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定界限 ◣

设定界限 ◣

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第三个重要措施,就是建立坚定的界限。家长要想培养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除了以上的措施以外,还必须设定清楚、始终如一的行为界限。而且,这几项措施一定要同时进行。当你取消了孩子表达情绪的一条路径时——比如不接受孩子冲动任性或者不守规矩的行为——通常要给他提供另一条途径去表达自己的关切。成功的界限设定不仅态度温和,富有同理心,而且也坚如磐石。在这种界限下长大的孩子,会感觉到更多的安全感,并且无论对于什么事,只要是可以预知的、充满意义的,他们都会表现出安心。

tips 如何给孩子设立界限

☆ 严格执行你的决定;

☆ 教导孩子认识界限;

☆ 保持同理心、关注并保持对话;

☆ 选择你要解决的问题;

☆ 合理的惩罚;

☆ 避免过度保护;

☆ 冷静对待孩子发脾气。

严格执行你的决定。家长们经常会感叹他们的孩子“就是不听话”。他们不愿意自己穿衣服,不愿意自己收拾玩具,以及不愿意做诸如此类的很多事情。然而,大部分的孩子都不会在客厅的墙上胡乱涂鸦超过两次,那是因为父母在孩子这样做时,会严肃地说这得重新粉刷墙壁,而且态度远比要求他们收拾玩具更坚决。大部分的儿童都能看得出父母在什么事情上态度坚决,在什么事情上他们可以逃得过父母的管教。因此,要想给孩子设定界限,首先你要决定,哪些限制是真正重要的,并且是孩子必须遵守的。家长的决心不只是通过言辞传达,更是通过他们的肢体行动传达的。

成功的界限设定不仅态度温和、富有同理心,而且也坚如磐石。

教导孩子认识界限。界限只有通过教导,才会真正有用,仅仅命令是起不到作用的。孩子们总是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这就会给你提供充足的机会去教导他们。一旦孩子长大到能够理解手势和语言的意思,当他犯错误时,你就可以站在他前面坚定地摇头说:“不,不可以!”当孩子无法拒绝诱惑时,你可以采取措施把他与诱惑的事物分开。比如你可以重复告诫他:“不可以看电视!”“不可以开灯!”孩子很可能委屈得大哭,但只要你能坚持不懈,摇头并且心意已决地说“不”,孩子就会知道你是不会妥协的。

对刚学走路的幼儿来说,当他们能把语言、行动和影响(感情)联结在一起时,就会逐渐知道你的话和手势是什么意思。相反,如果你看到危险,只是猛然拉开孩子(这么做比较简单,要是孩子陷入明显的危险时,你的第一反应当然是先把他们拉开),那么孩子学会的只是“被拉开”意味着“我不能做某件事”,却不明白为什么“被拉开”,并在以后出现类似的事情时,不会遵从你的指导。

当你和孩子在自家的草坪玩耍,而不是在商店等公共场所时,可以主动找机会教导孩子。这样做的好处是,你不用担心会引人注意。你可以利用下面的这些机会,给孩子以积极的引导,比如:要求孩子自己收拾玩具,使用汤匙吃饭,晚上按时上床睡觉,和别的小朋友分享玩具或者自己学习穿鞋子等。当你这样做时,可以自问以下问题:

*我的孩子注意到我了吗?

*他是否了解我的意思?我的话或手势足够清楚吗?

* 他是否已经注意、了解我所说的话,但却选择不听从?我是否以积极的方式包括充满尊重地给了孩子足够的激励?如果有必要,我是否已经准备好以合理的制裁激励他?

* 为了保护孩子远离危险,或避免伤害别人,我是否应该更加坚持不懈,并且态度礼貌地制止他的某些行为?

* 我是否已经通过每天的地板时间和练习解决问题的时间,为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提供了足够多的对话机会?

