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和进行创新的能力 ◣
在个体的早期,通常在两岁之前,我们就开始学习解决问题,去改变那些让我们感到不安的处境。后来,我们又学会了用言语解决问题,直到我们长大成人。八个月大的孩子已经会和父母玩游戏,伸手去要哗啦棒,并且会和你玩藏猫猫了。到了十四五个月时,孩子们会蹒跚着到处找你,会给你拿一个玩具或一本书,会指着他们想要的东西,并且会拉着你到他们想要的东西的地方。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当孩子们想要什么东西时,就会感到无助,不是退缩,就是哭泣。
不难理解,如果一个孩子知道怎样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对这个世界,他会很有安全感。幼儿园的孩子感到害怕时,会跑到你身边寻求一个大大的拥抱(不是简单抱一下,而是深情的拥抱),这会让他觉得更安全。不同的是,那些感到无助且心态消极的孩子,往往会感到生气、挑剔以及愤怒,而你不得不去猜测他为什么会这样。
同样,有些淘气的孩子,在遇到难题时会寻求你的帮助。另外一些孩子,到了这个年龄,可能会自己寻求解决办法,并不需要你介入他们的“游戏政治”当中去。
这种解决问题的愿望和态度,会在上学期间持续发展,一直到青春期。就拿高中毕业后准备上大学或者就业这件事来说,我们就能看到孩子们之间存在很大差别。有些孩子会靠自己申请到大学,拿到通知书后,才向父母、学校辅导员或者其他成人寻求指导。有些孩子则会感到不知所措,或者像鸵鸟一样干脆置之不理,等到最后期限快临近时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做好准备。
这种解决问题的愿望,会让孩子们感到一种安全感,因为他们会觉得自己可以应对这个世界,即便是有很多事情并不容易。如果遇到的情况比较棘手——比如危险的邻居、家人生病或者严重的灾害,那么解决问题的愿望则是至关重要的。在他们感到担心或者害怕时,孩子们需要我们的安慰。随着日渐长大,他们非常需要感受到自己参与解决问题的力量。不管是家庭的、工作场所的或者社会的,在遇到困难时,敢于直面问题的态度都是很重要的。
在随后的第三、四、五章里,我们会探讨如何在幼儿园、小学以及青少年时期培养这种态度。
这其中的关键,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的,就是在这种持续的人际关系中,给孩子提供有益于成长的支持。比如多跟孩子互动、交流,并且通过这些交流,训练孩子养成果敢的品质。当宝宝爬向你,伸出手臂要你抱的时候,盯着他并举起手说:“来,来,来!你爬到这边我就会抱你!”对于十四个月大的孩子来说,如果父母对他寻找玩具的事情装聋作哑,他就不得不拉着你到处找。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肌肉也会得到锻炼。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如果他简单地说“我想出去”,而我们回答说“好”或者“不”,那就不会激励他养成果敢的品质。如果我们问他们“为什么”,并且在得到回答后说“这个主意真不错”的话,孩子们就会对自己更加自信并且认为自己可以想出好主意。对于上小学的孩子,无论是遇到数学上或英语上的难题,你都应该做出示范,教他如何解决,接着就应该让他告诉你自己是如何想的,或者和孩子一起采用头脑风暴法,让他提出几种不同的可能,判断哪种可能结果最好,但绝不要替他做这些事情。换句话说,要通过挑战把孩子训练成为一个勇敢、自信的人。
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致力于同孩子处好关系,抽出大量的时间同他们进行互动,但不要替他们做事情。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可能更需要一些技巧,因为他们一开始往往不会寻求我们的帮助。这个时候,你要让他们知道父母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值得他们信赖,比如你可以采取开车载他们兜风的方式,和他们在路上聊天。不要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做,诸如申请学校或者求职、咨询有关体育竞赛的计划等,都应该让孩子自己想办法。你可以帮他们做一些小的事情,比如帮孩子找一份暑期临时工作等。而对于更大的挑战,你要学会让孩子自己面对,比如像大学毕业找工作,就会让他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敢于尝试。
在面对巨大的压力时,当孩子感到害怕、焦虑、担心或者愤怒时,家长常常忍不住要去安慰孩子,而不是去提供一种富于同理心的、温暖的、无时不在的亲密关系,让孩子从中释放自己的压力。如同本章前面我们提到的那个小女孩的例子一样,当她担心父亲的安全时,母亲可以问她:“你觉得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你的担心呢?”因为有了这种充满关怀的理解和探讨,这个小女孩就可以将母亲当成自己的朋友和帮助者,和她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比如“我可以打电话给爸爸。那会很管用的!”或者“和你多谈谈我就会好很多,不需要再给爸爸打电话了”。对于自己的焦虑,这个小女孩已经可以找到解决途径了,而不再为焦虑所困扰。
在面对巨大的压力时,当孩子感到害怕、焦虑、担心或者愤怒时,家长常常忍不住要去安慰孩子,而不是去提供一种富于同理心的、温暖的、无时不在的亲密关系,让孩子从中释放自己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