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设置在流程树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第四节 岗位设置在流程树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流程树管理的核心是流程管理,主要方法是通过流程环节的减少和重组,达到调整流程分时的目的,从而减少患者在医院的等待时间来提升环节效率,同时尽量提升节点效率来降低最小必要时间来提升个人效率,最终达到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医院工作效率,增强医院核心能力,保证可持续发展提升的目标。而岗位设置对于提升节点效率和环节效率都有直接的作用,所以岗位设置在流程树管理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医院的岗位设置以岗位设计和岗位配置为主。其中,岗位设计属于方法,是理论化的部分;而岗位配置属于实践,是实操性的部分,两者结合,就是岗位设置的理论联系实际。

在进行医院岗位设置的时候,主要遵循流程树管理体系的两个总原则: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即要通过岗位设置,达到医院运营质量和数量的双向提升,单纯强调效率或单纯强调效益都是不正确的。

下面来举例介绍一下在流程树体系里如何进行岗位设置。

案例 S钢铁医院始建于1946年,是一家主要肩负S钢铁总公司多发突发事故、紧急抢救的任务以及3万多名员工的福利医疗以及14万家属日常医疗的企业二甲综合医院。医院占地面积2.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内设44个临床、医技、职能科室。现有职工371人,具有高级职称者39人,其中正高5人,副高34人,具有中级职称者86人,具有初级职称者184人。开设床位362张,年门诊219322人次,出院11713人次,手术3214台次,固定资产9906万元,2012年业务收入7133万元。

为响应国家号召,S钢铁医院开始了医院改制,由于医院所在地点周边没有大型医院,所以S钢铁医院的对外医疗在日常工作中也占据了很大比例,医院整体效益不错,员工收入在当地属于较高水平。前期与S钢铁公司的剥离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但是,当医院与员工签订工作合同的时候,受到了员工的质疑和抵触,身为在编员工对于即将改变身份充满了疑惑和担心,至此,医院改制陷入了困境。

医院领导确定了对此事情的处理基调,一方面,医院改制必须继续下去,更改员工身份是为了打破原有束缚,优化医院结构,提高医院核心能力的需要,不会因为现在暂时性的困难就裹步不前;另一方面,员工的顾虑属于人之常情,需要认真考虑,保持稳定才是医院发展的基础。

员工之所以产生抵触情绪,主要是因为员工对医院的发展前景有疑虑,同时也是因为对聘任上岗自己是否能保住在医院的工作有所担心。所以为了打消员工顾虑,医院领导邀请笔者作为顾问参与制定了对医院工作岗位的重新设置,整个工作大体分为六步:

第一步,对现有情况进行数据整理,对结果进行分析之后,对岗位总量进行了预估计算。

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按照行业岗位设置经验,即300~500张病床的医院,岗位数=病床数×系数(1.14~1.5),S钢铁医院的岗位数预估值为412~542人之间。同时按照医院的战略发展规划,对医院的收入和人员情况按照公式(医院年总收入=医院人工成本+固定资产成本+流动资产成本+发展基金=员工平均薪资×员工人数)进行医院人工成本约估。参考行业及当地的人均薪资水平,得出医院的人工成本可承担岗位编制数量的上限约为525个。从而得出结论:医院的岗位数量应该在现有在岗人数的371与编制上限的525人之间。

第二步,对医院的各个科室部门之间的岗位比例进行第一轮岗位预设置,确定各种岗位的比例系数。

经过对现有人员进行访谈、回答调研问卷、背景调查分析和业务能力测评,并参考国内外医院的相关数据,最终确定各类岗位医院工作人员总数的比例依次为:医师16%;护理人员35%;药剂人员4%;检验人员4%;放射人员4%;其他卫技人员5%;行政人员8%;工勤人员16%;机动人员8%。机动岗位名额是为后期的调整做预案准备,最终结果中不会再有机动岗位。

在制定比例系数的时候,已经充分考虑到行政岗位和工勤岗位属于间接成本科室,与医技科室等直接成本科室之间存在一个成本分摊的关系。另外,后面的岗位设计主要是医技岗位,不再涉及行政岗位和工勤岗位,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优先考虑了工作和成本的因素。

