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伦理、歌舞及其他——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里的精神文化
相对物质文化而言,精神文化强调的是思想信仰、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指向的是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大致包括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社会组织、伦理道德、政治经济制度、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等。应该说,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是密切关联的。精神文化是在相应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且随着物质活动水平的逐步发展和社会交流的不断加强而渐渐变化。精神文化具有内在性,最能够体现特定文化、特定民族的本质特性,它促使人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社会心理、意识形态和理论观念。“在一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进程中,精神文化对促进民族认同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就是民族情感、民族心理、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等精神文化要素促进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的形成、巩固和完善,进而推动民族历史的可持续发展。”[27]
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自然环境等原因,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拥有着独特的物质生存方式和社会活动方式,长期以来形成了相应的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业文化和南方文化、北方文化、中原文化等。这些物质文化活动和生产方式影响了各民族精神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可以说,中国各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是丰富多样的,也是一致趋同的。有文章如是写道:
虽然我国各少数民族精神文化存在多样性、丰富性、发展的不平衡性,但基本价值追求的共性特征也是十分突出的。可以大致归纳为几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各民族关注自然,珍惜生命,爱护环境,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法则。各民族在与恶劣生存环境的斗争中,体认到了生存环境的意义,通过禁忌习俗、惩戒法则保护着生存环境在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中,民族团结共荣,和谐发展是历史的总趋势。中国历史上,无论哪个民族占据统治地位,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基本的共识,爱国主义成为主流。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各民族都保留着集体主义精神,反对损人利己,主张团结互助、公平正义,以维持和谐的族际关系和人际关系。在物质生产生活中,勤劳致富,珍惜劳动成果,追求幸福生活,反对好吃懒做,是各民族公认的品质。在家庭生活中,追求恋爱自由、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儿孙满堂是各民族共同的价值理想。上述抽象归纳,在各民族的实际生活中已得到史料的具体印证。[28]
1979年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对于各民族精神生活、社会生活都进行了不同程度地记录,从而展现了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状况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形象。本书分析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里的精神文化,主要尝试从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哲学艺术、思想观念、社会规范、民族心理等角度介入。
