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唤”的声像:中国山川风物类纪录片与中华各民族映像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摄制过介绍自然风光、民族文化之类的影片,主要用来进行革命主义以及爱国主义教育。这类影片的再一次大规模摄制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
开拍于1979年的纪录片《丝绸之路》是中日电视界的一次联合制作,它揭开了中国新时期山川风物类纪录片生产的序幕。这一影像穿越陕西、甘肃、内蒙古、新疆等地,上溯至公元前2世纪,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民族、宗教以及地理风光、风俗人情等领域,拍摄了《飞翔在丝绸之路上》《古都长安》《跨越黄河》《河西走廊》《祁连山下》《莫高窟的生命》《到楼兰去》《火洲吐鲁番》《穿越天山》《丝绸之路友谊城——喀什》《寻求天马》等篇章。这种对古丝绸之路所做的如此全方位的翔实记录在中外电视史上尚属首次。更值得关注的是,该片在1981年播出后,观众赞美它是“历史的教科书”,它能够“引人觉悟,给人力量,壮人心志,催人奋发而大干四化”[36]。另还有评论称,“连载《丝绸之路》对国内观众是一堂系统的古老的文明历史教育,也是一堂生动、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37]。《丝绸之路》借助影像方式又一次展现了中国大西北山川风物和各民族人文风貌,如在《河西走廊》一集中介绍了裕固族人民生活,在《寻求天马》一集里再现了汉朝公主,拍摄了果子沟风光、养鹰和哈密风情。
摄制于1980年的纪录电影《中国风貌》,浓缩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以高度概括的笔调描绘了中国雄伟壮丽的山河和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影片介绍了有着七百年首都历史的北京、曾经作为十一个朝代首都的西安、代表先进工业的上海以及有着两千年通商口岸历史的广州。影片获得了1987年巴西第一届国际旅游电影节三等奖。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以及中华民族最本源的实体象征主要是黄河、长江以及长城,这些自然山川被影像转换成一幅幅气势磅礴的画面和一曲曲优美舒缓的音乐,确实令中华各族人民激动且产生共鸣。这些山川风物类纪录片作为大型连载电视纪录片的主要内容,也撑起了中国纪录片的专业地位和文化价值。中国人自己拍摄的、展现长江及其两岸秀美河山的纪录片是《话说长江》。影片让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母亲河的全貌,而且早已成了20世纪80年代电视作品的代表之作,同时也成了中国80年代初期一个醒目的文化标志。美丽的山川风景、主持人饱富感情的解说、欣欣向荣的社会以及各地人们的丰富生活,一起完成了抽象的民族情结与具象的长江情结之间的自然转换。当然,这种转换不是第一次,不论是文学里,还是歌声中,不论是战争年代的《黄河大合唱》,还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年代的《一条大河》,这一转换都被多次启用,而纪录片《话说长江》只是从影像层面再一次悄然地唤起了人民心目当中那一度沉寂的中华民族象征,激发人们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想象和民族自豪感,并促使人们逐渐放下民族过往的创伤记忆,融入现代国家建设潮流。在这一意义上,《话说长江》是具有开创意义的。《话说长江》在《金沙的江》《岷江秀色》《从宜宾到重庆》等分集中还专门述说了长江流域相关少数民族:
在玉龙雪山的南侧,离金沙江不远的地方,坐落着一座古城,名叫“丽江”。这里聚集着纳西族的同胞。金沙江和玉龙山都有自己的个性。哦,生活在玉壁金川附近的纳西族妇女她们的服饰也同样独具一格。别的不说,您看看她们的披肩,上面绣着七个圆圈,这是她们披星戴月、辛勤劳动的象征。据说这种披肩的用途很多,比如早晚能够御寒,遇雨可以防湿,背东西的时候还可以用来垫肩。当然了,披上这样美丽的披肩,无疑会给丽江的妇女们增添了不少的姿色。金沙江流域宽广,在它的两岸休养生息的,除纳西族以外,还有藏族、彝族、苗族等十多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同胞。(《金沙的江》)
其实,九寨沟也不是什么世外桃源。据说,从前在这条山沟里有九个村寨,所以,人们就把这儿叫做九寨沟。这里世世代代居住着藏族同胞,亦和祖国其他的农村一样,人们既用耕牛也用拖拉机耕耘土地。我们中国的老传统,历来是男耕女织,这里的妇女也同样善于纺织。哎,这当然了,操作方法各有特色。噢!在这宁静的山沟里,孩子们也从心底发出了承前启后、创造未来的声音。春天的汗水凝结着秋天的果实,秋天的硕果又在人们的心中绽放着喜悦的花朵。九寨沟的藏族同胞用传统的方式庆贺自己的收获。(《岷江秀色》)
