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相对的观点来看待情感和人际关系 ◣

用相对的观点来看待情感和人际关系 ◣

到了七八岁时,孩子开始从以家庭为中心的发展阶段,转向建立伙伴关系的发展阶段。他们从家中的三角关系,转向与伙伴建立关系的多面世界,并热衷于参加 “游戏场政治”。

孩子们的很多新技能是在这个阶段得以发展的。他们的运动协调能力也进一步得以增强——比如跳绳、扔球、接球,然后再精准地将球掷回对方。他们的书写会变得更加流利,并且可以画出比例更加准确的人像图画。他们理解许多相互关联的想法、观念,并且能更清楚地与人沟通他们的愿望、需求和想象。这个时期,他们已经能够分门别类地看待数目、形状、友谊等事物。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丰富的幻想世界将逐渐褪色,他们更愿意假扮警察控制坏人,而不是扮演忍者神龟去拯救世界。他们不再那么好高骛远和夸大其实,相反,会将精力集中在掌握之前已经学习过的技能上。

孩子们开始通过群体的反映来定义自我形象,而不再是仅凭父母的评价。比如在游乐场,自己如何被按照长幼尊卑排序,会让孩子知道自我形象究竟如何。从运动能力到受欢迎程度、长相、智力和穿着,孩子们几乎在每一件事情上都会和其他小朋友进行比较。在这个年纪,孩子可以非常准确地告诉你,谁最善解人意、谁最会说谎、谁跑得最快,以及谁最受欢迎。

但是,所有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孩子觉得不受父母的疼爱或重视。他们已经开始重新认识现实世界。他们可能不太受欢迎,尽管父母对他们疼爱有加。他们会考虑朋友的想法,并据此判断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而他们的自尊也会相应地有所起伏。尽管父母常常竭尽所能地安慰孩子,夸他们是可爱迷人的心肝宝贝,但孩子仍会感受到人生的诸多挫折。比如,当一个孩子没有被邀请参加朋友的生日宴会时,总会感到有些难过。

要想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成功地与人交涉,这个时期的孩子必须学习更复杂的推理能力。这种能力帮助孩子发展认知和社交技巧,无论在学校内外都非常有价值,因为他们终究要面对社交关系不断改变的世界。生活中大部分事情都在灰色地带运作,而不是处于“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极端。孩子们开始用相对的观点来看待情感和人际关系。他可能对某个朋友非常生气,却仍旧期待能被邀请去朋友家里做客。知道用相对及更复杂的观点看待世事的能力,可以帮助孩子在学业上取得进步,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和文学主旨等。这个时候,孩子们已经学会与人交往的礼仪。例如,他们开始学会遵循联盟棒球队或其他足球队的规矩等。

尽管心智上更为成熟,但许多孩子依旧无法从容地接受失望或失去。尽管他们无法接受朋友不喜欢他们的事实,但最后只能学着慢慢接受,并转而与其他人交往。可是,他们的内心却总是难以释怀,并且将这看作是个人的失败。

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让自己在其中更有安全感,大一些的孩子会变得在某些方面过于严格和呆板(例如,总是把鞋子和书籍摆放得整整齐齐),而在其他方面过于懒散(例如,书写潦草或饮食习惯不好)。同时,孩子也会有新的忧虑,如不切实际地评价自己的外貌,以致觉得自己很丑或没有吸引力(如,“我的鼻子太大”或“我的头发太卷了”)。

这个时期,孩子之间的竞争也非常紧张。他们之间的游戏往往会非常严肃(“你作弊,我看出来了!”)。除了自己,孩子们可能无法忍受任何人改变游戏规则,并且对于输赢非常在乎。在这个阶段,孩子们最害怕的就是受到羞辱、丧失自尊及遭人非议。

学龄期的孩子慢慢地会知道自己在团体中,甚至在更大的群体中的地位。灰色地带的思考以及在“游戏场政治”里获得的新体验,有助于培养孩子懂得分辨世事的复杂和多重因素。这使得他们有能力应付更复杂的问题,并有助于他们在进入社会时保持自信。

同时,了解情感各种层面的能力,也有助于孩子发展更稳定的人际关系,并能帮助他们更加积极地运用这些关系。孩子能够看出有些人只能偶尔满足其需求,有些人则总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可以理解人际关系如何运作,以及什么样的困难可以寻求什么样的帮助。一个有安全感的人知道如何认识世界,也了解情绪和人际关系如何发挥作用。当孩子缺乏这些能力时,就会有诸多不安与之相随。如果不能理解复杂的校园人际关系,也不知道究竟该对同学作何期待,他可能在朋友关系上会遭遇很多困难。如果遭到别人的无视,或者对友好的人期望过高,都会让他感到心烦意乱。因为看上去的恶行,也许只是无意为之;看上去的好意,也许是别人故意在背后操纵。面对这些情景,孩子们不会有安全感,因为他们会不断地因为期望落空而大失所望。

那些不理解情感灰色地带的孩子,往往会变得思维偏执,容易走极端。这会严重影响他们对真实世界的了解,甚至让他们变得认为每一个人都憎恨自己或者所有的学校都是危险的地方。

父母如果能在思考问题时经常考虑到事情的复杂性,并能要求孩子更清楚地表达他们的情感,就可以帮助孩子在这个阶段获得更好的发展。“你很希望得到特殊的生日礼物吗?”父母在家中有很多这样的机会可以和孩子进行讨论。但是,大部分灰色地带的思维,是通过全家人在共同处理情感的方式上得以反映的。孩子是一切都好还是一无是处,或者孩子只是有一点无礼放肆?这需要认真思考。如果一个家庭经常倾向于“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思考模式,那么这个家庭的孩子一定会在这个时期过得相当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