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和思考的能力 ◣
通常而言,一个孩子如果可以将高水平的推理和思考能力,应用到他的情感世界和社交世界里的话,那么他的安全感就要高于不会这样做的孩子。举例来说,在三到五岁时,当孩子们学习在他们的想法之间建立联系时(比如,回答“为什么”之类的问题),有的家长可能会问:“为什么你看起来这样担心?”孩子可能回答:“因为我担心爸爸会受伤。”已经学会联系思维的四岁孩子,可能会给出此类回答。然而有些四岁孩子,仍只是会谈论门外的蓝色汽车或者红色的玩具。
在儿童应对情绪和社交方面的挑战时,这种推理和思考的能力是很复杂的。有些儿童,比如在遇到一些可怕的事情时,会选择逃避、遁入幻想。他们不是选择直面真实,相反会立即进入假装游戏中,通过更神奇的想象来控制他们的世界。即便如此,孩子们也会由此获得一些零星的思考,比如黑熊攻击无助的斑马,或者卡车冲进了举行茶宴的人群中等。当儿童们无法接受现实时,人们很容易就能感觉出来,因为他们会更容易躲进幻想的世界中去。
在谈话或者假装游戏中,有些孩子逻辑非常清楚并且懂得实事求是。这样的孩子会更有安全感,更懂得如何应对压力和解决问题。当这样的孩子为某件事忧虑时,他可以用行动表现出来或说出来,并且不管用哪种方式,都有更好的机会想出解决之道。换句话说,如果游戏和探讨都是基于逻辑和事实,他们就能够找到解决办法。如果一个孩子只是简单地逃避现实,并不会让人太过担忧。真正让人担忧的是,一个孩子总是在逃避现实。如果每一次的困难都会让他更加封闭自我,退入自己的虚幻世界之中,或者让他变得顾虑重重的话(比如只在乎自己晚餐能否得到蛋糕),那么这就是一种征兆,说明这个孩子还不具有安全感所需的思考能力。要知道,在面对现实时,能够抑制自己冲动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儿童是否具有安全感的重要特征。
有安全感的孩子,将有能力经历、表达和领悟人类各方面的性情和人生真相。
推理的能力在三到五岁时就出现了,到了学龄期,孩子们的这种能力会变得更强。并且,在他们到了青春期时,推理的能力会获得充分的发展,尽管可能有一些预料之中的起伏。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充满忧虑的四岁孩子可能会躲进幻想中,并且只关注自己的身体需求(比如怎样得到下一个冰淇淋),甚至变得容易冲动。但是一旦我们帮助他,把令他困扰的事情简单明了地解释给他听,他就会重新回到现实。举例而言,如果学龄前的孩子看到别人受伤而感到害怕,或者为自己的一个朋友或父亲要去乘坐飞机而感到担心,导致他在玩耍时心不在焉或者言语冲动,我们的理解和支持就会对他大有帮助。我们可以说,“我知道这有些让人担心”,然后,陪着他并尽可能地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游戏上来。或者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对话告诉他,我们能够理解他的感受。如果有时候他因为害怕而摔东西,并且那样做会让他感到好受的话,我们也要表示理解。这样做,一般都能够帮助孩子转移话题。或者,我们也可以通过玩假装游戏,扮演医生照顾生病的玩具宝宝,让孩子更多地宣泄自己的烦恼。
在处于学龄期的儿童身上,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很强的逻辑和推理能力。如果一个孩子说他不想谈论学校,或者听到空难消息感到害怕并且不愿意谈论,那么他通常会找出一个理由。他可能会说:“那些事情我们谈的足够多了,我现在只想谈谈棒球。”或者他可能简单地表示:“这并不能让我心烦,只能让你心烦。”尽管这个孩子并没有直接处理眼前的问题,但还是很有逻辑地显现出推理的能力。有时候,孩子们会躲入自己幻想的世界里,并且只关心自身当时的需求(比如想要更多的圣诞礼物)。这种应对焦虑的方式实际上是在逃避眼前的困难。在这样做的时候,他们比学龄前儿童更会转移话题,比如他们经常会这样说:“我们来玩一会儿吧,谈的够多了。”但是,一旦孩子过于着急地回避事实,并且不能很快平复情绪,重新面对现实的话,那就说明孩子的推理能力发展得还不够,还不能让他们感到安全。如果这种问题持续下去,那就有必要给孩子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帮助。
安全感能使儿童有能力解决困境,能够看到事件背后的多种原因,并不固守单一的原因,或以为这个因素与个人有关。
当然,儿童在认识现实的程度上各不相同。即便是上了学的孩子,父母认为可以和他们交谈的很多话题,他们可能也会感觉不到它的真实性。在谈论有关疾病、祖父母离世、恐惧、学业不佳、竞争和成功甚至是欢乐、开心以及骄傲的话题上,他们的能力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于以上这些情感话题,每一个孩子多少都能谈论一些。但重要的是作为家长,在孩子谈论自己的情感时,要关注其方向是否正确。
在很大程度上,这取决于父母如何对待孩子。如果谈论问题时,父母总想主导一切,孩子自然会尽可能地选择逃避。如果父母能在孩子需要时陪伴左右,并且满怀兴趣地看待孩子的兴趣爱好(假装游戏也好,掷球游戏也罢),都会对孩子大有裨益。此外,如果父母能定期地抽出时间同孩子聊聊天,效果会更好。如果孩子不大愿意谈论,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感受。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们在谈到这些话题时就会越来越实事求是,越来越富有逻辑。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推理能力有了更大的进步。但是,这个时期,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处理好孩子的“隐私”。在谈论特别的话题时,孩子们和同龄人、老师或者父母之间的差别往往很大。父母仍然需要站在青少年的立场上看问题,这样才能同孩子们畅聊下去,才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自发地谈论他们对生活以及对不同事物的看法。只有在这种氛围下,家长和孩子才能提出很多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对于他们不愿意谈的事情,青少年往往会直言不讳地进行表达。他们会很有逻辑地给出很多种理由,说什么父母不能理解他们复杂的思想,因而也就不愿意费力多说什么。对此,父母还应该保持耐心,对孩子的这种符合逻辑的主张尽力表露出欣赏的态度。与此同时,留意观察孩子的状态,看看过些日子后孩子是否会敞开心扉,对于一些敏感的话题至少能客观地谈论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