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西部居民东迁
西部居民东迁是三北地区较大的一次移民行动。清代中后期绍兴府所辖上虞县、绍兴县等地的农民流入三北半岛的四塘、五塘、六塘等区域从事盐业等生产,统称绍兴移民。人数有数万名之众。
这次移民的背景之一是清代中期推行“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又称地丁合一,是清朝在“一条鞭法”的基础上推行的一次重大的赋税制度改革。清初的赋役制度承袭明代的一条鞭法,丁银和田赋仍是两个税目。随着土地兼并的进一步发展,穷丁、无地之丁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按丁征收丁银,贫苦农民就会无力承受,这不仅使国家征收丁税失去保证,还会因农民畏惧丁税流亡迁徙、隐匿户口等,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明末清初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丁随地派、均丁于地”的赋役改革。不久,清廷开始对赋役制度进行改革,改革基本上分为两步:一是康熙五十一年(1712)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新增人丁,不再加收丁税。由于丁银额数固定化,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这样既减少贫民逃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为日后的“摊丁入亩”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二步即实行地丁合一。这种办法先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在广东、四川等省试行,这些省份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统一“地丁钱银”,此后在一些地区逐渐推广。雍正帝继续并完成了康熙帝开始的赋役制度改革,雍正元年即1723年,雍正帝下令以雍正二年为始,在各省普遍推行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人丁地亩的双重征税标准,使赋役一元化。自改革后,原来独立的丁税已不存在,丁随地起,田多丁税多,田少丁税少,无田无丁税,从而调整了国家、地主和自耕农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消除了“富者田连阡陌,竟少丁差;贫民地无立锥,反多摇役”的状况。地丁合一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为一亿七千万,嘉庆十七年(1812),为三亿六千万。摊丁入亩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到雍正末年,国家库存银两由康熙末年的800万两增加到6000多万两。更为重要的是,摊丁入亩的推广使与古代赋役制度相联系的人丁编审制度失去意义,农民不再被强制束缚在土地上,大量剩余劳动力可以流动,佣工、经商、从事手工业等,这对商品经济的活跃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与此有关的还有清王朝虽承袭明朝盐业制度,但对灶户管理开始松弛。当时虽然灶籍依旧,盐业专卖,却已允许灶户私自煎盐。因此绍兴地区大量的流民开始涌入三北成为盐丁。
