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全面表达自己情感和需求的能力 ◣

能全面表达自己情感和需求的能力 ◣

当我们探讨一个孩子的沟通能力时,我们通常会考虑他如何使用字词,或如何使用假装游戏(pretend play)。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不仅仅只有一种基本的沟通能力。这种能力,无须语言就能表达感受——看上去很愉快很开心,或者看上去很难过,准备反击或者酝酿发火等。所有这些情绪的表达都包含了不同的身体姿势、面部表情以及手脚的一举一动。

这些举动足以让别人去理解一个人的感受,同样也能让我们了解自己的情绪如何。当我们绷紧面孔,眼露怒火时,这些表情说明我们自己很生气;当我们心神愉悦,眼中放光,而且脸上挂满笑容时,那就说明我们的确感到幸福。

我们并不是在感到高兴之后,才露出笑容并呈现喜悦。实际上,这是一个更微妙的过程。有很多证据表明我们的情绪能帮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感受。换句话说,情绪表达既是身体上的又是心理上的过程。这并不是意味着当你感到难过时,强挤出一副笑脸,你就会感到开心。情绪的生理和心理方面是协同合作的,而肢体上的表达支持并加深了心理上的过程。同时,肢体在表达我们的感受上,方式千差万别,有点类似于个人的签名。

为什么这一点对于感到安全至关重要呢?我们中的很多人在进行交流时,手势远远快过语言。一个微笑或者一点不悦或者疑惑的表情,往往转瞬即逝。在人际关系上,一个善解人意的伙伴(无论是配偶、好朋友或者父母)往往反应迅速,甚至不等你把话说完就已经心领神会。这样的人通常会用肢体语言做出回应。如果我们看起来很生气,那么好朋友就会看上去满含关切,并且显露出很关心我们的表情“告诉我怎么了”;如果我们很开心,好朋友就会满心欢喜,分享我们的快乐,甚至使之加倍。想象一下当你刚做成了某件事情(诸如想到了一个好点子,或者做成了其他值得高兴的壮举,或者你听到了宝宝说出的第一个字)而感到高兴时你有何感受,你的喜悦之情肯定溢于言表。如果你的伙伴一脸挑剔或者不悦地看着你,那肯定会让你大为扫兴,你内心的欢悦就会立刻烟消云散,仿佛你做错了什么事情一样。换句话说,人际关系中肢体表达的快速转变是沟通的第一先导,不仅要比语言快得多,而且在很多方面,远远比语言更为重要。

如果一个孩子不能通过举止表达感受,并且不能表示开心、悲伤、好奇、愤怒或者失望,我们就不能以确定的方式进行回应,也无法帮助这个孩子把事情说清楚。如果一个孩子看起来很生气,而我们给予他一个温柔而充满理解的眼神“出什么事了”,那我们就是在鼓励他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可能会指给我们看坏了的玩具,或者会拉我们到他打不开的冰箱旁边。孩子们经常会这样做,甚至在他们还不到两岁的时候也会如此。即使一个八九岁大的孩子,在面对那些充满温暖、关爱的目光以及鼓励他们说明情况的话语时,也会积极予以回应的。

相反,那些不能通过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或者其他肢体语言表达情绪的孩子,往往具有好斗的倾向。从学龄前一直到上小学,不少孩子往往不能表达出自己的愤怒,因而忍不住冲动。换句话说,这些孩子从开始生气到大发雷霆往往只是一眨眼的工夫。他们既没有露出愤怒的神情,也没有显现警告的姿态。相反,他们只会采取攻击性的行动。如果孩子会使用面部表情进行警告,并且看护者能对此做出回应,孩子就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假设孩子脸上露出的表情暗示他打算推开伙伴或者兄弟姐妹,那么对此心领神会的父母应该一脸严肃地看着他,或者像街边的警察一样伸出手,帮助孩子冷静下来。当一个孩子满怀忧虑或者感到害怕时,一个充满理解的眼神就会帮助孩子感到很有安全感。

有些好斗的孩子,常常在没有表现出任何迹象的情况下突然爆发。这些孩子的父母往往心不在焉,并且对于孩子的一举一动,往往缺少应对的技巧。但不是所有冲动的孩子的父母都是这样,各个家庭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是当孩子缺少提前表现情绪的能力时,那些不能读懂孩子情绪表达的家长,或者自己也不太会表达情绪的家长,往往会加重孩子们冲动的倾向。

儿童在婴儿时期就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和手势进行交流,并且在两岁时就能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即便是还不会说话。这种和我们的语言系统同时发展的方式,会从学龄期、青少年期一直持续到成年时期。相比我们的语言,这种系统交流起来更快——它是一种我们更愿意相信、更愿意依赖的工具。我喜欢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当一个人走在城市黑暗的大街上时,另一个看上去目露凶光的陌生人走过来询问时间,你是选择跑开,还是停下来告诉他时间?

