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二、如何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怎么让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观念转化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最好的途径就是思想道德教育。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使社会道德规范和要求转化为个人直接的道德需要和要求,使社会准则转化为个人准则,才能有发自内心的、自觉的道德行为。在履行责任时,才能形成正确的责任动机,增强履行责任的坚强意志,有效地促进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体现了他们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前有雪山草地,困难重重,后有敌人大军围追堵截,其中苦与累言不能尽。“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主席一首《长征》道出了战士们勇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可是正是苦与累锻炼了团结的精神,铸成了坚强的意志。

(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务实精神

责任感不仅是一个主观范畴,也是一个实践范畴,社会责任感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强化,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式。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顶岗实习、社会调查、“暑期三下乡”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看到个人能力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从而更加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位置,深化责任意识,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社会责任感这个概念可大可小。向大处说,以天下为己任、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向小处说,拧紧滴水的水龙头,最后离开教室、寝室者随手关灯关门,坚持不乱扔垃圾,在宿舍区不影响他人休息,在教学区不影响他人学习,在平时生活中给老年人、孕妇让座,礼貌待人,尊敬长辈等,这些都是责任感的体现。只要能把自己身边的小事做好,社会就会文明和谐。

(四)以感恩教育为基础,构建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基石

“感恩社会、回馈社会”是当代中国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他人的扶持、集体的帮助与社会的给予。感恩之情并不是简单地指父母的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和情感境界。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这种情感更应该体现在感恩家庭、报效祖国、报答社会等各个方面,并且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把责任感转化为自强不息、增长本领的学习动力。

课堂思考

公司因公司发展原因要裁员,裁员名单已拟定,有内勤部的A和B。每天同事们看她俩都小心翼翼的,更不敢多说一句话。因为她俩的眼圈都红红的,毕竟这事摊到谁头上都难以接受。第二天上班,A心里憋气,情绪仍然很激动,什么也干不下去,一会找同事哭诉,一会找主任申冤,什么订盒饭、传送文件、收发信件这些她应该干的活,全扔在一边。而B呢,她也哭了一个晚上,可是难过归难过,裁员名单还未正式公布,工作总不能不做,于是她默默地打开电脑,拉开键盘,继续打文稿、通知。同事们知道她要被裁了,不好意思再分配任务给她。但是她特地和大家打招呼,主动揽活。她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反正也就这样了,不如好好干好当下的工作,以后想给你们干都没机会了。”于是,同事们又像从前一样,“B,把这个打出来,快点儿!”“B,快把这个传出去!”,B总是连声答应,手指飞快地点击着,辛勤地复印着,随叫随到,坚守着她的岗位,坚守着她的职责。后来,A被裁员了,而B却被从裁员的名单中删除,留了下来。人事部主任当众宣布了老总的话:“B的岗位谁也无法代替,像B这样的员工公司永远也不会嫌多!”

为什么A走了,B却留下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