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移民

一、新中国成立初移民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权处于高度集权统治时期,因此自发的移民行动很少。当时的移民都是在国家有计划的安排之中进行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据《慈溪县志·人口迁移》记载,三北区域内主要的移民活动有:“有组织的成批迁徙,1960年前后,逍林、浒山、庵东等区1100多农民先后移居宁海三门湾北岸,开发海涂,种植棉花。1959年、1960年先后组织青年1285人、510人支援宁夏,因水土不服、风俗、习惯的差异,于1962年后大都陆续返回。1961年,组织退伍军人45人及家属19人,移居海南岛建设胶园。1969年,动员待业青年538人‘支边’,去内蒙古、黑龙江农村插队,1972年又动员400名青年去吉林省插队,1980年前后,多数陆续返乡。移入方面,1967年3月,上虞县南汇公社盐民170多户、800人左右迁入庵东区西三公社从事盐业生产。‘文化大革命’期间,先后从外地迁入‘插队’的知识青年约3500人。后陆续招工、入学抽回约1500人。”

又据《龙山风情》一书载:“1956年3月17日,慈溪县委决定在人多地少的逍林、周行(巷)、泗门、浒山4个区,移1390个单身劳动力,到地多人少的龙山区龙山乡等乡镇落户,4月18日移民工作结束。”由以上资料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文革”末期,三北大地上主要的移民活动有三次:一次在1956年之际,西部四区1300余人迁入东部龙山区境内;一次在1967年,上虞县南汇公社盐民800人,迁入庵东区西三公社;一次在“文革”期间,与境内居民有渊源关系的上海等地知识青年插队、支农移入全县各乡镇、村内,人数约2000人。

1956年的这次移民,所迁入的地点是面向龙山全区各乡镇村的,其迁徙时间延至1964年。其实这次移民实际是分三批迁移的,还有一批在1962年,一批在1964年。《慈溪地名志》中还存有这方面的信息:

(范市镇)红庙村村民委员会,驻地红庙,位于县城东23公里。74户,278人,辖1个村。有耕地364亩,产粮棉。以驻地得名。早为田畈,1962年由周巷区小安、义四、建塘三个公社部分社员移居到红庙跟,组成红庙大队。1965年改为万新大队。1983年改制为万新村。1985年更名为红庙村。

(甸山乡)后横江村村民委员会,驻地后横江,位于县城东25.5公里。30户,103人,辖1个村。有耕地144亩,产棉粮。以驻地得名。1964年浒山区的白沙公社红星大队部分社员迁此建立新村。1970年为田央公社红星大队。1972年划归甸山公社。1981年更名为后横江大队。1983年改制为后横江村。

(雁门乡)里山庵村村民委员会,驻地里山庵,位于县城东38公里。属山区。23户,95人,辖1个村。有耕地39亩,产棉。兼营苗木、花草。以驻地得名。解放前属镇海县龙山乡。1950年—1961年为苗圃大队的地畈。1962年10月,庵东部分社员迁此定居成村,属苗圃大队的一个自然村。1983年单独成立大队后,改制为里山庵村。

而在这次“四区迁龙”移民过程中,形成龙山区最集聚的村落,即今龙山镇(原属田央乡)新联村。据新联村驻村大学生韩娜波调查:龙山镇新联村位于三北中横线北首,东临镇核心区块,南临中横线,西临沿海公路,北临慈东工业开发区,村域总面积0.9平方公里,地理优越、交通便捷、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新联村是原来地舍村、新建村、老塘村于2001年3月三村合并而成。全村户籍人口1785人,716户,有党员61人,21个村民小组。农业以种植韭菜等果蔬为主,是市无公害韭菜基地、龙山镇城乡统筹改革试点中的基层组织建设试点村。2009全村工农业总收入2.99亿元,人均收入10769元。

村地舍片“大跃进”时原称为大蓬五庄,除原有三间屋、原始村民四五人外,其余地舍片村民主要是1956—1958年从沧田、大云、庵东、相公殿、伍家板桥、坎墩、胜山移民而来;新建、老塘片村民也主要从上述几个地方移民而来,时间是1960—1962年。村民姓氏以陈、张、罗、胡、沈、岑为主,移民人数有300余人,当时生活简朴、人员稀少。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前进、改革开放,现形成了一个环境优美、民风良好的新型农村,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后裔,如老塘片的张国昌,博士生,加拿大籍,现是一名高级工程师,作为一名教授在香港多地进行讲座指导;原地舍片的黄挺,博士生,目前在杭州中医院工作。一批移民后代正在各行各业施展才能,发光发热。

