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考证的三北一带第一位移民

二、可考证的三北一带第一位移民

三北一带有史可考最早的移民,可追溯到春秋末期的越国时期。当时的越王是勾践,文种是越王勾践的重要谋臣。文种是目前可考证的三北一带第一位移民。

越国时期,三北滨海之地属越国境地,最近的文物普查以及史载的各种资料表明,文种的故里在三北达蓬山东麓的汶溪。

汶溪又名文溪,以文种故里而得名。文种(?—前472)也作文仲,字会、少禽,一作子禽,春秋末期楚之郢(今湖北江陵附近)人,后定居越国。文种是春秋末期著名的谋略家,越王勾践的谋臣,和范蠡一起为勾践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劳。灭吴后,范蠡逃跑,并留下信给文种,劝他逃跑。文种看了之后,称病不朝。于是有人进谗言说文种要造反作乱,勾践听信谗言,赐给文种一把名为属镂的剑,说:“你当初给我出了9条对付吴国的策略,我只用3条便打败了吴国,剩下6条在你那里,你用这6条去地下为寡人的先王去打败吴国的先王吧!”于是文种自杀。又据清雍正《慈溪县志·列传》中《越国大夫文种传略碑记》载:

文种,字子禽,越国大夫也。初,吴王阖闾伐越,勾践御之,陈于檇李,阖闾伤而卒。夫差报越,败越兵于夫椒,勾践以甲盾五千,保于会稽。使种行成。夫妇臣妾于吴,执牧养粪除之役。吴太宰喜,受越赂,劝夫差赦越。勾践既归国,属政于种,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周元王三年,越伐吴,吴三战三败。遂灭吴。种谋居多。范蠢遗种书曰: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称疾不朝,或谮种将作乱,王赐属镂之剑。仰天叹曰:吾悔不随范蠢之谋,百世之后,忠臣必以我为喻矣,遂伏剑而死。其故里在邑东十里,至今犹以文名溪云。

关于文种,历史上还有个“悬赏纳谏”的典故:越王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后,就向全军发布号令说:“凡是我的父辈兄弟及全国百姓,哪个能够协助我击退吴国的,我就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大夫文种向越王进谏说:“我听说过,商人在夏天就预先积蓄皮货,冬天就预先积蓄夏布,行旱路就预先准备好船只,行水路就预先准备好车辆,以备需要时用。一个国家即使没有外患,然而有谋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将士不能不事先培养和选择。就如蓑衣斗笠这种雨具,到下雨时,是一定要用上它的。现在大王您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未免太晚了吧?”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说罢,就握着大夫文种的手,同他一起商量灭吴之事。

随后,越王就派文种到吴国去求和。文种对吴王说:“我们越国派不出有本领的人,就派了我这样无能的臣子,我不敢直接对大王您说,我私自同您手下的臣子说:我们越王的军队,不值得屈辱大王再来讨伐了,越王愿意把金玉及子女,奉献给大王,以酬谢大王的辱临。并请允许把越王的女儿作为大王的婢妾,大夫的女儿作吴国大夫的婢妾,士的女儿作吴国士的婢妾,越国的珍宝也全部带来;越王将率领全国的人,编入大王的军队,一切听从大王的指挥。如果大王您认为越王的过错不能宽容,那么我们将烧毁宗庙,把妻子儿女捆绑起来,连同金玉一起投到江里,然后再带领现在仅有的五千人同吴国决一死战,那时一人就必定能抵两人用,这就等于是拿一万人的军队来对付大王您了,结果不免会使越国百姓和财物都遭到损失,岂不影响到大王加爱于越国的仁慈恻隐之心了吗?是情愿杀了越国所有的人,还是不花力气得到越国,请大王衡量一下,哪种有利呢?”

于是吴王夫差就接受文种的意见,同越国订立和约。

文种是越国复兴的主要谋臣和重要人物。原为楚国郢人,于春秋末年之际迁徙至越国句章一带居住。据清雍正《慈溪县志·舆地卷》载:“文溪,文种故里,因以名溪。”清雍正《宁波府志》也载:“文大夫故里,县东十五里文溪。相传文种故里,因以名溪。”清冯汝霆也有《过文溪怀文大夫》诗曰:“一曲文溪水,传言越相居。山川余霸气,里宅但荒墟。祖道辞犹在,湛身恨孰如。何须辨邹郢,过此重欷歔。”

今汶溪一带,还存有多处关于文种故里的史迹:

其一是清嘉庆十六年(1811)腊月授文林郎知慈溪县事长张洲久照撰的《浚河碑记》。该碑高1.7米,宽80.5厘米,厚15.5厘米,额镌篆体“浚河碑记”四字。碑记正文约450字,主要内容记述疏浚汶溪河的全过程。其中提到:“慈邑之东众山之水汇焉,其水清泻成文,故名为文溪,或曰:春秋时文大夫种故里。”

其二是净园禅寺大雄宝殿内的四根巨大方形石柱,正面都镌刻虞世南字体,其中两根题字与文种大夫故里有关,“地以人传想当初文公(指文种)偶隐清溪能使辉增东土”,“寺因宅改到今日,净老重兴名刹,顿教乐慕西方”。经考证,这四根石柱原在汶溪西方寺,在该寺拆除时,由当地人搬到净园寺,用于大殿建设。据悉,西方寺原名溪隐庵,建于1336年,清光绪七年(1881)僧人净果重修并改名。据光绪《慈溪县志·溪隐庵》载:“庵内祀文种大夫,因原是文种故里。”该县志另一条目:“县东十五里,有溪隐庵内供奉文种大夫木主,或曰:即其故居也。”

其三是汶溪上的“文种故里桥”。据镇海文物普查资料载,汶溪本来叫清流溪,据说是因为当地人纪念文种才改名为汶溪的,后来的村庄亦命名为“汶溪”。元代,汶溪畔还曾出现过文种书院。今在“文种书院”旧址附近,发现了一座文种故里桥。该桥桥梁东侧镌刻“文种故里”四字,落款署“民国三年”(1914)重修。当地传说,是汶溪秀才郭玉恒出资,为纪念越国大夫文种而重建的。

从文种迁居于达蓬山东麓汶溪一带的史迹考之,可见在春秋末期,达蓬山周围已经人口稠密。而文种是三北一带现可考证的第一位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