《余姚六仓志》说:“乾隆以来丈地分丁,近数十年山会(即山阴、会稽)客民入境,愿赁卤地刮泥摊晒蒸卤为业,六仓丁户悯其穷无所依,既赁之地,或弛其租,由是来者众。”
又据《慈溪县志》载:“乾隆至嘉庆年间(1736—1820)丈地分丁,近数十年山阴、会稽农民入境,租赁卤地刮泥摊晒蒸卤为业,滨海一带日成风气,商廒林立,推广运销。”
绍兴移民东迁主要发生在清代中后期,距今已有一两百年的历史,由于缺乏历史记载和档案资料,故对这一历史事件只能通过查找地名志以及宗谱资料等了解考察其大概。
(一)《慈溪地名志》记载
通过查考《慈溪地名志》,可以发现,在原姚北地区南北从四塘下到七塘南,东西从新浦到周巷西三一带,在这样一个区域内存在有大量名称为舍头的村落,这与其南侧旧时亦为制盐的村落一般称为灶、甲有明显不同。
进一步考证,还会发现,这一区域是清代晚期及民国时期石堰盐场的所在区域,《地名志》中所载的这些舍头村落,大部分也标注着其居民是从绍兴一带迁来的信息。这与文献所载、民间所传西部绍兴府移民迁入三北的时间和地点都是吻合的。
在1992年版的《慈溪地名志》上,主要存在以下用舍头命名的村落及其他绍兴移民的信息,现摘录如下(按所在乡镇为序):
1.坎墩镇:
绍兴舍村村民委员会,驻地绍兴舍头,位于县城北8公里,373户,1362人,辖绍兴舍头、大池跟、五灶、四塘下4个村,有耕地952亩,产棉粮。
绍兴舍头,158户,574人,大多于清乾嘉间由绍兴迁入。
2.新浦乡:
(六塘南)陈家舍,126户,424人。原系灶户私家所设之盐仓,后成村名。有耕地273亩,产棉,兼植大小麦、蚕豆,副业为海边捕捞。
王家舍头,腰塘村村民委员会驻地,124户,352人。腰塘为六塘与七塘中间筑的小海塘。
朱家舍头,65户,165人。属腰塘村。
3.崇寿乡:
沈家村,四灶路村村民委员会驻地。497户,1797人。据传百年前绍兴沈姓移居于此,后成村。
庆丰新村,海运村村民委员会驻地。509户,1825人。1958年,东一公社部分社员移民于此建立新村,定名庆丰。
黄家舍头村村民委员会,驻地黄家舍头,位于县城西北10.5公里。169户,540人,辖1个村。有耕地384亩,产棉,兼植大小麦、蚕豆。以驻地得名。解放前属余姚县福寿乡,1950年为三村。1954年划入慈溪县。1959年属福寿管理区。1961年为崇寿公社协力大队。
1983年11月改制并更名为黄家舍头村。
黄家舍头村,黄家舍头村村民委员会驻地。169户,540人。清末黄姓从绍兴移居于此,后成村,故名。
傅家路村,傅家路村村民委员会驻地。388户,1249人。清末有人从余姚城北2公里处的傅家村迁此定居,后成村,自称傅家路。
福寿村村民委员会,驻地胡家舍头,位于县城北11公里。370户,1321人,辖1个村。有耕地898亩,产棉粮。村在福缘庵与仁寿庵之间,乃于两庵名中各取一字为村名。解放前属余姚县福寿乡,1950年为二村。1954年划入慈溪县。1959年属福寿管理区。1961年为崇寿公社七一大队。1981年为崇寿公社福寿大队。1983年改制为福寿村。
胡家舍头村,福寿村村民委员会驻地,370户,1321人,清末,胡姓从绍兴迁此后成村,故名。
4.义四乡:
傅家埭村,劳家埭村村民委员会驻地。58户,228人。地处傅丁丘。早年傅姓丁户围涂煮盐,后发展成村。
后陈家埭村,38户,140人。村处四塘后陈丁丘,故名后陈家埭。
陈家村,78户,276人。地处陈丁丘。早年陈姓亭户在此围涂煮盐,后发展成村。
大王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大王家,位于县城西北13公里。326户,1055人,辖2个村。有耕地652亩,产棉花,冬种大小麦、蚕豆、油菜,套种雪里蕻菜、榨菜。解放前属余姚县高兴乡,解放初为十一、十三村。1954年划入慈溪县。1959年属义四管理区。1961年为义四公社长胜大队。1967年为小安公社新胜大队。1972年复归义四公社。1981年更名为长胜市大队。1973年析置为大王家大队。同年改制为大王家村。
