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隋末动乱”移民
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急功近利,连年大兴土木,并不断对外用兵,大规模的征调和繁重的兵役、劳役,使整个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摧残,从而激化了贫苦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各地农民纷纷举兵反抗,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全国性战争。大业七年(611),邹平(今山东邹平西北)人王薄在长白山(今邹平南)首先率众起义,之后两三年间,起义席卷全国,农民军多达百余支,人数百万众。隋末农民起义规模巨大,击败了隋军主力,摧毁了隋王朝的统治,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农民大起义,推翻了隋炀帝的暴虐统治,打击了士族地主,但也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的破坏,并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
当时南方一带的起兵者主要是后梁宣帝曾孙萧铣。大业十三年(617),巴陵(今湖南岳阳)校尉董景珍、雷世猛等密谋起兵反隋,推萧铣为主。5日之内,得兵数万,自称梁公。次年四月,在岳阳称帝,国号为梁,建元鸣凤,置百官,均循梁故制。时值隋亡之际,形势纷乱,远近归附者日多,萧铣迁都江陵,其势力范围东至九江,西至三峡,南至交趾(越南河内),北至汉水,拥有精兵40万,雄踞南方。梁国初建后,其部下诸将自恃有功,骄恣专横。萧铣恐日久难制,即以休兵耕种为名,裁削诸将兵权,引起一些将帅的怨恨,相继有人谋乱,萧铣逐一诛杀。后因滥杀过多,其故人及边镇将帅多有疑惧,叛降而去甚众,萧铣兵势渐弱,最终被大唐左光禄大夫李孝恭击败。唐朝武德四年(621),萧铣被斩,时年39岁。
隋末农民起义和萧铣起兵等在江南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当时战争最严重的中原地区和中南地区的人民纷纷迁往东南沿海相对平静的浙东一带避乱。三北一带避隋末之乱而迁徙的家族可考的有鸣鹤翁氏家族。据《鸣鹤翁氏宗谱》载:
始迁祖翁珞,于隋大业十三年(616)因避萧铣兵乱,由睦州之桐庐徙居来四明金川之太平山,同时迁徙者有孔范学士、御史中丞张行本等,死后葬于四明桐湖,此翁氏之始祖也。厥后或寓莆田,或寓崇安,或寓鹤皋,延绵建叙若干世矣。珞后五世,名权,任漳泉刺史,籍莆田。权长孙名则,生五子,长子嗣昌,次子巨隅,五子巨模。嗣昌长子廷嗥,廷嗥生一子,即干度。巨隅生承赞,任丞相、晋国公,居莆田。巨模官镇海节度使,归太平里,生二子,一名承训,官朝散大夫、国子司业,居鸣鹤;一名承绪,官太傅、江南东道采访使,守基宇,即太平里。
又据《京兆翁氏族谱》载:
京兆翁氏入莆开族,肇于唐代。三十八世祖探花承赞公有遗文,述隋唐之际,珞公由丹阳迁慈溪经过,谨录于此:
闽王相忠献公曰:予始祖丹阳文简珞公于隋大业十二年(616),由睦之桐庐徙居四明勤州金川乡太平里之太平山。至先朝武德八年(625)废勤州为县。开元二十六年(738)析
县置慈溪。予先公祭酒珞公同时徙家者,右仆射孔范,端公余献,中丞张衡本。先公居金川太平山中,因名翁岙,孔氏居太平西岙,名孔家岙,张氏居太平南里滨江,名泾桥。皆属慈溪县。唯余氏居桐下湖,在孔家岑西,余姚县冶山乡,桐湖当二县之界。余氏族谱旧序曰:予世家桐湖,始由端公。公仕隋,大业末,以老病弗克护从江都,适宇文化及为变,而中原李密、王世充等亦龙争虎斗,乃避乱归睦。萧铣兵兴,睦之遂安遭焚劫,乡井悉为丘墟。于是与故仆射孔范、国子祭酒翁珞、御史中丞张衡本,挈妻子窜草野,同甘苦,通有无,备历险阻,由会稽将抵海岛,经余姚至冶山,乃聚众言曰:“兹土僻处东南,风气浑然,良田美地,仿佛中土。而兵盗罕及,宜暂息于此,以俟时平。”咸允为然。遂拔茆旅止。历数岁,唐受命而兴,偃武修文。复与二公言曰:“人谓我辈以卓伟之才名,早已闻于世矣,遭值世运推移,丧乱之余,保其老幼,亦不幸中之幸也。今与公择里而居,旦暮相亲,謦欬相闻,结为姻娅,鼓瑟诵歌,诗书以教子孙,道善以化乡里,岁时伏腊,斗酒相遗,亦古人之一乐也。”
从以上资料可知,翁氏原居江北丹阳郡,宇文化及江都之变时避居睦州(今浙江建德一带),不久又逢萧铣兵乱,睦州之家又被毁,遂又避乱至金川太平里、桐湖一带。此在隋末唐初之际,始祖翁珞。
桐湖又称桐下湖,据南宋《宝庆四明志》载,宋时桐下湖是慈溪、余姚之分界,其地设有驿站桐下铺,是慈溪县西境,属金川乡。太平里,亦属金川乡,在桐下湖东。又载“桐下铺距渔溪约二十五里,距县城(今慈城)七十五里”。
太平里因境内的太平山而得名,南齐文学家孔稚圭曾有《游太平山》诗曰:“石险天貌分,林交日容阙。阴涧落春荣,寒岩留夏雪。”晋孙绰有《太平山铭》:“嵬峨太平,峻逾华霍。秀岭樊缊,奇峰挺崿。上干翠霞,下笼丹壑。有士冥游,默往寄托。肃形枯林,映心幽漠。亦既见止,涣焉融滞。悬栋翠微,飞宇云际。重峦蹇产,回溪萦带。被以青松,洒以素濑。流风伫芳,翔云停霭。”
查考《余姚市地名志》,太平里桐湖约在余姚蜀山之北,皇山桥西侧,穴湖之东,慈溪童家岙东南。今存桐湖水库、孔家岭、张岙等地名,然翁氏、孔氏均已无存。
翁珞在唐朝初由虞世南推荐仕唐,终国子祭酒兼侍中,丹阳郡公。五世裔孙翁权任漳泉刺史,遂迁居福建。又三世至翁巨模,原名,字仲规,唐建中初擢监察御史,历镇海节度使赠太傅越国公。举家从莆田迁回慈溪太平。翁承训,巨模长子,字德饶,国子司业。翁承绪,巨模次子,字勋饶,太傅,谥文敏,与堂兄弟翁承赞并称“三虎”。翁承赞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曾任闽国宰相,字文饶,唐昭宗乾宁三年(896)科举高中探花,翌年举博学宏词科,得敕头,任京兆府椽,左拾遗,曾两次入闽册封闽王王审知,后改任福建盐铁副使入闽。在福建任上时,襄助闽王王审知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倡导开展海上贸易;发展教育,使福建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繁盛时期。因此闽王待翁承赞甚厚,任之同平章事,封晋国公。
据《鸣鹤翁氏宗谱》载,桐湖翁氏迁鸣鹤一派始祖为九世孙翁承训,时在唐德宗朝。翁承训这一支居于鸣鹤盐仓山东侧,今俗称翁家岙。翁家岙位于鸣鹤古镇内,在街河南侧,盐仓基东侧,南靠翁家山,东临杜若湖,舒目岭古道穿村而过,是一处环境优美的极佳住处。
越千年时光,鸣鹤翁家岙仍是三北翁氏的主要集居地。村中今存山前庙、三兴桥、沿山古井等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