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大徙越民

一、秦始皇大徙越民

《鄞县志》认为:全新世最后一次海侵使今宁波平原变为一片浅海,四明、天台两山脉构成的凹弧形山麓线其时成为海岸。在距今约5000年前的海退中,于越民族的先民在山麓线的东、南、西三处形成三个聚落群,并逐渐演变为、鄞和句章三地,成为春秋时期越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甬江流域以一隅之地,在秦初并置三县,行政布局的密集度为国内所罕见。此三县分居于有充足淡水供给的山口河谷地上,并俯视中部日益成陆的滩涂,逐渐在盐碱沼泽中垦拓土地,繁衍人口。

从以上资料可知,在秦朝初期,浙东一带已经是人口稠密的发达区域,这里有山、海、湖泊、平原等地理优势,更兼渔盐、稻浆之利,以及港口和贸易的便利。生产力在国内应该算是领先的。

正因为如此,秦始皇在秦王三十七年对此地进行考察后,看到了这里强大的社会经济实力,故采取了“挖墙脚、掺沙子”的办法来削弱越地之势力。据《浙江通史·秦汉六朝卷》载:

秦征服越国故地以前,在越人聚集的中心——越国故都大越,越人仍是一个由君王领导的统一的部族。故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是“降越君,置会稽郡”。秦平定江南,在越国故地置会稽郡,可以肯定有一定数量的秦军和行政官吏从北方进入越地。但是在秦始皇东巡会稽之前的10多年间,他没有在越地采取移民行动,会稽郡的基本民众为越人和部分楚人。秦始皇到了越地,目睹越地的风土人情,感受到越人势力依然强大,故吴地又有楚人势力,特别是勇敢善战的越人聚集在会稽山北麓至杭州湾以南这样一片负山临海、资源丰富的土地上,是秦始皇的心腹大患。当时,望气者说会稽郡多处地方有天子气,实际上就是把这里的越人看做可以倾覆秦朝的潜在力量。秦始皇深感仅仅通过祭祀越人所奉祖先——大禹和立石刻颂秦德是不够的,于是亲自主持更名大越为山阴和大规模的移民。一方面将大越民强迫北迁到今浙西和皖南地区;另一方面将天下有罪流徙戍边的吏民安置到大越,即从北方移入华夏人,改变这个地区居民的民族结构,断绝越人东山再起的可能。

又据《越绝书》卷第二载:“乌程、余杭、黝、歙、芜湖、石城县以南,皆故大越徙民也。秦始皇帝刻石徙之。”同书卷第八载:“徙大越民置余杭、伊攻、故鄣。因徙天下有罪逋吏民,置海南故大越处,以备东海外越,乃更名大越曰山阴。”《太平寰宇记》卷九四引《越绝外传》:“始皇至会稽,徙于越之人于乌程。”阚驷《十三州志》“于潜县”条下引《吴越春秋》:“秦徙大越鸟语之人置。”

《浙江通史》又载:

秦始皇此次将大越民北迁和当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不一样,他是把大越民迁到故吴地西部,今浙江西北和安徽东南丘陵山区,其中主要集中在太湖西南缘——苕溪流域和新安江流域。大越被迁往的这些地方,今大多可考。乌程,县治在今湖州市区;余杭,县治在今杭州市余杭区西南余杭镇;黝、歙、芜湖,在皖南;石城,在今安徽当涂东北;于潜在今临安市西。这些地方大抵皆为故吴地,原本是越人聚居地,但到楚威王败越至秦一统,基本上已换了人间。

秦始皇将越人迁出大越的同时,又“徙天下有罪通吏民,置海南故大越处,以备东海外越”。这些被强制迁到大越的人当然是华夏人,而不是越人。这是中原人民首次大规模地徙居越地。从秦始皇“以备东海外越”的动机来看,这些华夏人当安置在山阴县以东地区,主要分布在上虞—余姚—句章——勤这一线。秦始皇把大越的越人迁往已经华夏化的故吴地,复迁华夏人填补大越故地。外越是海上越人,华夏人守山阴一线,自可拒外越于海外。秦始皇的这一移民措施致使越国故地中心区的居民成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上述山阴、上虞、余姚、句章、、勤等6个县成为钱塘江以南地区最早“换了人间”的区域。秦始皇的移民举措对传播文化、发展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原文化技术随华夏人南迁而传入,对促进民族间的融合和巩固秦的统治,也有很大影响。从此,越人进一步与华夏人杂居,越族地区直接加入全国版图,有了和中原一样的郡县建制。

秦始皇大徙越民发生在秦王三十七年之际,这也是今三北地区有文字记载可考的第一次大规模移民。这些移民虽来自当时全国的各个地方,但以北方华夏人为主,身份是有罪的官民。这些北方华夏人进入了三北半岛,也开启了三北大地全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