大王家,原名王家村。214户,686人。王姓于200年前从绍兴孙端姚家迁来,村以王姓为主,故名。
南陈家,原名陈家村。112户,369人。150年前陈姓从绍兴正塘沿迁来,以陈姓为主,故名。
长胜市村村民委员会,驻地长胜市,位于县城西北13公里。302户,1085人,辖1个村。有耕地677亩,产棉,兼植大小麦、蚕豆、油菜。以驻地得名。解放前属余姚县高兴乡,解放初为十二村。1954年划入慈溪县。1959年属义四管理区。1961年为义四公社长胜大队。1967年为小安公社新胜大队。1972年属义四公社。1981年更名长胜市大队。1983年改制为长胜市村。
长胜市村,302户,1085人。因村内有座长胜庵,又因海产丰富,形成集市,故名长胜市。因村处段头湾南段,故又名段头湾新街。至今集市仍极兴旺。
六塘村村民委员会,驻地许家,位于县城西北13公里。264户,1049人,辖7个村。有耕地714亩,产棉,兼植大小麦、蚕豆。因地处六塘前后,故名。解放前属余姚县义四乡,解放初为四村。1954年划入慈溪县。1959年属义四管理区。1961年属义四公社工农大队。1962年为六塘大队。1983年改制为六塘村。
许家村,六塘村村民委员会驻地。24户,90人。许姓最早从绍兴许家堰迁此定居。
丁家,又名老丁丘。村41户,170人。
马家村,49户,195人。
王家村,32户,135人。
应家村,39户,153人。
陈家村,34户,136人。
施家,又名施家舍头。村45户,170人。
四塘村村民委员会,驻地张丁,位于县城西北11.5公里。225户,921人,辖4个村。有耕地701亩,产棉,冬种大小麦、油菜、蚕豆及雪里蕻菜、榨菜等。地处四塘,故名。原与金埭同村,解放前属余姚县义四乡,1954年划入慈溪县。1959属义四管理区。1961年为义四公社四塘大队。1983年改制为四塘村。
张丁村,四塘村村民委员会驻地。76户,292人。
段家埭村,45户,198人。早年段姓从汤家闸迁沙黄,旋又迁此定居。
黄丁村,5户,149人。早年黄姓从沙黄迁此定居,丁系丁户。
褚家埭村,69户,282人。村处旧褚姓围垦的地畈内,故名。
江后村,江后村村民委员会驻地。210户,725人。因村坐落在六塘横江北面,故名江后。
劳丁丘村,52户,248人。丘系圩涂土堤。早年为劳姓丁户圩涂煎盐之处,后聚居成村,乃以劳丁丘名村。
5.小安乡:
小安街村,小安乡人民政府和小安街村村民委员会驻地。286户,946人。因村西有蔡家庵,惯称小庵。后成集市,称小庵街,1950年建政时,改庵为安。
天灯舍村村民委员会,驻地天灯舍,位于县城西北14.5公里。488户,1822人,辖1个村。有耕地1391亩,产棉,兼植大小麦、蚕豆、油菜。以驻地得名。解放前属余姚县义四乡,解放初为十二村。1950年为小安乡四村。1959年属小安管理区。1961年为小安公社天灯舍大队。1966年改为永红大队。1981年复名为天灯舍大队。1983年改制为天灯舍村。
天灯舍村,天灯舍村村民委员会驻地。488户,1822人。早年系海滩荒地,为方便靠海渔民,有一老人在息舍上悬了一盏潮灯,为渔民晚间靠岸指引方向,因灯基有三丈高,群众称天灯。后聚居成村,名天灯舍。
周丁村村民委员会,驻地周丁丘,位于县城西北13.5公里。233户,796人,辖1个村。有耕地804亩,产棉,兼植大小麦、蚕豆、油菜。以驻地得名。解放前属余姚县义四乡,解放初为五村。1950年为小安乡二村。1954年划入慈溪县。1959年属小安管理区。1961年为小安公社周丁丘大队。1966年改为周丁大队。1983年改制为周丁村。
周丁丘村,周丁村村民委员会驻地。233户,796人。早年该地尚属海涂,后有周姓丁户在此围涂垦地,名周丁丘,后成村名。