南广河的上游是四川省的珙县,在县城以南50多公里处有一个名叫麻塘坝的地方,这儿的山并不高,但是悬崖峭壁处处可见。呃,地球上的悬崖峭壁有的是啊,然而在峭壁上悬挂着那么多的棺材,不能不说是稀罕的事啊。人们把这些棺材叫做“僰人悬棺”。所谓僰人据说是我国古时候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但是他们为什么不把棺材埋进土里边,而偏偏要高高悬挂在空中?哎呀,这就讲不清楚了。这些悬棺都是用质地坚硬的整木雕造而成的,悬棺的安置方法大致有三种:一是在峭壁上凿孔,把木桩打进孔内,然后把棺材横放在木桩上;第二是把棺材安放在半露天的天然岩洞里;三是人工地凿出一个大洞,把棺材的一半插入洞内,另一半留在外头。这些悬棺多半离地表25米到50米,有的竟然高达100米以上啊。(《从宜宾到重庆》)
进一步来说,《金沙的江》对少数民族服饰以及纳西族妇女的笑容进行了拍摄,这些服饰颜色丰富、制作精美、十分实用,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与劳动需要。《岷江秀色》记录了九寨沟各民族人民和谐生活的场景。少数民族和汉族的青少年们一起在沟中的学校学习、生活;藏族同胞受到汉族的影响,男耕女织的传统生活习惯得到延续;藏族传统服饰也得到很好的保存。《从宜宾到重庆》讲述的是“僰人”。虽然僰人已经消失,但是“僰人悬棺”所展现出来的那种顺应天时的智慧,也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增添了一股神秘色彩和厚重感。长江流域水源充足、生物物种丰富、生态类型多样,她哺育了两岸各族人民。《话说长江》对两岸各族人民的讲述自然是对这一客观现实的再现,同时它再一次借助影像唤起了长江流域各族人民以及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体想象和中华民族认同。
20世纪80年代,《话说长江》《话说运河》《黄河》《唐蕃古道》《万里海疆》《蓝天抒情》[38]等大型电视系列片都记录了中国风物山川及各地人文,在这些影像中,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人民生产、生活情景也都被广泛展现,而这种展现都是作为整个国家、整个国民生活的一部分的。例如,《唐蕃古道》展现了中国西部各民族历史、宗教、音乐、歌舞、饮食、住房和服饰等状况,有评论称:
中国西部的形象是什么?中国藏族的形象是什么?这个问题不知在历史界、文化界争论了多久。尽管历代文人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鸿篇巨著,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和传统的偏见,西部地区和西藏的形象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依然是扑朔迷离的。在不少善良人们的头脑中,中国的西部是“大漠和风沙的故乡”,西藏“如月球般荒凉”,藏族是“愚昧落后、贫困的种族”。近年来,有些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对西藏和藏族也做了不切实际的描述,以致许多人至今仍有“谈西藏色变”之感。……《唐蕃古道》摄制组怀着对民族大家庭的爱和理解,在历时两年多的日子里,顽强勤奋地追寻着西部各民族的历史踪迹。他们把一个富有神奇色彩的西部中国展现在观众面前,把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生活奉献给各民族观众。他们用明丽的色彩和激动人心的画面再现了一个古老的真理:统一、团结、多民族的国家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民族团结是中华各族的伟大历史遗产。[39]
再如,80年代末,国家气象局与新影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中国气象事业和先进工作者事迹,最后制作了两部片子《中国气象》《风云哨兵》。摄影师邹德昌曾回忆这段经历,并讲述了到西藏地区拍摄气象事业发展的经历:
为了真实反映中国气象的特点和气象工作者的艰辛,我们把拍摄地点选在了高原、沙漠、海岛和边疆。由此一路拍下来,摄制组就到了青海的格尔木。当工作结束准备离开时才发现,返回西宁和前进至拉萨距离差不多。加上影片中尚未涉及少数民族的气象事业,在征得国家气象局的同意后,我们就到了拉萨。[40]
20世纪80年代,中国山川风物类纪录片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华民族身份主体的修复、塑造和爱国主义意识的“询唤”。这些纪录片对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人民也进行了创造性处理,各少数民族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像中的这种关注则完成了一种共同体想象,它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自豪感、民族认同与爱国主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