而1967年的上虞南汇移民,迁入区域是当时西三公社和西三农场的交界处,在今西三农垦场东侧,八塘江以南,周西公路延伸北线两侧,今称南汇舍。这一区域,迁入时原属庵东盐场管辖,后属西三公社六队。但实际调查发现,当时迁入的只有盐民47户,当地俗称该村为“47户头”。而查《慈溪地名志》,西三公社原有九个大队(或称村),唯独没有六大队的记载。如果当时迁入170多户人家,其他120多户迁到了哪里呢?调查西三公社内一些地方,都说“西三公社内除了六大队全部是南汇盐民外,全公社只有一队、二队有零星南汇移民插入”。

据南汇舍73岁的诸先生和66岁的朱先生称,1966年,绍兴上虞县南汇公社上游大队及红旗大队发生塌塘事件,当时南汇公社共辖上游(原名西子)、红旗、东风三个大队,有村民268户。当时塌塘的上游大队、红旗大队两个大队共有村民约170户,全部以投亲靠友形式赴各地安置,当时慈溪县西三公社丁书记正好在上虞南汇公社,于是就向县委汇报,介绍了一部分南汇移民迁入西三公社。移民大部分是1966年迁来的,主要集居在八塘南今南汇舍一带,共有住户47户。其他也有零星的、以投亲靠友形式迁往西一公社、西二公社的,但总数应该不会超过80户。当时47户盐民分为第三、第四两个小队,第四小队以王、费、赵等姓氏为主,第三小队姓较杂,有张、宋、罗、朱、诸、马等姓氏。

他们还提到,历史上上虞对于围塘没有三北重视,因此经常发生塌塘事故。还有与围塘缺乏石料有关,上虞海边离山较远,运石困难,因此多用土塘,塘也不结实。三北一带的盐民大多数是那边塘塌了以后整村迁过来的,老家离这边有120里路。来时做盐民,有时回去走亲访友差不多要走一天时间。

目前南汇舍已发展有村民108户,约300多人。由于都是南汇人,因此全村讲话都是绍兴上虞口音。

从以上调查可知,《慈溪县志》所载的“1967年3月,上虞县南汇公社盐民170多户、800人左右迁入庵东区西三公社从事盐业生产”这一移民事件,记载有误。应该是在1966年至1967年3月间,上虞县南汇公社上游大队及红旗大队盐民70多户、300人左右迁入庵东区,其中47户迁入西三公社,其他移民分别迁入西一公社、西二公社及西三公社其他大队,这批移民主要从事盐业生产。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移入的这部分插队、下乡知识青年群体,大多数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移入本区域的。全市各乡镇都有,散居于各个村落。没有主要的集聚区域,故难以调查。这些知识分子大多来自上海市,民间一般俗称“上海知青”。这部分人大多于“文革”期间在当地婚嫁,入户慈溪。也有一部分人在“文革”末期或结束后回到原籍。这部分“上海知青”利用他们的家庭优势和其他方面的优势资源,对三北地区的社队企业(即改革开放初期的乡镇企业)发展有较大贡献。

关于迁往海南、宁夏、宁海、东北的这部分移民,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移民战略中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试图利用各项政策来调整、重构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平衡东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移民战略是当时一个重大举措。因此动员和组织了大量东部人口向中西部地区迁移,来满足中西部地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慈溪前往海南、宁夏、东北等地的移民就属于这一国家战略之内,但是这明显违背了人口迁移的自然法则。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人们往往趋向于迁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而国家的政策却与之相反。因此导致了大量移民的返回。

慈溪市民政局移民办还记录有新中国成立初期“其他移民”的信息,录如下:

1951年10月,成立慈溪县安置转业工人委员会,各区分别召开乡村干部会议,并通过群众大会传达安置意义和要求。各地准备住房和土地,共接收安置宁波市人力车工人、搬运工人365户、1271人,在农村安家务农。

1955年春,县人民政府动员浒山区农民30余户迁居龙山大蓬乡,以平衡土地余缺(后因聚居点失火,先后迁回老家)。同年12月,杜湖水库边15户窑民因湖堤加高住房淹水,迁东安乡定居,政府补助迁移费,并解决住房。

1957至1958年,接收安置宁波市待业知识青年100多名来慈溪安家,入社务农。

1960年前后,逍林、浒山、庵东等区1100多名农民先后移居宁海三门湾北岸,开发海涂,种植棉花。

1966年,动员浒山镇居民147人、农民17人移民西三分社,成立新建生产大队(1967年划入泗门区曹娥公社,1979年随泗门区划入余姚)。

据《慈溪县志》载:“1954年,县境调整后,全县总人口为521706人,到1979年增至874714人。”

又有新中国成立后三次人口普查数据:

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53年7月1日),现县境计119534户,498458人,比1949年末增加35559人,增长17.68%,年递增21.4%。

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1964年7月1日),全县计155216户,682849人,比第一次普查增加184391人,增长39.51%,年递增率30.7%。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982年7月1日),全县计233741户,888870人,比第二次普查增加206021人,增长30.17%,年递增率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