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就业特点

一、新形势下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就业特点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但高质量就业难度增大

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持续向好,跟本科生相比,就业率差距逐渐减少,在某些专业上的就业率甚至超过本科生。麦可思研究院《2018年中国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我国201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1.9%,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92.1%,首次超过本科毕业生。那么,这是不是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从此就业形势一片大好,找工作可以高枕无忧呢?事实并非如此乐观。尽管高职学生的就业率数据如此“光鲜”,但这是以高职毕业生降低薪资待遇和工作条件为代价的。据调查,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平均工资仅为1 500元/月,而本科生的达到了2 000元/月以上,对口就业率也远不如本科生;而且,就业岗位多为一线服务岗位的“蓝领”和“灰领”,工作单位大多为私营企业和小企业,而本科生的岗位一般为“白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高,这也是就业难的一种变相表现。

(二)不同专业之间的就业差异明显 

21世纪,产业结构正面临转型升级,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化较大,但许多高职院校未能准确对接产业、对接市场来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导致部分传统专业的毕业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因而出现就业难;而新型专业人才紧缺,就业形势一片大好。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体分为综合类院校、文科类院校和理工科类院校,专业包括法学类、历史学类、工科类、医学类、理科类和社会学类,甚至还有军事类高职院校。一般来说,工科类毕业生就业形势普遍比其他类专业好,特别是社会体育、市场营销、信息安全技术、软件技术、电气化铁道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等专业就业形势很好,基本不愁工作,有的甚至还未毕业就已经被单位提前“预订”了。而有的偏文科类的专业如法律事务、语文教育等专业因学历层次低,本科、研究生等人才较多,竞争激烈,考不到相关从业资格证书而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2018年大学毕业生专业就业率前19位的专业信息见表1-1。

表1-1 2018年大学毕业生专业就业率

续表

(三)不同地区之间高职生就业差异明显

从常理上说,一般发达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旺盛,而对高职毕业这种较低层次人才的需求较低,但调查发现,事实与理论明显不符。从2004年开始,我国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反而最高,中部地区次之,偏远落后的西部地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最低。这主要是由于东南沿海开放城市工厂较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较多,而且高职毕业生的工资期望值普遍低于本科生及以上人才,更能接受“粗笨重”等基层岗位工作。因而,从节约劳动力成本和人岗相适的角度考虑,这些企业更愿意聘请高职毕业生来他们单位工作。

(四)个体、私营企业成为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本科生和研究生因学历层次相对较高,大部分进入工作比较稳定的行政事业单位,或者进入待遇较好的国企工作,或者选择继续深造,进入私企和个体单位工作的人数很少。而高职学生因文化层次不高,行政事业单位一般要求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受学历限制,高职学生很难进入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国企对技术要求又相对较高,更倾向于招聘应用型大学毕业生。因此,个体和私营企业成为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据统计,2013年,全国66%的高职生进入私营或个体企业就业,15%进入国企工作,进入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高职生很少。从近年来就业形势来看,高职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个体和私营单位,就业渠道相对狭窄。2015年应届毕业生期望单位性质与实际就业单位性质比例见图1-1。

图1-1 2015年应届毕业生期望单位性质与实际单位性质

(五)自主创业将成为高职学生“就业新常态”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观点。之后,国家层面和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各高校也积极响应,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培训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创业热情空前高涨。高职毕业生的去向正在从“单一出口”(即受雇全职工作)向“多口径分流”(即受雇全职工作+自主创业+攻读本科学历)转变,近五年来,高职毕业生创业比例增长翻番。

(六)移动互联网是高职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移动互联网是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据2015年3月工信部发布的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报告显示,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规模接近13亿,其中使用手机上网并开展购物等实践活动的人数将近9亿,比例达69.23%。手机在上网工具中名列第一,移动互联网进入了全民时代。微博、微信、App等掌上信息“微模式”,有效利用了大量碎片时间,让服务和沟通更加便捷、高效,而且很多不需要成本,只要提供信息和服务就可能赚钱,为成本不足的毕业生提供了机会。移动互联网成为就业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