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青少年更有安全感
以上我们讨论的有关青少年苦恼的征兆,实际上也可以变成帮助孩子增强实力和自信心的机会。要达到这个目标,有三个重要的原则应该注意:
tips 帮助孩子增强实力和自信心的三原则
☆ 不断地给予孩子关爱;
☆ 同孩子建立牢固的、充满关爱和尊重的亲子关系;
☆ 增强青少年自我观察和自我反省的能力。
1.不断地给予孩子关爱。家长对孩子的关爱要一如既往,不要因为孩子长大而有所忽略。即便孩子已经十几岁了,并且表示不再需要,你仍然要给出你的爱。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当你必须提供“心灵鸡汤”给孩子时,也要懂得尊重孩子的自主性,以及他们日渐显露的自立和自强。青少年们最常见的一个抱怨是:“我的父母不尊重我。”而家长们会说:“哦,没什么好尊重的,他在学校的表现实在糟透了。”
一个转过三次学校的孩子曾经告诉我:“我父亲一点也不懂得尊重我。我在学校表现不好是因为我不喜欢听讲。但是我有很多兴趣爱好。我很有音乐天赋,而且我擅长做手工。我可以做很多东西。但是不管我做得多好,他还是不尊重我。”这个孩子对自己的分析非常准确。他不是一个好学生,不太把学校的功课当回事。但是父母却对他的学习要求极高,不停地把他从一所私立学校转到另一所私立学校。其实,这个孩子非常有音乐天分,手工做的也非常好。他还说他的同学们都很喜欢他。他待人真诚、言语动听,而且很有见地。
在我们的帮助下,他的父母学会了如何尊重孩子。后来,他的成绩突飞猛进,不但通过了所有的考试,而且还拿了好几个B。因为他喜爱音乐,在家人的支持下,这个孩子在学习音乐时也非常刻苦,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2.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家长通常都认识不到自身的局限。尽管他们可以对孩子施加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家长可以给予或取消零用钱,可以允许或不准孩子碰你的汽车,也可以给予或不给予孩子尊重和支持。但如果孩子坚决要做某些事,家长其实也没有太多办法。因为父母不可能每时每刻都紧盯着孩子,青少年有的是自由时间。在下午放学后而父母仍在上班的这段时间内,孩子们很有可能偷尝禁果、酗酒甚至打架。
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和影响有限,所以你必须依靠劝说让孩子与你合作。到了青春期,家长和孩子之间已经不再是家长完全说了算,而是转变到双方基于互相尊重而建立的合作关系上来。
在进行劝说时,要想让孩子接受你的意见,首要的就是同孩子建立牢固的、充满关爱和尊重的亲子关系。离开了这个条件,如果你一味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孩子绝不可能乖乖就范。但是,如果你们之间关系亲密并且相互尊重,多数青少年都会乐意倾听父母的意见。因此,如果你明白了自己在教育孩子上的局限,就不会陷入愤怒和命令无效的怪圈。有不少对于青少年父母的忠告,但是往往有些极端,要么是对待孩子过分严苛,要么是对待孩子过分宽容。实际上,要很好地整合这两个方面,对父母来说确实不太容易。但是请记住,在养育孩子时,家长需要给予孩子以支持和尊重,同时还要用坚定的界限进行引导。
3.自我反省。父母应该不断地尝试增强青少年自我观察和自我反省的能力。实际上,每天都有无数的机会可以这样做。当孩子想要借用父母的汽车时,家长应该不直接回答可以或不可以,而先试探着询问孩子为什么想开车出去、要出去多久,并且是否已做完作业。家长随时可以和孩子进行类似的讨论,这会帮助他们反省自己的欲望。当孩子离家上大学或参加工作之前,“自我反省”的能力是父母送给他们的最好礼物。要知道,正是父母给予孩子的这个礼物,可以使他们长大后能够成为有责任心的合格公民。拥有自省能力的人能够自己解决问题,而且懂得评估和衡量自己的冲动和欲求。不具备反省能力的人只会忙着应付眼前的问题,并且在遇到问题时往往很容易冲动。
那些存在学习及发展困难的青少年,需要额外练习自我反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是在这些方面问题很严重的孩子,也能从练习中大为受益。我们曾经帮助过一群被诊断为有智障的青少年和成人,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患有自闭症。其中,有一对年轻人因为他们相互喜欢上了对方,决定住在一起。根据智力测验,这两人的智商都不到八十。他们都在残疾人福利工厂上班,住在有人专门监管的宿舍里。当他们获准住在一起后,却不能按时上班,总是迟到。有一天工长对他们说:“嗯,很明显你们有些不负责任。你们住在一起就没有办法准时上班,因此必须回到各自原来的单人房间里。”工长的态度十分坚决,毫无商量的余地。两个年轻人连一个解释的机会都没有得到。
实际情况是,他们其中一人患有运动性肌肉障碍,穿衣服很慢,而另一人每次都出于好心地前去帮忙,结果两个人总是迟到。就他们本身的智力状况而言,他们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而工长的做法并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相反,如果工长能够按照下面的方式对他们说的话,就很有可能促使他们自我反省。“你们是不是必须得更早一点起床?”或“你们在穿衣上需要协助吗?”后来,经过我们类似的引导,他们决定尝试早起,并且答应说如果需要会呼叫助手的。这个办法很管用,而且事实证明他们做的的确很好。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情,两个人知道了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
除了上述三个原则外,我们在本书中一直探讨的那些方法——增加对孩子的关爱(陪伴孩子闲逛)、解决问题、同理心、把问题化整为零以及设定界限——都有助于青少年认识并克服自己的不安全感。
但是,家长在采用这五种方法时,还需要一些额外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