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同理心感知孩子 ◣
要了解一个孩子,首先你要以同理心看待他的目标,不管其目标如何。如果你试着倾听、了解孩子行为的缘由,以及行为背后的世界观,你就能更容易地对孩子的行为施加影响。孩子们对于自己做的任何事情,通常总是有充分的理由。不管你是否同意孩子的理由,都要先了解,然后再探讨改变孩子的行为。(有时候,一旦我们了解了孩子做某事的原因,可能就不想再去改变孩子了。)
不管你和孩子讨论什么,也不管孩子当时遇到什么挑战,要想用同理心去理解孩子,家长需要与孩子进行有逻辑的对话。每一个孩子应对问题的策略都是要尽量减少当时的苦痛。不管父母觉得孩子的方法有多么愚蠢或者多么无意义,在我们了解孩子这样做的原因时,都要表示出对他们的尊重。
比如,当孩子在班上调皮捣蛋,或者试图欺负弟弟妹妹时,你就要自问:“我清楚他是怎样看待这个世界的吗?他内心是怎么想的呢?”
以同理心而不是批评的态度看待孩子,对父母来说可能会相当困难——不是因为我们不想这样,相反,是因为我们对孩子过于苛求了。这似乎很有讽刺意味。举例来说,许多父母发现当孩子遭受拒绝、羞辱以及出丑时,他们感到十分为难。当一个孩子因此而抱怨时,很多父母可能会说,“你不应该那样想,埃里克当然喜欢你”,或者“哦,每一个人在班里都会犯错,没有必要为此感到难受”。实际上,这种否定孩子感受的说法难以收到效果。
当我们听到孩子的抱怨时,往往也会感到心情沉重。如果你是一位出色的父亲或者母亲,孩子可能不会遭受这种苦痛。但所有的感受都是人生戏剧里的组成部分。不好的感受常常同好的感受——喜爱、自豪、开心、幸福——相伴而来。而且,不好的感受的存在,并不会削弱我们身为父母的影响。
同理心并不意味着完全赞同孩子。但是你在否定孩子之前,应该先了解孩子的想法。不过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也不是让你担当心理医生的角色。有许多父母认为,如果不知道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就没有什么可做的。但是,实际上哪怕你只是认同孩子的感受并报之以理解,通常也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帮助。只因为你没有站在与孩子对立的位置,让孩子感到你是一位关心他的好朋友。
回想一下,当你上一次感到难过或者遇到困境时,还有什么比你的配偶或朋友耐心而同情地听你倾诉更有帮助的呢?由此你可以更好地理解:关键的问题是什么,你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以及可能的解决之道。当你给了孩子以温暖和支持时,问题就会变得清楚而且可以忍受。
例如,有一个孩子因为母亲不允许她玩电子游戏而大发脾气。如果对孩子抱以同理心,那么做母亲的就有机会去理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什么。相反,如果母亲觉得孩子不太理性,而她又得去干家务活,那她就不会耐心地听孩子诉说。但是,如果母亲能够以同理心看待孩子,而不是以一种防卫的心理,那么她在说不的时候就不会感到不舒服,也不再会担心自己过于苛刻,而孩子也会觉得母亲的行为并不专横。对孩子抱以同理心,并不意味着对你的孩子妥协,只是意味着不要激起孩子抵触的心理。
对孩子抱有同理心,一个重要的步骤是要确认孩子内心潜在的假设。人们的感受通常都基于内心对外在世界的假设。家长需要搞清楚孩子心中的这些假设到底是什么。孩子会不会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主宰,一切由他说了算。或者,孩子是否会认为如果与朋友发生争执,朋友将会离开他。或者,他是否会认为,如果向你发起挑战,或者脱离你的管教,将会失去你的爱和支持。
孩子的这些假设可能很难了解,但定期的“地板时间”和“解决问题时间”,将会让这个过程变得更加容易。一旦你认为自己已经清楚孩子内心所想,就可以将它告诉给孩子。如果你是对的,孩子会觉得有人会倾听和理解他。如果你猜错了,你也可以借此避免误解,并且继续探究孩子的观点。
这个时候,父母的目标在于协助孩子及时解决问题,比如制止孩子的攻击行为或者减少孩子的忧虑。但父母这样做时,也要尽可能地满足孩子自己的目标。也就是说,最好可以一举两得。例如,孩子的目标可能是同某些朋友亲近、获得父母或老师的更多关注。换句话说,我们可以一举两得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总之,用同理心看待孩子,可以帮助孩子找到满足自己需求的方法,并且不会让他们在家里或学校陷入更大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