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想法,表达情绪◣

说出想法,表达情绪◣

当一个孩子说“我想要那个玩具熊”,而不是直接伸手去抓时,他就是在运用象征符号。当孩子们说“给我那个”“我很高兴”或“我很难过”时,他们就是在用思维取代行动(踢或打)。他们不仅仅是体验到了情绪,而且体验到了与这个情绪相关的想法,并可以将其诉诸语言或者假装游戏之中。能做到这些的儿童,已能尝试将心理、身体和情绪合为一体。我们可以在儿童玩过家家的游戏中看到他们表达情绪化的想法,比如拥抱或处罚洋娃娃,假扮探险者兴奋地奔向月球等。幻想的能力是孩子发挥创造力的基础。当孩子们被要求编讲故事,或者猜想另一个孩子可能有什么感受,或者理解老师所读故事的意义时,实际上正是要求他们发挥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许多孩子(还有成人)在运用这种能力时总是困难重重,他们总是一有情绪就立即诉诸行动:“我一想到,我就会去做。”他们会逃避假装游戏,或者避免诉说自己的情绪,因为害怕一旦承认心情不好,就会忍不住爆发。我发现,通常情况下,无法控制好斗倾向的孩子,经常难以承认自己的情绪,更不会通过语言表达情绪。相反,他们会直接诉诸行动,通过运动神经系统发泄情绪——打人、咬人、推人。有时候,可能是因为他们过于焦虑,才会造成这种表达的困难。但也有一些孩子从来没有获得过这种表达情绪的能力。他们没有学会首先明确自己的意图或情绪,并以此来延缓行动或深思行为的后果。他们不能确认自己内在的意图和情绪,也不能坚持足够长的时间,去想出不同的表达方式。认不出自己的意图和情绪,只知道采取行动的儿童,更加容易用侵犯行为应对挑战。

请通过尊重每一个孩子的身体特质和文化个性,来帮助他们合理地思考,了解这个世界。

如果想知道你的孩子是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寻找机会问他的感受。比如在他的东西被别的孩子拿走时问:“发生这种事情,你有什么感受?”如果他选择直接对那个孩子动手或者表示说“我想踢他”,那他并没有向你展示他说出想法表达情绪的能力。然而,如果他说“我要气疯了”,而你回应说“那么当你气疯了时,你想做什么?”他说“当我气疯了时,就想打人、踢人”,这时,孩子就达到了另一个阶段,即围绕感受形成想法的阶段。

孩子们学习表达情绪,是通过日复一日的体验进行的。自发的沟通,会帮助儿童练习使用语言来表达情绪(如“我现在就要那个玩具!”)。当孩子听到别人在某种情境下使用语言表达情绪后,一旦他自己经历同样的情绪时,就会尝试着用语言表达。如果孩子通过努力能让别人感受到自己的情绪,那么,孩子的语言与情绪表达之间的联系会进一步加强。

对于具有安全感的儿童来说,他们身上的许多人格特质,都依赖于类似的这种能力。孩子有能力讨论各种情绪,会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尤其是在他遭遇压力的时候。可以说出想法的儿童,能够在虚拟的假装游戏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内心感到害怕的儿童可能假扮坚强的角色,譬如扮演警察将坏人抓进监狱,或者找来三只大熊保护自己。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孩子都是在为心理困扰寻找解决途径,以克服内心的无助和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