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个人内在标准并且培养自我认知的能力 ◣
如我们将在第四章看到的,学龄期的孩子正在学习如何塑造内在标准,这种标准关乎他们对自身以及个体信念的认知。孩子们可以借此标准去评判别人的看法。例如,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可能会自认为“我是一个很好的人。我对弟弟妹妹都很好。我知道我自己很不错,尽管学校里有些孩子认为我很差劲”。日益增长的自我认知(作为人我们是谁。譬如,我们是友善的还是刻薄的,是聪明的还是愚笨的),会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每日经历的事情。
年幼的孩子(七到八岁)更有可能在考试成绩不好时,会觉得“我很蠢”,或者在遭到别人拒绝时,可能会想“我不讨人喜欢”。但是,一旦内在的标准得以建立,就会给孩子很大的影响。如果是积极的,它就会给孩子提供安慰;如果是消极的,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够可爱”、“不讨人喜欢”甚至“简直笨死了”。即便是有其他的事情完全可以推翻这些认识,孩子也会时常对自己感到怀疑。他可能会认为“我这次考得好只不过是运气罢了”,而不会重新考虑自己认为自己很笨的想法。如果有人喜欢他,他会想:“嗯,要是他们知道我有多笨的话,他们可能就不会再喜欢我了。不管怎样,随他们的便。总之没有人喜欢我。”由此可以看出,孩子的内在标准对于他们是否有安全感,影响深远。
等到了青春期开始的时候,这种内在的标准将更为重要,因为青春期带来的改变是非常巨大的。这些变化包括:身体上出现第二性征、内在动机和愿望随荷尔蒙的变化而变化、思考能力更加成熟、人际关系更为广泛、日益觉得自己属于世界和社区中的一员以及渴望拥有更亲近的关系、对异性产生冲动等。所有这些改变都要求孩子具备一定的能力,以塑造属于自己的内在标准。与此同时,孩子们面临的各种新的风险——毒品、酒精、不安全的性行为——也让塑造内在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从很多方面来看,一个人内在的标准,是关乎安全感的本质要素。缺少内在的标准,一个人的安全感会非常短暂并且飘忽不定,还会受到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外围事物的影响。如果请求遭到了朋友拒绝、喜欢的人忽然变得冷淡,或者找工作面试没有通过,都会让青春期的孩子在一段时期内感到万念俱灰。尽管内在标准并非绝对的,但是不管程度如何却一定要有,否则我们就会看到孩子们会有很多不安的迹象,诸如极端的行为、盲目跟风以及其他冒险的行为。缺少了内在的标准,孩子们就不能够对未来做出计划并为之努力。
成人必须与青少年站在同一阵线上,也就是说,要很自然地同他们谈论生活与对各种事情的感受。
从青春期早期到中期、晚期一直到成年早期以及中年时期,每一个时期的间隔都会有不同的挑战。我们身边的世界日益变得纷繁芜杂。十五六岁的孩子很可能喜欢约会,二十八或三十岁的成人则会对结婚生子产生兴趣。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些事情的复杂程度各有不同。但是,这都需要有内在的标准,才能让孩子觉得有安全感,并且敢于应对眼前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