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他人 ◣
2025年11月02日
帮助他人 ◣
儿童,同成年人一样,会最终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受益。比如捐献东西给其他需要的人,或者用其他方式提供帮助。很多教育者在课堂上同孩子们探讨类似的话题,比如为灾难中的受害者募集资金,或者设计为公共健康或安全提供帮助的项目等。从旧物回收、饼干义卖、代写书信到“认养”公共空间(如认养公园植物)等,不管付出的努力大小,都能让孩子们感到更多的安全而不是无助。当孩子们(以及成年人)感到自己可以直接参与并从事积极的和建设性的活动去解决问题时,他们就会获得能力和自信。
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以及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如学习或者发展上的问题,在使用这四项原则时应采取不同的方式。通常来说,家长们很难弄清楚孩子一天中会记住多少事情。对于发生的事情,我们应该对孩子们说多少合适呢?
对家长来说一个不错的经验是,要设想孩子们能够以适当的语言水平去理解事物——不是他们的阅读、算术或者应试水平,而是他们开展口头交流的能力。换句话说,如果孩子说“我想到外边去”而当我们问她“为什么?”时,孩子回答说“因为我想出去玩”,那么这样的孩子就具有了因果思维能力,能够理解“为什么”之类的问题。这样的一个孩子才会想知道,为什么会有人对美国发动恐怖袭击。等到了再大一些,孩子们就可能会问这样的事情是否还会发生。到那时,他们就开始具有了逻辑思维能力。
让我们看一下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一些差异(并不总是按照年龄的时间顺序),来了解在每一个年龄阶段如何安慰孩子的一些准则。
家长可以同孩子们趴在地板上,倾听孩子们的表达。然后,家长还可以通过一个主题游戏进行回应,以此表明他们理解孩子所说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