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学毕业生跳槽的因素

一、影响大学毕业生跳槽的因素

(一)学生自身方面

1.对就业观念的错误理解

“先就业后择业”本来是为应对就业形势不乐观而提出的一种积极的就业观念。不少大学生认为应届大学毕业生没什么工作经验,第一份工作只是整个职业生涯的一个跳板而已,所以很多大学生根本不在乎工作岗位是什么,看到别人开始工作,自己也就匆匆签下就业协议。而这样的“先就业”注定了其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重新“择业”。

2.对角色转变的不适应

应届大学毕业生初涉职场,从学生角色转换为职业角色,面临着人生的重大转折。从学生到员工,角色的转换、生活环境的变化,使应届大学毕业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角色失调现象。有的适应不了公司严格的管理制度,有的不习惯职场当中复杂的人际关系,有的无法承受公司给予的沉重的工作压力,在这些过程中大学生不断地累积着对企业的不满情绪。在掌握了基本岗位技能,拥有了一定工作经验后,就开始想办法要摆脱现有的这种角色定位,从而选择跳槽。

3.对职业生涯缺乏准确定位和长远规划

个人的职业定位模糊,必定不能长久发展,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必须要有长远规划。应届毕业生求职时,没有将职业选择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考虑,未进行自我分析与职业分析,未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和个人的性格、爱好、素质、能力等来选择适合的职业。因此,即便是找到工作也干不长久,最终陷入“找了换、换了找”的恶性循环。

4.对专业特长过于追求

当代大学毕业生皆为“90后”“00后”,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思想复杂而多变,他们渴望被认可、被尊重,渴望自我实现,渴望成功。这些本应该给予肯定,然而,一些大学生过分追求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有着一种非本专业不干的“敬业精神”。他们进入企业,短期内不会拒绝从事事务性的工作,但是时间一长,一旦他们觉得没有从事本专业的热情,很快就会产生要和企业分道扬镳的念头。

(二)企业管理方面

1.片面追求人才高消费

一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在高校扩招的推动下,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实现了大众化,大学生就业市场也逐步由“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二是全球经济环境恶化,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事实,不少学生为了找到一份工作,甚至不惜打出“零薪水试用”旗号,最终导致企业面对如此廉价的人才消费诱惑而改变初衷。一些企业老板或者人力资源负责人在招聘大学生时,一味盯住名牌大学的优秀学生,好大喜功、盲目拔高选才标准,从而忽视了工作岗位的任职资格是根据工作职责而定的这一准则,这就直接导致有些大学生进入企业之后,因为才能得不到完全发挥、远大抱负无法实现而选择离职。

2.选择性传达企业信息

各类招聘既是企业招募贤才的有效渠道,同时也是扩大企业影响宣传企业文化的良好契机,所以大部分企业在进行招聘推介的时候一般都会有选择性地向大学生传达企业相关信息,比如不遗余力地宣传企业的优势因素,一味强调各岗位的未来发展等,想方设法回避一些不良信息及可能遇到的障碍和矛盾。甚至一些企业还夸大事实,向大学生传达一些与实际不符的捏造信息,这样学生就业后一旦发现企业提供了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信息,首先会对企业产生怀疑,进而产生受骗的感觉,换单位也就成为必然。

3.没有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

大学毕业生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但是缺乏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如果企业没有提供针对大学毕业生的专门培训,或者培训工作不够系统,大学生在企业中的成长,就将完全依赖其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对很多学生来说,很难做到运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去解决现实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缺少了这些培训,大学生进入企业感受最多的就是工作压力和无助,他们中的部分人员将因无法适应工作而很快离职。

4.缺乏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的机制

作为用人单位,应该有一套完善健全的薪酬体系,同时,既要关注企业的壮大也要关注员工的成长,要懂得用感情留人。然而很多企业薪酬体系不科学、不合理,有的薪酬与岗位不匹配,有的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有的干多干少一个样,或者薪酬全凭部门上司说了算。有的企业仅为员工提供薪资,而从不关心员工的个人发展,老板不听下属建议、部门领导不同普通员工沟通,等等,这些都造成了员工内心的不安,时间一长,自然就有人选择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