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序 观照民族主体,透视影像中国

前言 跃然“影”上的民族与国家

第一章 历史与批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实践考察

第一节 少数民族题材影像拍摄的恢复与民族形象展现

一、“阿诗玛回来了”:少数民族题材影像再度进发

二、“天地广阔”: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继往开来

第二节 作为一种批评范式的国家形象

一、国家在哪里: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普通人的“国家”理论

二、媒介、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呈现

第三节 山川风物、歌舞工艺与边疆建设——改革开放初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1979—1990)

一、“询唤”的声像:中国山川风物类纪录片与中华各民族映像

二、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电影摄制的持续与变化

三、在电视传播与人类学影片的崛起中发展

四、影像内容、风格、制作主体及其他

第四节 大众化、日常生活与普通人——社会转型之下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1991—2000)

一、作为中国新纪录片运动的受动者、参与者、推动者

二、“日落西山”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电影

三、“大放异彩”的少数民族题材电视纪录片

四、世纪末的民族想象:转型、大时代与普通人物

五、影像生产主体的多元走向与探索前行

第五节 新世纪、新大国与新想象——大国关系中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2001—)

一、风光片、大型人文纪录片以及少数民族地区重大历史影像重现

二、少数民族地区生存环境与民俗文化生活纪录

三、少数民族普通人“当家作主”与权利意识的传递、表达

四、《德拉姆》《毕摩纪》之类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电影的拍摄

五、少数民族纪录片与社区影像、人类学影像

六、致敬与反思:时代感、重访拍摄与少数民族形象再述

本章小结 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里的中国形象变迁

第二章 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里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形象

第一节 区域自治、社会主义和继续现代化——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里的中国政治形象

一、如何把握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里的中国政治形象

二、当代民族政策的镜像之地:作为“理性政治”的中国政治形象

三、影像的国家景观和符号化政治:作为“感性政治”的中国政治形象

四、影像对少数民族继续现代化的记录:变迁发展中的中国政治形象

第二节 形态多样、繁荣进步、结构失衡——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里的中国经济形象

一、如何把握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里的中国经济形象

二、多元经济形态、多样收入方式、多彩生活故事——基于经济部门或行业视角的中国经济形象

三、繁荣进步、结构问题与国家经济战略——基于民族区域经济视角的中国经济形象

第三节 多姿多彩、融合互补、兼容并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里的中国文化形象

一、如何把握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里的中国文化形象?

二、饮食、服饰、建筑、环境——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里的物质文化

三、宗教、伦理、歌舞及其他——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里的精神文化

四、“多姿多彩”与“交融碰撞”的中国文化形象

本章小结 基于历史、世界眼光的中国形象

第三章 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里的性别、城乡、民族

第一节 男性与女性:传统的家庭观和自由释放的心灵——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里的性别叙事

一、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中的女性形象

二、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中的男性形象

三、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中的男女共同形象

四、作为变化着的少数民族男女形象

第二节 徘徊在“失落”与文明之间——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里的城乡叙事

一、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里的农村叙事

二、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里的城市叙事

三、纪录片如何处理作为景观的城乡

第三节 主体、底层、劳动者——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里的民族叙事

一、少数民族作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主体

二、少数民族作为底层和被关怀的边缘存在

三、少数民族作为人类学研究的特殊文化群体

四、少数民族作为经济循环的重要环节和资本过程的劳动者

五、少数民族在家国之间

本章小结 变与不变——作为流动的中国形象

第四章 在民族影像传播力构建中扩大中国形象效果

第一节 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传播:文本与语境

第二节 民族影像传播力及其建设:历史与动力

结语 影像中国:从现实到想象

一、摄影机、影像民族志与中国纪录片进展

二、塑造中国形象:当代民族题材纪录片立场与路径

三、未来研究之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一览表(1979年至今)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