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设定行为界限 ◣
行为界限和同理心以及激励一样重要。界限给孩子们提供了安全感和引导。如果家长能配合运用地板时间,那么设定行为界限就会收到最好的效果。因为陪孩子在地板时间里玩耍,会让你在限制孩子行为时减少负罪感(尤其是当你的孩子一直表现很好的情况下)。同时,地板时间能让你与孩子保持一种亲密的关系,好让他们遵守你设定的行为界限。如果想要你的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感觉良好并且有安全感,那他们就需要行为界限,如同需要父母的同理心、指导和关爱一样。
在决定采取限制时,最好是挑选一件单独的事,设定足够宽的界限范围,然后严格地加以执行。换句话说,家长最好集中精力,赢得一场战斗,而不是四面出击,以至于精疲力竭。记住,一次只解决一个关键的问题。如之前所说,不要试图同时解决好多问题,或者设定非常狭隘、苛刻的规则,否则是收不到效果的。
如果要惩罚孩子,那么惩罚的方式不能过于冷酷或专断。在执行惩罚的时候,要怀有同理心并且尊重孩子,事先与孩子商量好惩罚的方法。你不应该让孩子对突如其来的惩罚感到惊讶,也不能让孩子感到惩罚的程度有失公允。你应该记住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谈到国际关系时说过的一句话:“你要让对方承担的代价,在他们看来也许太过昂贵以至于难以承受。”家长们通常会限制孩子看电视或者玩电脑游戏的时间,要求孩子早一点就寝,安排孩子打扫厨房,或者取消出游计划等。但是孩子们的情况各不一样:对有些孩子来说,一整天不准玩电脑游戏就是一种严重的处罚;对另一些孩子来说,一个星期不让看电视才是严重的处罚。因此惩罚要想收到效果,限制的方式必须对孩子来说有一定的意义,才能让孩子在以后会有更好的表现。
有些父母不愿意采用取消食物——如孩子的点心,来惩罚孩子。因为他们担心这会导致孩子饮食失调。实际上,只要你们对食物、饥饿和其他身体机能持一种灵活而不是刻板的态度,那么父母就完全可以用禁止享用某种食物作为一种特殊的惩罚。但与此同时,父母也要认识到,过分的限制有可能导致孩子对于点心或者甜食更加渴望。因此,所有的制裁都应该和家庭的实际情况保持一致。
在设定行为限制时,要尽量让界限清楚无误,而且你能严格执行。家长应避免一时兴起而制定行为限制,到最后却因为孩子的抗议或批评而被迫终止。一旦你和孩子事先设定好界限,并且有过充分的沟通后,在执行界限时你就不大可能感到疲惫或者不知所措。
如果你与孩子经常在一起享受地板时光,那么一旦有必要,你就能比较容易地设定有效的行为界限。家长设定行为界限的目的,在于教育孩子学会以同理心看待别人并且懂得尊重他人。只有将同理心和行为限制相结合,家长才能给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当孩子事先知道行为的界限并且知道父母会坚持原则时,他就不大可能选择对自己不利的行为。与此同时,父母也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待自己的限制。父母应该严格设定并执行行为限制,但也要以同理心看待孩子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如果事先帮助孩子了解了行为界限,孩子就不大可能让自己陷入难堪的境地。因此,那些事先和孩子探讨过的,并且在孩子触及时自动生效的行为界限,会让家长显得很富有同理心。
孩子们通常比父母更容易转变态度。如果他们能在安全和信赖的环境下成长,孩子们通常会比成人更快地原谅他人。
要知道,即便是很听话的孩子也有偶尔做坏事的时候。针对具体情境下的行为界限,能让每一个孩子从中受益。即便是看上去不需要行为限制的孩子,也需要练习人生中触犯权威的情形——这种锻炼现在开始,比到大学时或就业时再锻炼要好得多。
有些父母很难给孩子的行为设定限制,尤其是对上小学的孩子或者再大一些的孩子,他们担心这会让孩子感到难受或者生气。如果父母双方能够相互支持,设定限制就会变得更加容易一些。而且,如果家长肯花费心思和孩子一起来解决问题,并抱有同理心地设定行为限制,自然就不会与孩子有纠纷。
如果你只是用强力来严格执行你定下的规矩,其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你和孩子之间越是有对立的情绪,就越是需要亲密的关系和同理心。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容易陷入愤怒的情绪当中,并且倾向于远离让我们厌烦的人和事。因此,作为父母,有时候将不得不压制自己的情绪。记住,孩子们通常比父母更容易转变态度。如果他们能在安全和信赖的环境下成长,孩子们通常会比成人更快地原谅他人。
如果在教育孩子时,给孩子保留颜面和自尊,将使孩子懂得尊重他人并与父母合作。
对家长来说,同自己的孩子产生纠纷的确让人生气,因为成年人很在乎面子。但是,恐吓和羞辱孩子绝不会让他们学会自律。如果家长采取这种方式的话,那么孩子下一次犯错时就会想尽办法为自己开脱,以逃避父母的责难。与之相反,如果在教育孩子时,给孩子保留颜面和自尊,将使孩子懂得尊重他人并与父母合作。
另一方面,有些父母在以同理心看待孩子时又犯了过犹不及的错误。他们喜欢和孩子嬉戏打闹,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却难以设定限制。但是,孩子在享受关爱的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约束,尤其是面临一些困难的挑战的时候。家长不仅需要给予孩子关爱,同时也要给予必要的限制。总之,家长付出的越多,那么他们收获的就会越多。
本章列举的五项原则并非一种刻板的计划,更多的是一种关乎儿童需要的原则性方式和哲学。我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五个方面会变成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当家长们做到这些时,他们就已经为孩子创建温暖的、可以预知的并且是有条不紊的生活打好了基础。无论工作有多么忙碌,家长也应该每天抽出半小时或更多的时间,与孩子进行一对一的谈话。如果家长愿意以同理心倾听,而不是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孩子自然也会把学校不开心的事说给父母。家长应该要求孩子完成他们可以解决的任务,同时留意那些可能让孩子遭受挫折的障碍。最后,设定坚定的界限并严格执行,并与孩子经常进行温馨的沟通。如果父母在家里遵照这些原则行事,孩子就能在获得力量和技能的同时,勇于面对更大世界里不断变化的机会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