陶家丘村,陶家村民委员会驻地。242户,834人。早年该地系海滩,有陶姓丁户围涂垦地,称陶家丘。
景丁村村民委员会,驻地景丁丘,位于县城西北14公里。362户,1255人,辖1个村。有耕地1121亩,产棉,兼植大小麦、蚕豆、油菜。以驻地得名。解放前属余姚县义四乡。解放初为六村。1950年为小安乡三村。1954年划入慈溪县。1959年属小安管理区。1961年为小安公社景丁路、湾西两个大队。1966年为友谊大队。1981年更名为景丁大队。1983年改制为景丁村。
景丁丘村,362户,1255人。公元1900年前该地区还是海滩地,后有景姓从绍兴马山、南汇迁来筑丘围涂造地,名景丁丘,村名沿用畈地名称。
6.建塘乡:
王家,又名王丁丘。村58户,218人。清朝王家从绍兴迁移到此,赁鲁氏丁地筑丘盐垦。
赵家,又名赵丁丘。村119户,496人。
戚家丘,又名戚丁丘。村30户,138人。地属鲁丁丘,戚姓居住,故名。
老圩村村民委员会,驻地老圩。269户,1040人,辖2个村。有耕地939亩,产棉粮。以驻地得名。解放前属余姚县义五乡。1950年为建塘乡六村。1954年划入慈溪县。1959年属建塘管理区。1961年为建塘公社老圩大队。1983年改制为老圩村。
老圩村,老圩村村民委员会驻地。243户,910人。初系海涂,灶户筑堤盐垦,后聚居成村。
施家村,26户,130人。
马家路村,60户,241人。
登州街村村民委员会,驻地登州街,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518户,1894人,辖1个村。有耕地1454亩,产棉粮。以驻地得名。解放前属余姚县义五乡。1950年为建塘乡四村。1954年划入慈溪县。1961年为建塘公社登州街大队。1966年改为立新大队。1981年复称登州街大队。1983年改制为登州街村。
登州街村,518户,1894人。据传清季,村内已形成街市。渔民将浅海捕获之鱼虾每晚提灯到此交易,人来人往,灯火辉煌。群众戏称为“夜打登州”(绍剧剧名),后竟以登州街名村。
7.大云乡:
大牌头村村民委员会,驻地大牌头,位于县城西北12公里。426户,1404人,辖4个村。有耕地705亩,产棉,兼植大小麦、蚕豆。以驻地得名。解放前属余姚县大云乡,解放初为五村。1954年划入慈溪县。1959年属大云管理区。1968年为大云公社八大队。1981年更名为大牌头大队。1983年改制为大牌头村。
大牌头村,大云乡人民政府和大牌头村村民委员会驻地。316户,944人。原系海涂荒滩,约于清同治年间,绍兴移民定居于此。所建草舍集中,故称大牌舍头,后形成居民点,改名大牌头。
杨家村,30户,150人。
张家村,15户,50人。
罗家村,65户,260人。
七塘村村民委员会,驻地潘家舍头,位于县城西北12公里。559户,2162人,辖7个村。有耕地1519亩,产棉,兼植大小麦、蚕豆。因紧靠七塘得名。解放前属余姚县大云乡。解放初为庵东区高兴乡六、七村。1956年划入慈溪县。1959年属大云管理区。1968年为大云公社一大队。1981年更名为七塘大队。1983年改制为七塘村。
潘家舍头村,七塘村村民委员会驻地。55户,195人。因早年潘姓在此建舍居住,故名。
丁家舍头村,100户,483人。
汪家舍头村,95户,352人。
沈家舍头村,89户,310人。
陈家舍头村,90户,334人。
俞家舍头村,40户,152人。
倪家舍头村,90户,336人。
大云村村民委员会,驻地施家,位于县城西北12公里。336户,1202人,辖4个村。有耕地863亩,产棉,兼植大小麦、蚕豆。以地处原大云公社驻地而得名。解放前属余姚县大云乡,解放初为六村。1954年划入慈溪县。1959年属大云管理区。1968年为大云公社二大队。1981年更名为大云大队。1983年改制为大云村。
施家村,大云村村民委员会驻地。91户,316人。
