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生存环境与民俗文化生活纪录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逐渐平视少数民族生活环境、地区文化以及普通人日常生活,这种记录方式是中国纪录片工作者长期探索并与国外纪录片界互动的一种选择,这一点在新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中形成了燎原之势。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可以借助影像优势来抢救和记录各个民族文化,然而进入新世纪,它们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风情化的边疆叙事,而是试图寻找每一个个体身上、每一个生活细节中和人类整体经验发生联系的通道、办法与意义。诸多研究者对猎奇风景也逐渐保持一种批判态度,主张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应该直面现实生活,而且将这一生活与我们每一位国民生活联系起来,并从中国社会大变迁和人类哲学高度去叙述,反对那种将少数民族生活孤立化和封闭化,进而供人消费的影像方式。
摄像机眼睛聚焦哪里?这是纪录片制作者最关心的问题。老少边穷题材一度泛滥荧屏,似乎这才是文化品位。其实,很多作品难以排除猎奇与投机的嫌疑。城市题材少,社会矛盾题材少,关注个体心灵情感的更少。转型期的中国有太多问题值得关注:人口迁徙、制度变革、上岗下岗、情感困惑、观念更替以及这些问题背后的心态等,记录这些问题的作品都可能为社会所关注。总之,纪录片制作者应直面生活,介入矛盾与冲突,介入情感与心灵。
中国纪录片垂爱“老少边穷”等遥远的题材,既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引导,也是西方视点的召唤——虽然向度不同,一个悖论就这样诞生了:纪录片的摄制者住在城市,纪录片的被摄者住在农村,忽视或无视身边的生活,追求遥远的传奇,这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当然,我并非强调遥远的不可拍摄,但命题是把遥远的变成身边的,而不仅仅是题材猎奇。[124]
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在新世纪里面有一大部分镜头是积极地展现少数民族日常生活,关注少数民族普通人命运乃至整个人类命运的,这些已经交织进入当代历史,并丰富了中华各民族历史与文化内涵。例如,纪录片《平衡》真实地讲述了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一支武装反盗猎队伍故事。可可西里素来被认为是“生命禁区”,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因藏羚羊能够带来高额经济利益而受到一批批盗猎分子的疯狂捕杀。在短短的十年中,藏羚羊的总数竟减少了三分之二。1994年1月18日,青海治多县委副书记索南达杰在抓捕18名盗猎分子的行动中被枪杀身亡。一年后,他的妹夫、县委副书记扎巴多杰成立了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主要目的的武装反盗猎组织“西部野牦牛队”,其工作成效受到国内外环保组织以及中央有关部委领导高度肯定。然而,他却突然在家中被一颗子弹击穿头部身亡。影片涉及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人的心灵等主题,获得第11届匈牙利国际视觉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提名,入围第19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空山》则以大巴山区一个因缺水而贫穷的村落为背景,描述了山民贫困但不消极,艰辛但很乐观的顽强生活状态。《拯救查干淖尔》关乎民族地区自然环保。此外,《远山的瑶歌》《西藏班的新学生》《暴走墨脱》《白马四姐妹》《最后的防雹师》《田丰和传习馆》《风经》《毡匠老马一家》《我的珠穆朗玛》《丽哉勐僚》《庐舍里的婚礼》《第三极》《雅鲁藏布江边的通灵者》《尔玛人的呼唤》《盐井纳西人》《阿希克:最后的游吟》《最后的图瓦》《两个人的村庄》等影片也是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展现与评点。值得一提的是,编导顾桃在这一时期对当代鄂温克族社会生活与文化心理进行了广泛叙述,先后拍摄了《敖鲁古雅·敖鲁古雅》(2007)、《二十三届敖运会》(2008)、《雨果的假期》(2010)以及《犴达罕》(2013)。纪录片《敖鲁古雅·敖鲁古雅》中的“敖鲁古雅”是一个地名,中国东北鄂温克人传统的居住地。然而,鄂温克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却在当代无法延续。政府给他们在山下建了定居点,狩猎也被禁止。柳霞和弟弟维加用酒精麻醉自己,用口琴表达伤悲,酋长玛丽娅·索,漠然地看着这个变化着的时代。