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与他人沟通进而获得想要的东西 ◣

懂得与他人沟通进而获得想要的东西 ◣

能够成功地对周围的人施加影响,是儿童内在安全感的重要部分。十八个月大的婴儿,已经懂得识别非语言信息,并且会使用它们以得到想要的东西。例如,当爸妈下班回家后,他可以从他们的面部表情或手势得知,父母会立即到地板上陪他玩,还是会再等会儿陪他玩。这个年纪的孩子已经学会打量新近认识的成人,能感觉出他们是安全、友善的人,还是危险、刻薄甚至不喜欢他的人。

了解和懂得使用非语言信息的孩子,比其他儿童更能领悟人类的基本互动和沟通。在学校里,他们倾向于与人合作而且积极主动。他们能够领会无言的暗示,也能弄明白让其他孩子困惑的原因。在非语言沟通方面存在着困难的儿童,很有可能在学校里困难重重,甚至交不到任何朋友。

不理解他人暗示的孩子,很可能扭曲或误解信息,且无法以适当的行动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能够利用手势进行交涉,并最终使用语言解决问题,可以促进儿童的安全感。当刚学走路的幼儿看到一个玩具时,如果他拉着爸爸的手指向架子上的玩具,并要求他抱着自己去拿,那么他就是在学习应对和解决问题。他了解整个过程如何运作,同样了解如何分步骤地达成目标。如果爸爸愿意帮助,与孩子一同探索,那么孩子自然而然地就能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性。如果一个孩子擅长讨好别人,央求妈妈不管多忙都抽空抱抱他的话,那么他也是在解决难题。如果孩子拿着一本书走到爸爸跟前并眼巴巴地望着他,那么爸爸自然会无法拒绝;即便他再忙,也会坐下来陪他读书。相反,如果爸爸不确定孩子需要什么,而孩子只会哭着死缠烂打,逼迫爸爸给他买东西,往往会导致父子关系日趋紧张。这样的结果往往让孩子感到生气、恼怒,甚至变得情绪消极。

成熟的同理心就是:懂得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领会别人的感受,比较别人和自己的看法,然后盘算出解决冲突的可行之道。

很明显,这种与人沟通的能力,非常有助于孩子建立安全感。他不需要苦苦等候和期待他人,他完全可以自己创造安乐毯。也就是说,孩子可以通过与照顾者的交流,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要想做到这一点,家长们必须反应敏锐,尤其是从孩子很小就开始。当孩子越来越会讲话时,他会在不同的成人中试着寻找看谁没有反应。但是,一个刚学走路的幼儿会依赖父母或其他照料者充当伙伴,进而强化这种沟通技能。

当孩子不具备这些能力时,就会在心中埋下不安的种子。比如一个孩子,弄不明白由A到D的步骤,想不出办法取下放在架子上的玩具,或不知道如何表达愤怒的情绪,而只会咬牙切齿、大发雷霆,都会让他自己明显处于被动的境地。

懂得与他人沟通进而获得想要的东西,会让儿童在复杂的世界里更有自信。如果不具有这种能力,则会让儿童产生极大的不安。除非孩子的全部需求都非常简单,否则缺少这些技巧势必会让他难以得到满足。至少孩子必须懂得透过面部表情以及随后的话语表达内心的忧虑,并且他们必须找到适当的方法去寻求父母给予安慰和呵护。不过,对孩子们来说,这可能很简单,就像是想办法获得正在看报纸的父亲的拥抱一样,并不需要多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