严家村,98户,353人。
俞家村,73户,267人。
姚家村,74户,266人。
六根头村村民委员会,驻地六根头,位于县城西北12公里。296户,1059人,辖1个村。有耕地621亩,产棉,兼植大小麦、蚕豆。以驻地得名。解放前属余姚县大云乡,解放初为六村。1954年划入慈溪县。1959年属大云管理区。1970年为大云公社七大队。1981年更名为六根头大队。1983年改制为六根头村。
六根头村,六根头村村民委员会驻地。296户,1059人。清同治年间,绍兴等地农民和渔民相继迁入定居,造直筒式茅舍,称一所为一根,初只六户人家三十六人。共计六所茅舍形成村落,取名六根头。
陆家路头村村民委员会,驻地陆家路头,位于县城西北11公里。388户,1314人,辖2个村。有耕地761亩,产棉,兼植大小麦、蚕豆。以驻地得名。解放前属余姚县大云乡,解放初为一村、二村。1954年划入慈溪县。1959年属大云管理区。1966年为大云公社六大队。1981年更名为陆家路头大队。1983年改制为陆家路头村。
陆家路头村,陆家路头村村民委员会驻地。245户,860人。
大路头村143户,454人。
胡家路村村民委员会,驻地胡家路,位于县城西北12公里。620户,2153人,辖5个村。有耕地1492亩,产棉,兼植大小麦,蚕豆。以驻地得名。解放前属余姚县大云乡,解放初为八村。1954年划入慈溪县。1959年属大云管理区。1968年为大云公社三大队。1981年更名为胡家路大队。1983年改制为胡家路村。
胡家路村,144户,542人。胡家路村村民委员会驻地。三百年前此地有一海湾,湾边路旁居有胡姓灶户,故称胡家路。
8.沧田乡:
七根舍头村,165户,620人。村民从绍兴迁来,原只七户人家,七所草舍。
吴家舍头村,124户,456人。村民从周巷吴家板桥迁来,以吴姓为主。早年多系草舍。
三十弓村村民委员会,驻地茅甲,位于县城西9.5公里。221户,758人,辖3个村。有耕地417亩,产棉,兼植大小麦、蚕豆、油菜。因辖区内有三十弓江通过,故名。解放前属余姚县庵东镇。1950年为沧田乡四村。1954年划入慈溪县。1959年属沧田管理区。1961年为沧田公社四大队。1981年更名为三十弓大队。1983年改制为三十弓村。
茅甲村,75户,269人。因天元镇茅三房村之畈地在此村,名茅甲,当系旧时茅家甲灶户丁地。随着海涂北移,旧日卤地已成良田,而新增卤地仍为茅姓灶户所有,因而卤地离居处日远。后遂沿用为村名。
三十弓村,82户,281人。早时村东一畈地东西宽三十弓,故名。
廿四弓村,64户,208人。早时因村东畈地东西宽二十四弓,故称廿四弓。
冯家舍头村,6户,21人。
景家舍头村,22户,68人。
五根头村村民委员会,驻地五根头。194户,666人,辖4个村。有耕地453亩,产棉,兼植大小麦、蚕豆、油菜等。以驻地得名。解放前属余姚县大云乡。1950年为沧田乡下三村。1954年划入慈溪县。1959年属沧田管理区。1961年为沧田公社六大队。1981年更名为五根头大队。1983年改制为五根头村。
五根头村,40户,173人。1831年绍兴移民居此,原只五户人家,五间草舍,名五根头。
三根头村,55户,155人。因建村之初只三户人家,三间草舍,名三根头。
胡家舍头,原名高王路。村23户,88人。
沧田村村民委员会,驻地号舍头。537户,1848人,辖5个村。有耕地1140亩,均系旱地。产棉,兼植大小麦、蚕豆、油菜等。因地处沧田乡中心,故以乡名为村名。解放前属余姚县庵东镇。1950年为沧田乡十二村。1954年划入慈溪县。1959年属沧田管理区。1961年为沧田公社二大队。1981年更名为沧田大队。1983年改制为沧田村。
号舍头村,沧田村村民委员会驻地。86户,295人。一百多年前村民从绍兴镇塘殿迁来。村中原有一号炮,向村民发号指示时间。又因原村民多住草舍,故称号舍头。
