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变化着的少数民族男女形象
综上,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拍摄了一个个鲜活的少数民族男女形象,他们勤劳、善良、智慧、热情、乐观、多才多艺、敬畏自然,但又不无彷徨、苦恼,年轻一辈的少数民族男女相对于老一辈来说从外在和思想上都有更替。这些形象是中国各民族民众形象的集中展现,因而也是中国形象的应有之义。
中国少数民族男女形象是动态的、变化的,新时期纪录片对此也进行了一定的展现。少数民族男女形象从外在来讲与服饰穿戴联系密切,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对此也有所记录。同样是鄂温克族题材纪录片,《神鹿呀,我们的神鹿》摄制于1997年,《雨果的假期》拍摄于2007年。前者里面的女性还穿着传统的鄂温克族的服饰,衣袖肥大,束长腰带,短皮上衣、羔皮袄,以兽皮为主要原料,暖和厚实。然而在《雨果的假期》中,无论是男性女性,都穿着现代化的衣服,夏天短袖,冬天普通外套如夹克、棉袄等。
《藏北人家》所描述的是最原始的藏北人民形象,无论是女性还是男性,外在所穿着的服饰是具有特色和原始的藏北服饰,用羊毛或者牦牛毛做的长袍子,颜色鲜艳,衣服厚重,在日常生活中衣服上并没有过多的装饰品。男女蓄长发、梳辫子,在辫子上套以绿色红色的螺环。女性还会戴颜色不同的方巾和头巾,盖住鼻口。藏北人民皮肤黝黑、粗糙。《藏北人家》对藏族女性有更多讲述。藏北女性拥有高大的身材和强壮的身体,她们吃苦耐劳,男人在外放牧,女人则在家里操持家务,挤奶、做酥油、晒牛粪,每天忙碌不已,遵循着“男主外、女主内”的规则,女人们承担的更多是家庭角色,没有社会角色的扮演。女人们吃苦耐劳、拥有坚毅的性格。与此同时,影片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并不单单在于劳累的生活以及给她们带来的艰辛,也有藏北女性爱美、爱打扮的镜头,从而让人们感受到藏北女性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具有女性的天性和爱美之心,这也正是藏北女性可爱、情感丰富的一面。《牦牛》讲述的是新世纪里面的藏族牧民生活,它主要拍摄了藏族男性形象,正如影片中所说,男性支撑着一个家庭,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家庭事物的掌舵者,然而与《藏北人家》所叙年代里男性主要从事放牧的工作别无其他事不同,《牦牛》中的男性还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虽然时代在变,从事事情不同,但藏族男性、女性仍然具有吃苦耐劳、勤恳朴实的性格和本性。例如,罗布为了儿子上大学的学费不辞辛苦地赶牦牛上山拉货物;才贡为一家人的生活奔波;哥哥噶丹为了妹妹的学费辛苦地为登山者运送货物。
值得注意的是,新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展现了丰富、流变的多民族男女群体状态和个体形象,这些影像形象更具正面、主流意蕴,而对更丰富的社会现实、更坎坷的人生经历、更多数的边缘弱势存在保持着一定的记录距离。虽然一些学者对少数民族男女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有着富有质地的观察和分析,这其实也为纪录影像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可是,民族影像不仅落后于学界的现实关怀,而且更多止步于学界关怀之外,对一些社会现象或问题,由于顾及各种文化观念或宣传约束而不去触碰。
在这一点上,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里面对男女形象的呈现是有选择性的,是可以继续推进的。另外,不难发现的是,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中的男女形象更多的是农村少数民族妇女、农村少数民族男子,而对于城市少数民族男女群体形象特别是个体生存状况却缺乏聚焦、对话,这是纪录片需要回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