宋徽宗年间任右正言,曾三次上疏皇帝揭发蔡京误国,数次被贬,其事迹入载《续资治通鉴》,是历史上有名的忠直之士,南宋初任鄞县令,后隐居鸣鹤、凤浦等地。

龙山妈祖庙据传为元代所建,元至正十六年(1356)龙山渔民商人在今西门外老街建妈祖庙,俗称娘娘殿。

古代人们抗御海上风浪的能力很弱,海中气象又千变万化,如只靠船老大平时的经验预测和估计,时常发生海难事件,给渔民、航运家带来痛苦和灾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安,故百姓们想借海洋护神天后娘娘的圣灵,来保佑平安,故渔民商士等共同聚资建造了这座妈祖庙。

妈祖庙今已改称天后宫。宫宇占地1.2亩,呈长方形,长38米,宽12米,坐南朝北,正门朝东北方向,面向滔滔东海大洋,走进大殿,屋阔四开通间,为单檐歇山顶造型,利用8根石柱作基盘,用大松木作柱架,大梁上和石柱里、门坊上刻有精品艺术“五龙腾云”、“八仙献寿”、“桃园结义”、“麒麟送子”等图案,桩上刻画着戏曲、风俗人物,并配有26对龙、狮、麒麟、鱼鳖、龟、仙鹤等吉祥物,墙壁上浮雕刻有松、梅、兰花、莲花、桂花、荷花等图案。

天后宫是一座集建筑艺术、石雕艺术为一体的艺术珍品。跨进后殿,神台上坐着端庄和蔼、美丽的妈祖圣母,她头戴凤冠、冕珠,手托如意,双眸远眺茫茫海洋,内穿紧身红色凤袍,外披金色绣凤披风,衣裙上绣着天蓝色大海浪花,站在海洋上一身善良、神气,千百年来被人们崇敬和信仰。左方神台上吊着一只3米大小的航海帆船;神台旁雕刻着“二龙戏珠”、“麻姑上寿”等图案,檐柱上雕画龙、鱼、虾、蟹、鳌等。

明初以后,随着一卫两所等南部沿海旗军的移入,妈祖文化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弘扬,三北其他天妃宫大多是在这一时期所建的。

位于今洋浦东侧、周塘之北的天妃宫就是其中的代表。洋浦天妃宫是慈溪市文保单位,建于明成化年间,为三进庙殿,内存清代道光年间半块石碑,嵌于墙上,下有慈水县令等字样,里进大殿上还有清末民初莲花画。由于古代在海上航行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而船沉人亡,安全成为航海者的主要问题,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在船舶起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还立天妃神位供奉。据说在明末的时候,钱塘江决堤,江水漫到洋浦天妃宫时,水势倒流不前,百姓借势筑堤,大家都说是神力捍御。

旧时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娘娘诞辰日,都要举行庙会,表演龙灯、高跷、旱船等,非常热闹,而龙山天后宫庙会和洋浦天妃宫庙会是三北主要庙会之一。

妈祖庙、天妃宫崇拜的兴旺,从另一方面也表明海洋文化及以海运为主的商贸文化在明清之际已成为三北区域文化的主流之一,这与国内其他沿海开放地区的妈祖崇拜轨迹也是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