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特征
(一)敬业
敬业是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从业者对所从事的职业要有敬畏和热爱之心,要有全心全力、恪尽职守的职业精神状态。
【案例】
电焊工世界冠军——曾正超毕业于四川攀枝花技师学院焊接技术专业,现就职于中国十九冶集团,并担任攀枝花技师学院助教,焊工高级技师,中冶集团“首席技师”、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高级技师,年仅20岁的他,是四川省最年轻的劳模。2015年8月作为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职工,代表中国出战在巴西圣保罗举行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曾正超不畏强手,在这一被誉为国际技能界“奥林匹克”的比赛中一举夺得焊接项目金牌,为中国实现了该项赛事金牌“零”的突破。他在集训的时间里,几乎每天都要集中训练12~14个小时。训练期间认真琢磨教练教导的操作手法,注重每一个细节,努力将教练指导的操作动作变成自身的操作习惯,不断固化自己的操作认知,在每一次看似简单的重复练习中寻找新收获。在冬天训练中,往往前面是高温焊花,背后是刺骨寒风。焊接试件堆成了一座小山,他的左手臂上留下了几十处被高温烫伤的疤痕。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曾正超技压世界各国高手,赢得焊接项目金牌。
(二)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体现。从业者对待产品的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严格要求,只为保证上乘的质量。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也是现代企业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案例】
“德国制造”大器晚成,成为耐用、可靠、安全和精确的代名词,也成为宣传国家形象的金字招牌。凭借扎实稳健的制造业,德国在金融危机中挺立潮头,欧洲各国唯其马首是瞻,就连早已弃实业、投金融的英国也只能望洋兴叹。回顾“德国制造”百年跌宕起伏,恰恰印证了顶级刀具品牌双立人的“让双立人成为全世界高品质的代表”的追求。正是这种百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才缔造了德国独一无二的成功道路。德国双立人公司创建于1731年,满怀卓越的创造精神,彼得·亨克斯先生将双立人标志载入了德国索林根刀具制造业名册。多年来双立人一直在研究钢材材料加工的最佳方式,最终研制出了一种专利名为FRIODYR的特殊冷锻加工工艺。经其处理的刀不仅能保持刀刃特别锋利,而且抗腐蚀能力极强。
(三)专注
专注是“大国工匠”的必备特征。工匠精神意味着执着、笃定、坚韧,是术业有专攻的坚定信念,能够在一个行业里心无旁骛地积累知识、提升技能,最终成为行业领域的佼佼者,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案例】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9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据统计,至2015年,青蒿素已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四)创新
工匠精神还包含着勇于突破、变革更新的创新意识。古往今来,科技进步离不开工匠们的发明精神,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工业革命时代的蒸汽机、灯泡、飞机,等等,都是因为创新力量的推动,才使得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案例】
鲁班在工程实践中善于创新创业,发明了鲁班尺(简称尺,也叫曲尺或矩)、墨斗、刨、锯、凿、铲、斧等木工工具,创造了门、窗、床、桌、雨伞、木马、木车等生活用品,建造出殿、阁、桥、亭等建筑,制作出攻城用的云梯和作战用的钩强、攻城锤等军事器械,鲁班因此被视为石匠、木匠、泥瓦匠、机械工匠、漆匠等多个行业的“行业神”,被人们尊称为“鲁班先师”“工圣鲁班” “百工圣祖”。鲁班的创作贴近生活、独具匠心,是“技”与“用”的统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