如果这些问题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你所设定的行为界限,对孩子来说,会很容易就学会的。

保持同理心、关注并保持对话。当交流的双方话不投机、出现纠纷或者行为受到限制时,人类的天性往往倾向于拒绝使用同理心,并且不愿意与对方保持亲近。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你如何能够保持同理心?如何能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比如,当孩子看见一个很喜欢的玩具却不能购买时,那种极力克制住自己购买的欲望,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家长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才能真正地理解孩子。而家长只有在设定界限时怀着同理心,才能让孩子甘心情愿地选择顺从。毕竟,家长设定界限的最终目标在于教导孩子更有同理心,并且尊重他人。

同时,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学到的多数内容,不是来自你说了什么,而是来自你做了什么。可是,面对让人头痛和生气的孩子时,许多父母总想选择逃避。如果家长总是抱着这样的心态,那么,只会让孩子更加感到被人排斥、脆弱无助、出离愤怒或者担惊受怕。要知道,家长们最好的方法就是勇敢地承担起责任,重新建立起孩子的安全感,并教会孩子学会自我控制。额外进行一些地板游戏,或者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都会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如果家长能够持之以恒,那么要不了几个星期,所有对孩子设定的严格界限,看上去就会显得合适而且有用。学会保持同理心而不是选择逃避,将会帮助家长摆脱因管教子女而产生的苦恼情绪。

选择你要解决的问题。设定界限的首要任务,就是决定要限制什么。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你必须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家庭情况做出适当的选择,然后范围清楚地设定界限并严格执行。在一段时间内,最好把精力集中于解决某几个问题上。家长需要明白,通过有效的途径,在几个重要的问题上获得成功,总比注意力过于分散导致失败要好得多。例如,关于“不许打人”,你就要清楚地定下规矩。不要陷入战术上的错误,一次试图解决好几个问题,更不要给孩子设定过于狭窄的许可范围。

举例而言,不要因为具体的过错行为来惩罚孩子,诸如打人、咬人或掐人等行为。相反,要将眼光放到更大范围的层面上,也即要让孩子学习“尊重别人的身体,不能伤害别人”。“尊重”和“不能伤害”的概念,将让孩子无法狡辩或者违抗你的命令,比如他会说:“我确实遵守你的命令,没有打人、掐人或咬人,我只是用力撞了他一下。”要知道,你的目的在于帮助孩子学会合适行为的普遍原则,而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合理的惩罚。如果要惩罚孩子,请尽量不要采取那些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的方式。例如,不要禁止孩子与朋友一起玩耍,因为这种活动极有价值。你可以考虑别的处罚方式,诸如不准看电视、不准玩电脑游戏、提前睡觉或者打扫厨房等。孩子们需要有挑战性的处罚方式。我认识的一位家长,曾经对孩子采取过“计时隔离”的方式,但在她那样做十五分钟之后,四岁的孩子很直率地说:“我根本不在乎,这种处罚太简单了!”

“计时隔离”并不见得一定有效。采取这种方式,甚至会暗示你的孩子你忍受不了他的怒气。如果你与孩子互相敌视,或要求他在你跟前面壁思过,那么结果是你将更加难以收场。更重要的是,有些叛逆的孩子会存在“成熟期延迟”的现象,这会影响他们理解你的话语。他们会对你说的内容“充耳不闻”,完全迷失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对这样的孩子来说,他们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与世隔绝,好让他们自己能做更多的白日梦,尽管这样会进一步破坏他们了解事实的能力。这样的孩子会对“计时隔离”毫不在乎,甚至会觉得好玩。对他们采取这种办法,自然毫无意义。孩子们有能力去平衡亲密、信赖、尊重同愤怒的关系,而这将引导他们学会自我约束。家长处罚孩子的方式绝不要过于冷酷、机械或者缺乏同理心。要知道,只有在充满温情、相互尊重的关系中,那种富于建设性的界限设定才可能取得成功。

