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形式

一、常见形式

(一)握手礼

现代的握手礼通常是双方先打招呼,而后互相握手,以示寒暄致敬。握手礼现在作为一种人际交往中必备礼仪,其适用范围广泛,可以应用于见面、感谢、欢迎、祝贺以及致谢等场合;也可以用于熟人、朋友,甚至陌生人、对手的交际场合。行握手礼时应注意:

1.方向

握手时需两人相对,自信、大气地伸出右手,目光不能左顾右盼。多人同时握手时应按顺序进行,不能交叉握手,也不能越过他人与另外的人握手。

2.时间

与他人握手时时间不宜过长,上下摆动一到两下即可,一般情况下3秒左右最为适宜。与异性握手时更加需要注重礼貌,不能长时间握住异性的手不放,更不能刻意抚摸。

3.表情

握手时要面带微笑,微微欠身,以示敬意。对长辈或者领导,如果对方以点头代替握手,也应该以点头对其致意,不能强行与对方握手。

4.配饰

在握手时切记不能佩戴手套,如果确实有不方便之处,则应及时向对方报以歉意。

握手礼在全世界相当流行,所以在与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人士交流时,一定要尊重他人习俗、文化,避免忌讳。

(二)拱手礼

拱手礼最早出现于我国先秦,也称为“抱拳礼”或者“作揖”,是古代汉族人民的城市化见面礼,是以自谦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敬仰之情。后来随着时代推移,拱手礼也从之前的寓意逐渐发展为见面或者感谢之时所使用的一种礼仪。

拱手礼一般有捧手和抱拳两种基本手型,身姿也有直立和向前躬身两种。行礼时起身站立,左手握空拳,右手抱左手,双手胸前叠合,拱手齐眉,上下略摆动几下,而后收势完成整套动作。

拱手礼作为本土社交礼仪,其适用范围是非常广的,基本上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场合。重大节日中可以以此表达祝福;婚庆和生日宴会时客人可以以此表达对当事人的祝贺之情;告别之时,作揖拱手互道珍重;而向他人表达歉意,亦可使用拱手礼。在拱手之时,也可以同时进行语言问候,比如“恭喜”“你好”“后会有期”等等。

(三)合十礼

合十礼属于古印度文化礼仪之一,后随佛教传播,现通行于各个信奉佛教的国家及地区,成为佛教徒沿用至今的日常礼节。行合十礼,需要施礼者两掌并拢,十指伸直,举于胸前,略为下躬身体,微微低头。合十礼可分为跪合十礼、蹲合十礼、站合十礼三类。

1.跪合十礼

跪合十礼是佛教徒拜佛祖或者高僧时的一种礼节,以展示信徒虔诚的信仰。在此类场合,佛教徒需双掌合于两眉之间,头部微低。

2.蹲合十礼

蹲合十礼,主要是某些国家拜见长辈、师长时所用的礼节。行礼时身体需下蹲,将两掌合于眉心之间,表达对长辈的尊敬。

3.站合十礼

站合十礼主要用于信奉佛教的国家的平民或平级官员之间相互问候的礼仪,公务人员拜见长官时也用此类礼节。行礼时需端正站立,将两掌合一置于胸部或口部,以示尊敬。行礼时,可同时问候对方。

(四)鞠躬礼

鞠躬礼始于中国,最初是商代的一种祭天仪式“鞠祭”,以此表达虔诚和恭谨。这种习俗被一直传承下来,不仅仅保留了其在祭祀时候的功能,还演化出以此种形式来表达对地位崇高者和长辈的尊敬。现主要流传于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适用于庄严肃穆、喜庆欢乐的仪式。

鞠躬时,施礼者需摆正身姿,面带笑容,不得东张西望,男士双手自然下垂,贴近双腿;女士双手置于腹部,上身微微弯腰前倾,一般弯腰幅度为15°~30°,具体应根据对象以及场合来决定,90°的幅度只适用于少数特定的场合。此外,长辈或者领导还礼时,可以只欠身、点头或者伸出右手,不需再进行鞠躬。错误的鞠躬见图4-1。

图4-1 错误鞠躬示意图

除了上面所说的见面问候礼外,还有脱帽礼和举手示意礼等。脱帽礼源于欧洲中世纪,在欧美国家广为流行。举手示意礼一般是自己正在忙碌时看到熟悉的同事、朋友时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