这部作品呈现了一个即将逝去的民族传统文化,它超越了单纯的民族人类学视角,有着浓烈的诗情和敏感的影像触觉,揭示了一个民族文化遗失之后,其中个体所陷入的失落、迷茫与痛苦。《二十三届敖运会》记录了鄂温克这一大兴安林深处森林民族对于外部世界发生的事件的简单评价,主要是奥运会、汶川大地震。2008年的中国是一个重大事件频发的年份,鄂温克人在森林深处也受到了影响。人们聚在一起,用电池供一台小电视看奥运会开幕式,但是最后因为设备问题没有看到,所有人都无比失望。鄂温克人有什么说什么、嫉恶如仇、喜欢喝酒、心地纯洁、善良,而且富有艺术气质。虽然面临着各种压力,不管是处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还是政治的,他们仍然坚强而乐观地活着。《雨果的假期》同样触及社会文化与人们现实生活,主要记录的是一对鄂温克族母子生活。鄂温克族是中国唯一一个使用驯鹿的少数民族。13岁的鄂温克小男孩雨果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爸爸。他的母亲柳霞过着终日酗酒的生活,在别人的眼里雨果更像一个孤儿。在社会的资助下,雨果被送到了江苏无锡的寄宿制学校免费接受教育。雨果离开后,柳霞终日苦闷,驯鹿和酒成了她思念孩子的寄托。假期,雨果回到了位于大兴安岭深处的家乡,鄂温克定居点,美丽神秘的敖鲁谷雅。他此时已不再是当初离家的那个孩子,而是13岁的少年。面对酗酒的妈妈、诗意的舅舅、年迈的酋长、妈妈的追求者、纯净的族人、熟悉又陌生的森林,受到城市生活影响的雨果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纪录片记录了雨果的假期生活以及母子离别场景,述说着所有普通人都拥有着的细腻情感。2011年10月,在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雨果的假期》获得了“亚洲新浪潮”单元的最高奖“小川绅介奖”。颁奖词赞美这部影片“以其优秀的视点和影像,推进了当今纪录片的发展进程”。2011年12月8日,《雨果的假期》获得亚洲电视大奖(ASIAN TELEVISION AWARDS)“最佳纪录片”奖。《犴达罕》讲述的是鄂温克人面对狩猎文化消逝的内心感受。犴达罕是大兴安岭森林里体态最大的动物,它威武、敏感、拥有尊严。近年来,随着生态遭受破坏,偷猎者增多,犴达罕变得越发稀少。鄂温克猎人维加在禁猎后失落且悲伤,他经常酒后用诗和画怀念逝去的狩猎时代,也怀念有犴为伴的日子。春天来了,维加和伙伴毛夏进入了原始森林,寻找犴达罕的足迹。维加妈妈登了征婚广告,城市里教书的夏老师出现了,维加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在山林以及远离山林的海南,维加俨然是最后一头孤独的犴达罕。可以说,纪录片讲述雨果、柳芭、维加等鄂温克族这一家人,其实也正是在描述整个鄂温克族,以及中国边地现实状况。此外,顾桃还拍摄了反映鄂伦春人生活的《神翳》(2011),影片记录了鄂伦春族唯一健在的萨满关扣尼的生活经历和心事。每到初一或者十五,76岁的关扣尼都要在神位上放上贡品,按传统的方式祭拜神灵。一场病愈之后,关扣尼有了心事,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找到萨满的传承人,把这种古老的宗教文化继承下来。可现在的年轻人已不再笃信神灵,这成为关扣尼寻找继承人最大的障碍。她把目标放在了子女身上。由是,传统文化衰落可见一斑。2013年,顾桃又摄制了一部鄂伦春族纪录片《乌鲁布铁》。“乌鲁布铁”,鄂伦春语中译为“孤山”,是内蒙古北部的鄂伦春民族乡。影片讲述曾经的猎人给力宝在山里承包了乡里的马场,用传统的方式饲养着100多匹鄂伦春猎马。虽然禁猎了,给力宝偶尔也会进山转转,不为猎获,而是恪守先祖的狩猎文化。给力宝的儿子亮亮和他的伙伴离不开森林,但更热衷于现代的极限运动,组建了越野摩托队,漫山遍野地消耗着激昂的青春[125]。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还展现了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以及一些社会新现象、新问题,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纪录片作为“人类生存之镜”的影像书写。《阿鲁兄弟》记录了哈尼人在新时代遇到的新问题:人与梯田的关系、难以割舍的祖辈文化和远离故土打工的遭遇等。《情暖凉山——1997—2012凉山记事》直面的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聚集区的贫困生活,以及社会救助状况。《西藏2009》(2010)共分为环保篇、宗教篇和文化篇三部分,将镜头对准生活在西藏的十几位普通民众,记录了他们寻常却不失典型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生机勃勃又真实生动的当代西藏。该片中习惯使用牛粪作燃料的藏族人准备安装沼气,这样一来,一方面使得他们可以更加方便地生活,另一方面,还可以节约资源,节省下来的牛粪可以作为肥料,派上其他的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