避免过度保护。有些父母担心设定界限会导致孩子不开心,不少家长甚至为此头痛不已。如果你发现自己无法有效地限制孩子的言行,可以试着与你的配偶谈谈,探寻一下自己过去产生这类情绪的根源。家长不应该降低训练标准,而应该尝试着更加严格一点:你可以采取多陪孩子玩耍的方式,来减少自己内在的痛苦和罪恶感。毕竟,父母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过多负面的东西。接着,要确认你选择的行为限制对孩子来说具有真实意义。因为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同样的行为限制对不同的孩子来说效果很不相同。因此,家长最好要通过尝试寻找到对自己孩子有意义的行为限制。比如,失望而生气的表情、连续几天禁止孩子看电视、禁止玩心爱的玩具或者要求孩子提前睡觉等。家长可以通过比较来发现哪一种办法更有说服力。

冷静对待孩子发脾气。孩子们大发脾气会导致父母产生很多种情绪:在公众面前因尴尬而羞愧、伤心、紧张甚至恐慌。

孩子们大发脾气的原因往往各不相同,因而差别往往很大:有的孩子因为点滴小事哭闹,是因为太累了或者生病了;有的孩子绝望地号啕大哭,可能是因为不会自己系鞋带;有的孩子情绪失控地大发雷霆,可能是因为你不让他在晚饭前吃巧克力。当你了解孩子为什么发脾气后,你就知道该如何应对了。

要让因为疲累而心烦意乱的孩子安静下来,你需要给予拥抱、安抚、给他读故事或者谈心,或者吸引他注意窗外五颜六色的花朵。这么做的目的在于教导孩子,即便是在他真的感到心烦意乱时,他也可以想办法平静下来。当你的孩子精疲力竭或者小题大做时,不要觉得“我被这孩子操纵”了。他只是需要你的协助,使他能够恢复平静。

当你的孩子因为做不好某件事而倍感挫折时,你应该理解他的怒气,就像是你在钉一幅图画时,不小心用铁锤砸到自己的大拇指上。人生难免有需要发泄情绪的时候!但是,如果孩子变得不守规矩、试图伤害别人或破坏东西,那么必须采取明确的限制。例如,如果孩子因为极度失望而朝你扔鞋子,毫无疑问,你应该采取措施加以制止。

当我们的同事因为无法弄明白新的电脑软件而牢骚抱怨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会对此表示同情。那么,为什么对于刚学走路的幼儿和学龄前孩子,我们不可以给予同样的体谅呢?当孩子因为系不好鞋带,或者玩不了复杂的玩具时,请尝试用同理心去看待孩子的失望和怒气。然后,等他冷静下来之后,再问问他是否需要你的帮助。如果孩子不需要帮助,并且再次尝试着去做的话,那就站在旁边给他加油鼓劲吧!

当孩子因为你不给他想要的东西或不让他做想做的事而大发脾气时,你就应该采取严格的限制措施。大多数父母认为孩子这种发泄愤怒的方式最难处理,尤其是孩子的个性很强,而父母自己又对大声吵嚷或愤怒情绪过分敏感的时候。避免这种紧张状态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首先确信你同孩子之间存在着非常温馨、亲密及互相尊重的关系,然后给孩子提供多种机会支持他表达愤怒或失望的情感。对于孩子之前较为严重的犯规行为,比如伤害兄弟姊妹或恶意乱扔玩具等,一定要建立起对这些行为进行约束的记录。

对于孩子发脾气,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承认事实:“我知道你很生气,因为你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接下来,你最好顺其自然,一直到孩子的怒气消了并且可以同你沟通了——同你对话或者手势交流而不是只会哭泣——再谈论为什么他觉得你不公平。如果你因为忍受不了孩子的胡闹,而对孩子大喊大叫、竭力维护你的立场、试图用妥协安抚孩子、“开玩笑”让他消气或者把他赶回房间去,都只会让孩子的怒气变本加厉。你要让孩子知道,如果他选择用话语(或肢体语言)告诉你他有多生气的话,你就会认真倾听的。如果孩子在发脾气时存在着自我伤害(咬伤或砸伤)、破坏东西或者伤害他人的倾向,你就必须迅速采取严厉的措施加以制止。用你的胳臂紧紧地抱住他,通常会相当管用。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做好心理准备,有可能随时得面对一场真正的肉搏战!