这个系统,也即我们用来交涉安全、处理危险、克服恐惧、表达接纳以及诸如此类的系统,对于我们的安全感,具有绝对必要的实质意义。正常的人应该具有表达自己感受,以及迅速地读懂他人的情绪并做出回应的能力。缺少了这种能力,就会在这个纷繁芜杂的世界里,感到非常的不安。要知道,大千世界太过匆匆,世事无常难以预料。

这种能力同样能帮助儿童处理和同龄人之间的关系,去理解和读懂其他孩子的感受。一个孩子到了学校,如果不能感知什么时候别的孩子想要同他玩,就会难以交到朋友。如果因为过于靠近他人(比如鼻子太过于凑近别人的脸)或者挤到了别人,当其他孩子要求其走开时,他坚持站着不走,就只会让别的孩子变得更加生气。那些所谓的缺少“社交”技能的孩子,实际上往往在识别肢体语言和做出回应方面存在问题。这样的孩子经常会感觉受到伤害、困惑并且不安。

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孩子,当他高兴时,就会跑过去拥抱别的孩子。他那时候八岁,还不能感知别人是否愿意被他拥抱,但他并不会采用其他的方式,比如采用和小朋友一起咯咯傻笑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开心和幸福。类似这样不会使用信号的孩子,在他感到别人的敌意时,往往会采用冲动的行为进行回应。这样的孩子除了采取直接的行动外,不知道如何用其他途径表达自己的开心。八九个月大的孩子就已经可以伸出手,微笑着拥抱别人。而这个孩子的发展,看起来似乎仍没有超越那个阶段。

似乎有两方面的原因,导致这个孩子出现了这种问题。一是他没有多少机会去玩。他的父母都忙于工作,他是被保姆带大的。回想起来,他的父母都觉得保姆有些自私并且心态消极。保姆仅仅保证孩子安全,并没有和孩子进行多少交流互动。而且保姆照顾他的时候,大概是在他十二个月到二十八个月大的期间,而这段时期正是沟通能力发展的时期。二是父母晚上回到家里时也总是心事重重的,脑子里仍被工作的事情占得满满的。这个小男孩唯一能吸引家长注意的办法就是正面冲撞——猛跳进父母怀抱然后亲吻他们。在这个特别的家庭里,孩子没有机会学习察言观色这种敏感的情绪信号。

在那些存在认知障碍以及视觉—空间处理问题的孩子身上,我们经常也能发现这种类似的行为。这类孩子在读懂别人的面部表情上,并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容易。

在面临巨大的压力或者损失时,表达感受的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它可以让孩子们传递出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感受。很多孩子在感到困惑、迷茫、焦虑以及忧愁时,不知道该如何用语言表达,但是他们的家长却能够通过他们的眼神、面部表情以及身体姿态看出来。一个满心忧愁却口头上说“我很好”的孩子,很可能已经通过面部表情以及身体姿态传递出了真正的信息。而他自己很可能郁郁寡欢一阵子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感受。

学龄前儿童仅仅在学习如何用口头表达,尚不能够形容较为复杂的感情,比如悲伤、忧愁或者焦虑。对于这些,他们还找不到合适的字眼加以描述。因此,在孩子们遇到压力和困惑时,肢体语言就成为理解和及时安慰孩子们的首要途径。

同样,小学生也经常表达不了较复杂的感情。即便是他们有能力表达情绪,他们也可能不会那样做,因为那样做确实有点“吓人”。不过,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面部表情和手势表达情绪,这就使得家长可以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看上去充满关切、同情或者让人感到温暖的肢体语言,如果需要,甚至可以设定界限)做出回应。如同前面提到过的,对一个孩子甚至成年人来说,再也没有比一个伙伴、看护人、亲密的朋友或者配偶通过自己的情绪反应,向其表达理解更加具有安慰作用了。当家长们读懂了孩子的表情之后,他们正确的眼神是帮助孩子感到安心的首要的并且最重要的因素。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同孩子一道学习基本技能的原因。这些技能包括同孩子在地板上一起玩耍,以及在本书第三章里谈到的那些方法。因为我们知道,一味地说教或者死板的训练,比如轮流扮演角色或者使用礼貌的词语,是不可能教会这样的技能的。

必须强调的是,这种用表达和举动回应他人的能力,必须经过学习才能具备。所有的感情都是我们人性的一部分——不仅仅是爱和幸福,也包括自信、愤怒、损失、恐惧和羞辱等等。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能够体验、表达并且理解人性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