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如何处理作为景观的城乡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城乡想象是立足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语境的。“这里所谓走向现代化,指的是从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人均收入很低的社会,走向着重利用科学和技术的都市化和工业化社会这样一种巨大转变。”[9]可以说,作为现代化社会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旨在达成经济发展、军事强大、科技进步、领土完整、行政廉洁、教育发达以及其他相关目标。在这一现代化过程中,城市往往作为一种进步而被张扬,而农村往往作为一种落后而被要求变革。在此需要看到的是,城市和乡村不是对立的,不是简单的先进和落后关系,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城市对于乡村的作用自不待言,同样乡村对于城市的价值也不容忽视,城市的进步、繁荣应该看到乡村与农业、农民的支持、推动。对此,刘易斯·芒福德有过一段论述:
古往今来多少城市都是大地的产儿。它们都折射出农民征服大地时所表现的勤劳智慧。农民翻耕土地以求收获作物,农民把畜群赶进围栏以求安全,农民调来水源以求滋润田禾,农民建造谷囤粮仓以求贮存收获物……所以,从技术角度看,城市不过是把农民营造大地的这种种技能统统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城市就是这种安居乐业生活的一种象征,这种生活是随着永久性农耕园地的形成而开始实现的:只有当有了永久性的庇护所、永久性的生产手段和生产形式的时候——比如果园、葡萄园和灌溉设施,以及永久性的保存和贮藏手段设施——人类才形成了这种安居乐业的生活方式。
乡村生活的每一个阶段都对城市的诞生和存在有所贡献。农民、牧人、樵夫、矿工们的知识经验,都会通过城市转化成为——或者“升华”成为——丰富多彩的成分而在人类文明遗产中流传久远:这个人贡献了纺织品和奶油,那个人贡献了壕沟、堤坝、木制水管和制陶旋床,第三个人又贡献了金属制品和珠宝首饰,等等;这些经验最终都转换成为城市生活中的各种要素和手段。这些东西也增强了城市生活的经济基础,为城市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技艺和智慧。来自不同疆域、不同部族、不同类型的生产方式当中最为精华部分,都会在城市环境中得以浓缩,这些东西因而才更有可能彼此进行交融和实现新的组合。最终这种城市效能,在它们原来各自狭小而孤立的诞生环境中是根本无从实现的。[10]
可以说,中国各民族人民一道耕种着农田家园,一道建设着各级城市。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广泛拍摄了各民族地区壮丽景观,其中既有乡村主题景观,也有城市主题景观。一般来说,景观分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前者由一个地区的所有自然特征组成,后者则由所有人的活动所组成。有学者称,“景观是由地球表面上任意部分可观察的特征加上所有不可观察的重要特征组成的”[11]。四季、地理、气候、动物、人类、冰川、河道之类纯粹景观都是可以直接观察的特征,当然自然景观不只是纯粹的自然形象,那些景观都存有人类活动痕迹,那些山川风景、河道农稼之类自然也是由劳动人民所创造出来的。因此,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在拍摄各地山川风物过程中,既要记录那些可直接观察的特征,还要探寻背后那些看不见的东西,例如,在拍摄或研究乡村景观的时候,影像需要审视土地制度、产量、生产目的、耕作方式、社会关系;在拍摄或研究城市景观时候,影像需要思考城市金融、城市交通、大众媒介、人际关系、管理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