一旦你采用地板时间和行为限制的管教方法,学龄前的孩子通常会变得态度温和并且愿意合作,尽管他的脾气偶尔可能会更为暴躁。要知道,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轻易放弃抗议的机会。但只要假以时日,孩子的脾气自然会日益消减。

在限制孩子的行为时,也要教导新的应对策略。除了设定界限以外,家长还需要采取新的方法去应对孩子的需求,并且要让孩子感受到尊重,而不是让他们感觉受到羞辱。到孩子两岁的时候,你就可以通过对话教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理智的思维比起只会喊叫、哭泣或噘嘴生气,可谓是前进了很大的一步。毕竟,那些都是幼儿早期才会有的一些行为特征。同样,当你花费二十分钟和三岁半的孩子辩论到底“多看一会儿电视”和“准时上床睡觉”哪一个更好时,你会教会孩子掌握复杂的感情推理。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明白你并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人;如果孩子无法成功说服你,你就仍然可以坚持要他准时睡觉。

当学龄前的孩子只是觊觎或者抢夺其他孩子的玩具时,管教起来是相对容易的事。但想要搞清楚孩子到底需求什么,则比较困难。也许他之所以抢别人的玩具,是因为在紧张的家庭生活里他缺少安全感。孩子之所以有这种行为,很大的可能是想让自己感到重要并且得到尊重。在这种情况下,问题会变成:“我该如何帮助孩子通过其他方法感到自豪和安全?我如何帮助他认识到这一点,即兴趣、技能、玩笑以及挫折和迷失,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都很重要?”无论何时,只要你不得不对孩子采取设定界限的措施,那么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在与父母的关系、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上,要么是孩子的一些基本需求没有获得满足,要么就是孩子的个体发展方面出现了问题。

如果世上真的有什么关于设定界限的黄金法则,那么它可以简单总结为:更多给予,更多期望。我们给予孩子的爱和富有同理心的互动,毫无疑问会影响着孩子应对挑战的能力,影响着孩子满足父母要求的能力。

尽管听起来很简单,但对于我们中的很多人来说,要想做到上面这些并不容易。正如我之前所言,当父母对孩子感到失望时,他们很自然地会想逃避。面对孩子的无礼挑衅,为了克制自己的怒气,父母可能会选择退缩、回避或者干脆让自己忙起来以视而不见。甚至有时候一些父母可能会天真地自言自语:“毕竟我已经为他做了这么多,他不至于再会胡闹了吧……”

当孩子觉得自己接受了父母足够多的“心灵鸡汤”,并且父母立场坚定但态度温和地进行告诫时,他就会更加热心地回应父母的要求和期待。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仅会感受到来自你的期望带来的压力,同时也会感到缺少应有的关爱。这很有可能让孩子感到生气及失望。如果孩子可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困境,他很可能用类似的话语说:“什么?让我收拾玩具?你甚至不抱我、不安抚我,却叫我收拾玩具?”通常来说,当孩子觉得自己接受了父母足够多的“心灵鸡汤”,并且父母立场坚定但态度温和地进行告诫时,他就会更加热心地回应父母的要求和期待——无论是收拾玩具、克制与同学争斗的倾向或者学会与别人分享东西。

要培养婴儿期和学龄前孩子的安全感,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一些基本能力,包括懂得与人交往,表达和识别情感信号,运用肢体语言和概念解决问题,以及富于逻辑地进行思考。当孩子感到压力重重或者缺乏安全感时,父母不应让孩子落入好斗、退缩或大发脾气的境地,相反,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孩子采取更好的途径去应对恐惧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