东张家村,158户,556人。村民多姓张,又地处东片,故名。村中有一条河,以河为界又有南张家、后张家之分。
南横舍头,别名章家村。56户,188人。早年章姓从绍兴迁至天元市,后又迁移此地定居,因村处南部,故名南横舍头。
姚家舍头村,84户,280人。姚姓居民定居较早,故名。
哨唫舍头村,153户,529人。村民多从绍兴哨唫迁来,沿用原地名。
高兴街村村民委员会,驻地高兴街,位于县城西北12公里。389户,1547人,辖4个村。有耕地1153亩,产棉,兼植大小麦、蚕豆、油菜等。以驻地得名。解放前属余姚县大云乡。1950年为高兴乡四村、五村。1954年划入慈溪县。1959年属高兴管理区。1961年为沧田公社七大队。1981年更名为高兴街大队。1983年改制为高兴街村。
高兴街村,高兴街村村民委员会驻地。115户,417人。约60年前,浙东盐廒提名为中西市,其时高姓、丁姓、陈姓三户在此合建了一条小街,众人高兴,起名为高兴街。
西二堰头村,87户,367人。因村处西二乡堰坝附近,故名。
周家舍头村,89户,349人。
傅家舍头村,98户,414人。
高家村,高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76户,243人。
丁家村,69户,229人。
高家舍头村,132户,465人。
9.庵东镇:
沈家祠堂村,五爱江村村民委员会驻地。31户,131人。村有沈氏宗祠,沈氏居住较早,故名。
马家舍头村,72户,230人。
同盛舍头村,89户,305人。
梅家舍头村,112户,402人。
张家舍头村,411户,1266人。因张姓最早建舍居住.故名。原车站村村民委员会驻地,现迁至元祥路。
施家舍头村,35户,116人。
化南村村民委员会,驻地钱家舍头,位于县城北12公里。372户,1175人,辖2个村。有耕地831亩,产棉,兼植大小麦、蚕豆。因村在浙东化工一厂之南,故名化南。解放前属余姚县庵东镇。解放初为庵东乡钱家舍头村。1956年划入慈溪县。1959年属庵东管理区。1961年为庵东公社六大队。1981年更名为化南大队。1983年改制为化南村。
钱家舍头村,化南村村民委员会驻地。364户,1148人。因钱姓最早在此搭舍居住,故名钱家舍头。
小王家村,8户,27人。
邵家舍头村,爱伯村村民委员会驻地。64户,208人。因邵姓最早建舍居住,故名。
小化丘村,99户,358人。
许家舍头村,68户,214人。
何家舍头村,50户,166人。
陈家舍头村,45户,167人。
鼎懋舍村,88户,274人。
七塘南村,庵北畈村村民委员会驻地。40户,166人。因村在七塘之南,故名。
七塘北村,203户,691人。村在七塘之北。
十甲路岸村,67户,230人。
三十弓村,66户,239人。
三房甲村,29户,125人。
王家舍头村,98户,307人。
方家舍头村,49户,174人。
史家舍头村,88户,273人。
冯家舍头村,39户,125人。
朱家舍头村,30户,114人。
徐家灶村,19户,86人。
五塘下废村,1979年迁至史家舍头。
根据以上材料统计,坎墩镇主要有绍兴舍头等村落,移民约1500人,大多于清乾嘉间由绍兴迁入。新浦乡有陈家舍、王家舍头、朱家舍头等村落,移民约1000人。崇寿乡有沈家村、黄家舍头、傅家路、胡家舍头等村落,移民约4000人,从绍兴一带迁入。义四乡有傅家埭、王家村、陈家村、许家村、马家村、王家村、应家村、陈家村、施家舍头、张丁村、段家埭、黄丁村等村落,移民人口约4000人,从绍兴正塘沿、许家堰、孙端姚家等地迁来。小安乡主要有天灯舍、周丁丘、陶家丘、景丁等村落,移民人口约3500人,大多从绍兴马山、南汇一带迁来。建塘乡主要有王家、赵家、戚家丘、施家村、马家路、登州街等村落,移民人口约2500人,清季从绍兴迁移到此。