第三步,对医院医技岗位进行第二轮预设。

按照医务人员每小时只有45分钟的有效工作时间,以年节假日90天即全年天数的25%来确定应增加的机动岗位数。

1.门诊各科医师岗位编制方法

某医疗科应编医师岗位数=日均就诊人次/每名医师日均诊疗人次+机动数

某医疗科应编医师岗位数=每名病人平均需诊疗时间×日均就诊人次/每名医师日均有效工作时间+机动数

2.病房各临床科室医师岗位编制方法

某科病房应编医师岗位数=编制床位数×床位使用率/规定每名医师承担床位数+机动数

某科病房应编医师岗位数=每名病人日均诊疗时间×床位数×病床使用率/每名医师日有效工作时间+机动数

3.护理人员岗位编制方法

某科病房应编护理岗位数=编制床位数×床位使用率×每名病人日均所需护理治疗时间/每名护理人员日有效工作工时值+机动数

某科病房应编护理岗位数=各级护理实际病人数×床位使用率×各级护理平均所需时间/每名护理人员日有效工作工时值+机动数

说明:公式中各级护理平均所需时间参照卫生部颁布的有关标准

4.医技科室人员岗位编制方法

某医技科门诊应编岗位数=日均门诊人次×每人次门诊平均检查件数×检查平均耗时/医技科工作人员有效工作工时值+机动数

说明:平均每人次门诊检查件数平均每件检查所需时间均按有关文件规定及医院实际情况而定。(下同

某医技科病房应编岗位数=床位数×床位使用率×每名病人平均检查件数×检查平均耗时/医技科工作人员日有效工作工时值+机动数

根据公式计算出来的结果有三个局限性,第一是所有的工作都放在了现有工作的基础上,缺乏发展性;第二是以工作为基础制定,没有针对各科室的具体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只参考产出,没考虑投入;第三是在计算公式中,公式计算的原理是工作总量与工作个量的比值,原理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在工作量尤其是工作个量的评定上是不准确的,患者病情各异,轻重不一,单从病人数量来确定工作量明显不够准确。所以这个数字只是一个参考值,需要对科室成本、发展性(主要指患者增长性)以及工作量进行综合考虑。

第四步,对各业务科室的具体工作进行工作量化。

确定该医院各业务科室的工作总量,再以该科室行业平均工作量(S钢铁医院采纳二甲综合医院数据库数据)为基础,即可算出该科室医师的院工作饱和度。以普外科为例,制定因素包括:门诊工作评估(患者数量、病种、收住院率等);住院工作评估(患者数量、病种、检查次数、会诊次数、手术例数等);科研教育工作评估;其他工作评估。最后确定普外科工作总量为24780分,11名医师的人均工作量为2252.7分,相比参考数值为2405.2,则工作饱和度为93.66%,工作仍然有提升余地。同样,消化内科工作饱和度为103.2%,属于工作量稍高。当然,其中的评估指标有一个很复杂的表格,并非几个简单的数字,在此就不再过多描述了。

参照具体数字进行计算,以工作饱和度为标准,最后得出的结果医技岗位总数为237+39个,其中237为工作饱和度达110%时的岗位数量,254是工作饱和度为100%时的岗位数量,276是工作饱和度为90%时的岗位数量。

第五步,参考工作饱和度和成本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

根据结果对各科室的具体工作进行调整,对亏损的科室进行减容,对于效益较好的科室进行扩容。例如,经过调整,医院各科室共减少床位42张,增加床位56张,实际增加床位14张。根据调整后的科室工作,医技岗位总数调整为232+51个。

第六步,计算医院各科室的团队效率,制定该医院的流程树图,进行流程优化分析,调整节点和环节,完成平滑下降管理。

例如,经过流程树分析,按照现有岗位比例,在实际工作中,检验科会出现流程节点阻滞,而检验科的工作量又较为固定,所以需要调整岗位数量,增加2个岗位。

又比如门诊分诊台在门诊高峰时会出现环节阻滞,所以也要调整岗位数量,实施分时管控。不同的时间在岗人数不同,上午8时—10时,下午1时—2时4人在岗,其他时段2人在岗,其余2人回门诊部另有工作安排。诸如此类,经最终核定,各类岗位医院工作人员岗位总数依次为:医师76个;护理人员153个;药剂人员17个;检验人员19个;放射人员18个;其他卫技人员15个;行政人员31个;工勤人员73个,总岗位数402个,如表6-2所示。

6-2 各类岗位医院工作人员岗位总数

978-7-111-48744-9-Chapter06-5.jpg

按照新的岗位设置规划,医院对医院员工进行重新安置,对于岗位不足的科室部门进行招聘,对于岗位过剩的科室部分进行人员分流,转岗和解聘。

1年之后,2013年医院的各项指标如下:现有职工401人,其中原有员工中有345人被医院聘用,占原员工总数的93%。具有高级职称者41人,其中正高5人,副高36人,具有中级职称者93人,具有初级职称者190人。开设床位376张,年门诊量236029人次,出院12961人次,手术3534台次,固定资产1.18亿元,业务收入8502万元。

可见,医院重新进行岗位设置后1年,各项指标均有明显上升,尤其业务收入,突破了8500万元大关。同时,效率指标,如病床周转率、手术事故率等都有明显改善。

对于医院的岗位管理来讲,岗位与工作的总量配置涉及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对应,即有多少工作要有多少岗位去对应。但这种数量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医院情况不断变化的。无论是人浮于事还是事浮于人,都不是医院想要的结果。真正有效的岗位管理是战略岗位管理,是工作效率最优化的岗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