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想法,表达各种情绪的能力 ◣
传统上来看,想法是区分我们同其他非人灵长类(进化树上我们的近亲)的方法,而且也是我们区别于其他人的根本所在。但是人与人之间互不相同,一些人往往比别人更有主意。
说出想法的能力有助于孩子建立安全感。有了这种能力,孩子们就会表达自己的感情——惊吓、忧虑、生气、恐惧,并将自己的感受告诉别人。他们可以分析为什么自己会有那样的感受,并且能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寻找到较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于危险和损失,他们能寻找到更长久的解决办法。如果不会说出想法,那么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很差。因为孩子们的思考水平并不一致,所以,在对于他们改造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的环境上,那些更善于运用概念的孩子就会更有安全感。
tips 安全感孩子应有的能力
☆ 依靠重要的人际关系获取慰藉的能力;
☆ 能全面表达自己情感和需求的能力;
☆ 解决问题和进行创新的能力;
☆ 运用概念表达忧虑等各种情绪的能力;
☆ 推理和思考的能力;
☆ 能够看到事件背后的多种原因并能理解问题和情感“灰色地带”的能力;
☆ 塑造个人内在标准并且培养自我认知的能力。
孩子们很早就学会了如何说出想法。从蹒跚学步的幼儿身上,我们就能看到他们开始学习使用语言的迹象。到了两岁时,大部分的孩子都能说出词语组合,并且会在假装游戏中拥抱玩偶或者开一个茶话会,而这是孩子们表达想法的另一种方式。对父母来讲,重要的是要区别出孩子说出想法是为了传递感受、表达需求还是仅仅为了标识事物。比如,许多孩子很早就显示出天赋,能够指认出图书上的沙发、椅子或者斑马。能这样做的确也很棒,但如果能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或想要什么,就更能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比如一个孩子会说“给我果汁”,那他就是说出想法去解决问题,并能得到基本的满足。他并不是仅仅标记出果汁的样子,而是已经学会了说出想法。
对于学龄前儿童,能够说出想法解释自己需要的孩子,会比哭闹或者压抑自己的孩子更有安全感。相反,肚子疼或者头痛却不愿表达担忧的孩子,会比较没有安全感。
到了学龄期,儿童说出想法的能力会在很多方面得到发展。他们可以和同龄人进行较为复杂的交流,也可以和父母一起商量事情。孩子们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便是他们情绪比较激动的时候,比如非常生气、伤心或者感觉受到排斥。如果在学校里过得不开心,孩子们会向父母倾诉他们的感受。相反,有些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回到家后就一头扎进自己的房间里,关起房门看电视,或者干脆拿弟弟妹妹出气。
显而易见,到了青春期和成年期,说出自己的想法的能力将更为重要。一些成人的思维能力很强,擅长协商或者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即便是当他们的感情很强烈的时候。有些人则过于冲动,或者行为乖张或者陷入自我封闭之中,甚至畏葸不前。还有一些人可能会无缘无故地乱发脾气。思维能力是人们能够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让人具有安全感的基本因素。
在不安全的世界里,要想帮助儿童获得安全感,成人们需要提供各种机会,锻炼他们说出想法去表达各种感情的能力。当他们受到惊吓时,我们需要用到许多字词来形容孩子们的情绪,诸如恐惧、焦虑、战栗以及担心。儿童们常会担心很多事情。他们可能会担心失去父母,害怕自己一个人在世上的孤独,或者担心受到伤害等。他们还可能担心自己失控(比如“我的脑子不好使了,就像胡乱涂抹的画作一样”),或者丧失原本就很脆弱的自我认同感,消极失落(“我会幻化成烟,随风飘散”)。如果能够怀着同理心并且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就可以帮助儿童表达出让他们害怕的情绪。
当家庭遇到压力时,父母和老师需要比过去更多地让儿童说出想法,去描述他们的感受。但是,你不可以突然就让一个孩子谈论他害怕的事情。你必须已经赢得孩子的信赖,并且和他关系融洽,在肢体语言和情绪上双方常常能够心心相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