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须言语的交流 ◣
2025年11月02日
无须言语的交流 ◣
安全感的第三个基础建立在前两个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孩子必须学会专注并与他人建立关系,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六到十八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学会用非语言的方式与人沟通,比如微笑、皱眉、伸手指、扭动身体、发出咯咯声以及哭泣。通过这些方式,婴幼儿能够表现自己,采取主动的行为,并发现自己的举动获得预期的回应。孩子发出声音,父母也发出声音进行回应。孩子伸手拿父母手中的哗啦棒,而父母则微笑着往后面移动。这些有目的的双向沟通,让孩子开始感觉到他有能力做某些事,并且也帮助孩子建立起了对现实的认知。当孩子为别人做出某个动作,而对方也给予回应时,他开始感知事情如何开始及怎样结束。伸手拿哗啦棒的是孩子,递出哗啦棒的是父母;发出声响的是孩子,回应声响的是父母。孩子借此感知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其他外物的存在。与此同时,孩子开始对外部世界产生感情并做出反应。这些将帮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发出的信号,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哪怕是无言的沟通。
对于具有安全感的孩子来说,“双向沟通”是他们诸多人格特质的构成要素。缺乏这种能力,儿童将很难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举例来说,如果孩子发出声响,却没有人给予回应,或伸出手去够东西,却没有人递给他,那么他将会感到不知所措。因为孩子发出的信息得不到回应,将使他们不确定自己到底该怎么做。孩子们对自己的感知,以及对外部世界富于逻辑性的感知也会大打折扣。如果他们不断尝试,却始终得不到回应,那么他们就可能放弃,并且变得无助甚至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