大云乡主要有大牌头、杨家村、张家村、罗家村、潘家舍头、丁家舍头、汪家舍头、沈家舍头、陈家舍头、俞家舍头、倪家舍头、六根头、陆家路头、胡家路、大路头、施家村、严家村、俞家村、姚家村等村落,移民人口约6000人,清同治年间由绍兴等地农民和渔民相继迁入定居。沧田乡主要有七根舍头、吴家舍头、冯家舍头、景家舍头、五根头村、三根头村、胡家舍头、号舍头、南横舍头、姚家舍头、哨唫舍头、周家舍头、傅家舍头、高家舍头等村落,移民人口约5000人,150多年前从绍兴镇塘殿等地迁来。庵东镇主要有沈家、马家舍头、同盛舍头、梅家舍头、张家舍头、施家舍头、钱家舍头、邵家舍头、许家舍头、何家舍头、陈家舍头、鼎懋舍、王家舍头、方家舍头、史家舍头、冯家舍头、朱家舍头等村落,移民人口约5000人。
因《慈溪地名志》收录的为20世纪80年代的人口资料,统上合计当约有绍兴移民后裔35000人,再加上一些《慈溪地名志》没载入的绍兴移民信息,可考当时的绍兴移民后裔在50000人以上。
据《清实录》记载:“咸丰元年(1851),民数为432164047人。”至清末大体持平。而据国家统计局《1982年人口普查主要数字的公报》:“全国总人口为1,031,882,511人。大陆29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下同)人口和现役军人共1,008,175,288人中,除西藏自治区交通极为困难的个别地方(28,601人)是利用行政记录材料进行估算的以外,全部以1982年7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间进行了直接调查。”
按此比例推算,则当时流入的绍兴地区移民在20000人左右。
据此而知,从清代中后期至末期,从绍兴一带移民至三北半岛四塘至七塘区域从事盐业等生产的移民及其家族在20000人左右。
而根据慈溪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任慈溪市民政局局长的施森章先生回忆,他们家族是从上虞盖北一带迁来,当时那边塘塌,因此整村居民整体迁徙至西三七塘下一带定居。
(二)《宗谱》记载
关于清代从绍兴地区迁移至原姚北一带石堰场盐地拓荒而有宗谱的可谓少之又少。今根据童银舫先生《宗谱知见录》所载有胜山《成氏草谱》一部,阅其谱序,可知成氏自清代从绍兴府上虞县迁居而来。
该谱修于民国十六年(1927),据黄启钿《初修成氏草谱序》所云:“民国甲子春,予往游胜山,适遇成君锦沧,邀予过其家。询其家世,成君虽知而不知其详。即出原有抄谱一本,乞予查阅。予观成氏之宗始于宋建炎间,有闵公护驾南渡后,两浙始有成氏也。其后居岑仓堰者,系闵公十八世孙观五府君。岑仓堰一祠(支),奉以为始祖者也。至三十二世廷禄公在清嘉庆时迁居余姚胜山,征诸旧谱,斑斑可考。自廷禄公传下五房,子孙相继,迄今已有六世矣。迩者,房长圣贵、总董圣高,自念创建廷禄公祠以来,虽每岁春秋设祭,略展孝思,而于谱牒不辑,尤为缺典,爰集五房公议。议定初修草谱五本,俾各房支系有所统属焉。民国乙丑冬,浼予缮修。予属姻娅,不获辞。即详加采查,谨仿欧阳氏例,以九世而易五世之式,凡名讳、行第、生娶、卒葬,详书特书,不稍假借,并录前抄谱于其首,以备考核之助。”
又据成圣高《祭簿原序》中云:“至三十一世兆凤公传丁两房,曰廷禄公房、廷富公房。二公在清嘉庆时居余姚胜山,伯仲分析。廷伯公生六子。”
考查胜山成氏,可知成氏居胜山之北侧原胜北境内,利济塘(俗称四塘)下,今属新浦镇境域。根据谱序所知,胜山成氏迁此在清嘉庆时,从上虞岑仓堰迁来,迁来时成廷禄、成廷富兄弟同来。谱中虽不知当时两兄弟作何营生,但极有可能从事盐业生产。因为从大的背景来说,成氏兄弟迁此是符合“乾嘉以后山会(即山阴、会稽)客民入境”这一大的空间环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