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影像与国家形象塑造: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研究(1979~)》简介
《民族影像与国家形象塑造: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研究(1979~)》这本书是由.王华著创作的,《民族影像与国家形象塑造: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研究(1979~)》共有69章节
1
序 观照民族主体,透视影像中国
刘海贵 “影像与国家形象塑造”是当下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这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角色与话语权力的增强是分不开的。迈入21世纪后,加入WTO、“非典”、汶川地震、...
2
前言 跃然“影”上的民族与国家
自古以来,人类就一直运用语言、标记、文字以及图像诸类符号系统,进行信息交流和文明传承。这些沉淀下来的符号作为历史文本则被身后和身外的社会所接受和认知,它们代表着...
3
目录
目 录 序 观照民族主体,透视影像中国 前言 跃然“影”上的民族与国家 第一章 历史与批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实践考察 第一节 少数民族题材影像拍摄的恢复与民族...
4
第一章 历史与批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实践考察
纪录片用影像方式讲述现实,它具有较强的表现力、亲和力和影响力。1979年以来,中国社会经历新旧交替、世纪转折,它进入的是一个改革时代,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渐次进行...
5
第一节 少数民族题材影像拍摄的恢复与民族形象展现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的现代化。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
6
一、“阿诗玛回来了”:少数民族题材影像再度进发
始于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摧残了新中国电影事业,各类电影厂生产基本处于停滞状态[6]。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这一时期也深受重创,有研究描述如下: 凡是具有边...
7
二、“天地广阔”: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继往开来
就整个中国文艺事业来说,20世纪后20年,属于一个转型和调整的阶段。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明,在不同社会历史条...
8
第二节 作为一种批评范式的国家形象
基于中国形象中的“中国”是一个“国家”,所以在讨论民族影像里的中国形象时需要对“国家”进行一点阐释。什么是国家,如何认识个人、家庭、社会与国家的关系,这是人们理...
9
一、国家在哪里: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普通人的“国家”理论
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文中重点批判了黑格尔市民社会从属于政治国家的观点,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结论,阐述了人民创造国家思想的观点。马克...
10
二、媒介、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呈现
大众媒介与国家形象呈现之间关系紧密,每一个时代的媒体都建构和传播着鲜明的国家形象。那么,国家形象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呢?大众媒介是国家形象的决定者吗?如果这种媒介中...
11
第三节 山川风物、歌舞工艺与边疆建设——改革开放初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1979—1990)
20世纪80年代,各族人民开始跨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在经过一番创伤之后,中国社会此时是在一种羞涩、朦胧、紧张甚至忧虑的心情中观望着外部世界的。幸运的是,改革...
12
一、“询唤”的声像:中国山川风物类纪录片与中华各民族映像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摄制过介绍自然风光、民族文化之类的影片,主要用来进行革命主义以及爱国主义教育。这类影片的再一次大规模摄制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 开拍...
13
二、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电影摄制的持续与变化
作为建国前30年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电影的中央制作机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改革开放初期依然继续进行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电影制作。新影厂一直遵循新中国民族政策,在统...
14
三、在电视传播与人类学影片的崛起中发展
1979年之后,电视在整个国家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开始不断提升,电视传播蓬勃发展。《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等电视专题片,逐渐冲击了纪录电影...
15
四、影像内容、风格、制作主体及其他
整个20世纪8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风景和民众习俗、生产生活一直被纪录影像所关注,当然这些关注大多使用的不是“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而是诸如“大型电视系列片”...
16
第四节 大众化、日常生活与普通人——社会转型之下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1991—2000)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的轰隆声以及1991年苏联解体,既是20世纪90年代伊始中国社会的背景序曲之一,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国际动因之一。在这一背景或动因之中,...
17
一、作为中国新纪录片运动的受动者、参与者、推动者
虽然20世纪80年代中国影像在处理中国现实方面受到一些批评,不过应该看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与现实生活的契合在80年代中后期还是被一批理想主义者所关注与尝试...
18
二、“日落西山”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电影
20世纪90年代初,电影院虽然在全民娱乐生活中依然扮演着关键角色,但是随着电视传播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迅速普及,后者逐渐取代前者主导着全民日常信息接触和娱乐闲暇,...
19
三、“大放异彩”的少数民族题材电视纪录片
应该说,20世纪90年代一部分少数民族题材电视纪录片在内容上,承继80年代的宣传方针与文化主题。1990年开始,中央电视台社教节目中心播出了《西藏的述说》《民族...
20
四、世纪末的民族想象:转型、大时代与普通人物
20世纪9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给导演以及中国纪录片带来了无尽的荣耀和热闹。可以说,整个90年代的中国纪录片是以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为重要标志的,它在80...
21
五、影像生产主体的多元走向与探索前行
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一切萌发与变化,是与80年代的寻觅和开放无法割裂的[114]。90年代是中国纪录片的一个大繁荣时期,也是一个大转型时期,也可以说是中国少数...
22
第五节 新世纪、新大国与新想象——大国关系中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2001—)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会员,它显示了中国在新世纪全面融入全球经济循环和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崭新姿态。中国改革开放力度再次扩大,各地全...
23
一、风光片、大型人文纪录片以及少数民族地区重大历史影像重现
长江、黄河、故宫、丝绸之路等山川风物一进入21世纪就再次被搬上荧屏,虽然所生产的大型影像与80年代一样具有国家塑造和民族凝聚功能,不过,这些影像注解的是21世纪...
24
二、少数民族地区生存环境与民俗文化生活纪录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逐渐平视少数民族生活环境、地区文化以及普通人日常生活,这种记录方式是中国纪录片工作者长期探索并与国外纪录片界互动的...
25
三、少数民族普通人“当家作主”与权利意识的传递、表达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作为普通公民,都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群众知识素养的提高以及现代大众传媒的发达,中国各族人民当家...
26
四、《德拉姆》《毕摩纪》之类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电影的拍摄
2000年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主要由电视台主导生产与传播,辅以电影院播放与网络视频传播。《寻找白桦林》(内蒙古电视台、中央电视台,2000)、《邕江人家...
27
五、少数民族纪录片与社区影像、人类学影像
进入21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逐渐呈现多元化、小叙事情状,《桃坪寨我的家》《春风桃李瑶歌》《庙里的时光》《新疆,新疆!》《寻找楼兰古国》《回访拉萨》等不同...
28
六、致敬与反思:时代感、重访拍摄与少数民族形象再述
进入21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更多地延续90年代形成的记录生活思维,进一步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展开观察、调研和拍摄工作,深入关注少数民族日常生活变迁。在这一过程中...
29
本章小结 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里的中国形象变迁
1979年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一路高调前行,各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一部分,集体性地在纪录影像中得以亮相,并向中外世界表现了自身,也展现了中国。例如,这些...
30
第二章 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里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形象
中国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1979年以来,中国各民族地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大潮中风起云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