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移民的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一、关于移民的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移民,根据《辞海》的定义:(1)迁往国外某一地区永久定居的人。(2)较大数量、有组织的人口迁移。

根据中国百科网《汉语词典》的定义:(1)人口居住地在国家和地区之间永久和半永久的迁移。外出工作、读书、旅游、探亲和从军一段时间,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流动不属于移民。(2)指迁移到某一地方定居的人。

通过以上两个关于移民的定义,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移民是以永久和半永久居住为目的,从一个国家和地区移到另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行为,或是国家或政府组织的较大数量的人口迁移活动。

国内关于“移民”的定义一般指向美国等发达国家移民或因三峡工程建设等而组织的大规模安置性移民。国内区域间的人口流动一般不称为移民,而称为“流动人口”。

“维基百科”对“流动人口”的定义如下:

流动人口是在中国户籍制度条件下的一个概念,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的人口,但目前尚无明确、准确和统一的定义。国际上,类似的群体被称为“国内移民”(internalmigration)。中国的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人口可以分为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流入人口是指来到该地区的非户籍人口,流出人口是指离开该地区到其他地方居住的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根据流动性可以分为常住流动人口和短期流动人口,常住流动人口一般指在该地区居住较长的一段时间(5年以上)。目前流动人口的行政管理以公安部门为主,主要抓流动人口的治安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教育,计划生育等部门分别管理流动人口的不同方面。

由此可知,“流动人口”在国际上是被称为“国内移民”的,可见也是移民的一种类型。同时,这里可称“国内移民”概念的应该是“流动人口”中的“常住流动人口”,通常在该地区居住达5年以上。

目前国内向发达国家移民的方式主要有:

1.商业移民:种类很多,有投资移民、企业家移民、已建立生意移民等等,要有足够的资金,有投资项目。

2.家庭移民:目的国的永久居民或公民有机会把他们的亲属移民到目的国来一起生活。

3.应聘移民:特殊能力者、杰出教授、专家学者、国际公司多国业务主管和经理人员的移民;高学历人员、能力杰出者的移民;技术人员、专业人员和非技术人员的移民。

以上是关于国际移民的信息。下面再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移民的大背景: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黄河古道中、下游地区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古代中国人口分布的重心所在。直至秦汉之际,该地区的人口在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大体保持在80%左右。

西汉末年长达数十年的社会动乱,致“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黄河流域人口流失严重。

东汉末年至三国末年的前后九十年间,中原地区战乱频繁,此地区人民纷纷向相对安定的南方逃亡,使“中原户口,十不存一”。

黄河流域及附近地区“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结果黄河流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由80%下降至60%,直至唐中叶的“安史之乱”,全国人口分布,大致稳定在这一局面。

发生在天宝十四年(755)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中原人民的第二次大量南移。“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盛于此”。

“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官方人口统计数表明当时只剩约1700万人,总数不到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前的三分之一。

这次战乱虽仅持续七年(755—763),但中原地区人民南迁并没有因战乱的结束而终止,直至唐末和五代十国时,南迁的中原人民仍相望于道。经过“安史之乱”后中原人民的南迁,南、北方的人口比例,首次出现均衡的状况。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再次导致中原人民南迁,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可与历史上的“永嘉之乱”、“安史之乱”相伯仲,其结果是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北方,最终完成了中国人口、经济、文化重心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从此中国社会便进入南盛北衰的阶段。

此后中原人民南迁并未停止。宋末元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几次社会大动乱,又一次次导致中原地区的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下降。尤其是蒙古人、满洲人入主中原之初,迫使中原人民纷纷南逃避难。

根据国外移民的种类以及中国古代移民的大背景,我们来大概探讨一下我国古代移民的主要种类:

一是逃难型移民。主要是北方一些农民、商人、士绅等家庭的人民,因为战乱及其他原因辗转流向南方或其他地区。这一类型移民在中国古代占有最主要地位。

二是强制型移民。这是政府因军事需要、工程建设、防止谋反、民族政策等原因组织的强制性调整人民居住地的行为。这一类型移民也是中国古代移民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

三是官宦型移民。因古代交通落后,官员因公任职至某一地区,退休后有很多就入籍于当地。

四是谪徙型移民。一部分罪犯发配到边远地区,有些就移居当地。

五是商业型移民。一部分人因商业经营移入另一区域定居。

六是产业型移民。一部分人由于自身具有的产业技能的优势,移居到这一产业集中的区域定居,类似于国外的技术移民。

七是投亲型移民。一部分人因各种原因投靠亲友,后定居下来。

八是婚姻型移民。一部分人因婚姻关系移居另一区域。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移民。比如宗教移民、流浪移民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是国内移民的一个特殊时期,建国之初,高度的集权统治限制了人口的流动。改革开放后,经济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引发了人口大规模流动的高潮。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分成以下三类:

1.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从沿海地区,特别是从沿海城市向西部地区的人口迁移,如企业内迁、支边等等;

2.改革开放以来以农村劳动力流动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运动;

3.因工程建设项目而形成的工程移民。工程移民是由于水库、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而造成的。比如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新安江水库、三门峡水库和丹江口水库均产生数十万移民,以及前几年移居各地的三峡工程百万移民等。

本文所称的“移民”主要包括上述大部分类型,但以国内流动为主,国内向发达国家的移民也有涉及,但不是本书研究的重点和主要范围,仅略微带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