(一)影像里的民族宗教信仰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中国许多边疆民族是有宗教信仰的,西南、西北、东南、东北各地民族宗教信仰多有差异,或信仰伊斯兰教,或信仰佛教,或其他。这些宗教信仰涉及各民族人民生命哲学和精神世界,也受到《宪法》保护,同时被政府民族政策所支持。这些宗教及其信仰情况在新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中都有所呈现。
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在拍摄藏区或者藏族民众生产、生活时候,镜头中经常会出现藏族僧人或普通民众走在路上,手持转经筒,行叩拜礼仪等画面。宗教文化是藏族精神文化的关键,俨然成了西藏的一种标志。《风经》拍摄的是僧人曲真仁波切带着小喇嘛一路修行的故事。高僧一路诵经,三叩九拜,大雪大雨中依然坚持。他到任何住户家都倍受敬佩。影像传达了藏族人对于佛教的崇拜和依赖。藏族题材纪录片经常会讲述藏传佛教文化,回顾藏传佛教的由来、发展、特点,讲述班禅或者达赖生活,以及藏区民众对佛教信仰的态度。《楚布寺》记录了十七世噶玛巴和僧侣们日常生活。《西藏农奴的故事》从历史溯源入手,描绘了西藏佛教文化,还阐述了过去西藏僧侣集团是如何一步一步获得权力,实行政教合一,对农奴进行残酷统治的。
鄂伦春族题材纪录片也提及了鄂伦春人的传统信仰萨满教,但这些影像往往将萨满教看作即将消逝的文明而进行影像记录。《最后的山神》拍摄了鄂伦春人的山神崇拜和萨满教信仰。鄂伦春先民崇信萨满教,萨满教是原始的自然宗教,以自然万物为神灵,日月水火、山林草木都可以成为他们膜拜的对象。众神之中,山神是主管山林狩猎的神灵,在他们的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孟金福每到一片山林,先要选一棵高大粗直的松树,雕刻一尊山神像,他觉得这样就与这片山林共同沐浴在神灵的庇护之中。每天早晨,孟金福离家出去狩猎,每次打到猎物,他都认为是山神的赐予。他会对着刻有山神像的树跪拜,并将祭品放在山神像的口中,念道:“山神啊,感谢您给我猎物,请接受这溢着香气的祭品,再次赐给我好运气。”一旦多日打不到猎物,孟金福就会到山神面前诉说委屈和请求:“什么祭品也没有,就给山神敬支烟吧。我们就要上山打猎了,请为我们准备一些猎物,为我们排除困难吧。”《神翳》(2011)拍摄的是鄂伦春族健在的最后一位萨满。影片主要是围绕老人寻找自己的萨满继承人而展现的。老人的孩子们对于成为继承人没有太大兴趣,而政府工作人员则运用他们的方式组织了一场文化传承仪式。
此外,诸多纪录片也讲述了各地民族的宗教信仰状况。《毡匠老马家的日子》记录了普通回民的伊斯兰教信仰;《家在云端》中,塔吉克族信仰伊斯兰教的什叶派,讲究内心修养;《毕摩纪》主要讲述的是四川古老的祭祀文化;《虎日》展现了彝族人民借助宗教力量和民族文化仪式进行禁毒、反毒品的情况;《拉木鼓的故事》介绍的是中缅交界的佤族祭祀文化,佤族崇拜山、太阳、神灵,也崇拜木鼓。应该说,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信仰也是多元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同一地区、同一民族的宗教信仰往往也会有所差异。纪录电影《德拉姆》中讲述了丙中洛以及察瓦龙小镇的两大宗教,一个是天主教,一个是喇嘛教。小镇上的人晚上围坐一起诵读经文,认真而又虔诚。84岁的老牧师阿迪说,“现在可以信教,我心情非常舒畅”。22岁的怒族小喇嘛李晓兵在当喇嘛以前就经常来寺烧香,因为有一次烧香认识了他同学的哥哥,并受影响而当了喇嘛开始学习藏文。他认为烧香的时候很平静,烧烧香、磕磕头是很平常的事,烧香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烧香可以祈求平安、净化心灵。宗教是少数民族内心精神的寄托和依靠,少数民族的信仰是无处不在的,正如一位赶马人在喇嘛庙旁面朝大山祈福道:“请保佑,请乌金莲花大师保佑,请山神夫妇保佑,向神山扎奔祈祷,我们的愿望得以实现,保佑平安。”在此,少数民族民众内在的精神文化,及其与自然的诗意关联,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都在影像中得以显现。另外,《盐井纳西人》中有对盐井纳西人的宗教信仰记录。盐井纳西族主要生活在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这里风光优美、民众勤劳,他们更多地信奉基督教。于是,多种宗教信仰在这个横断山脉的纳西民族乡里融为一体,成了纳西族民众的一种精神寄托。
(二)影像里的伦理道德观念
中国每一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生活中都形成了特定的人际关系、善恶认知、行为规范等伦理道德观念。这些道德观念或体现在家庭生活中,或体现在婚丧嫁娶上,或反映在社会交往里,或反映在对自然、他人与社会的态度、行为之中。1979年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对于各民族伦理道德都进行了不同程度拍摄、展现和期待,这些影像要么站在现代民族国家宏观管理的高度进行总体的道德规训以及精神文化文明建设宣教,要么沉入少数民族一般的、世俗的日常生活而对那些朴素的、务实的生活观念以及道德行为、言语进行记录。
《中国哈萨克族》中记录了多斯江和库巴西这对哈萨克族青年订婚、对唱、哭别、迎亲、唱“揭面纱歌”联欢等婚事活动全过程。片中编排了双方家长相互问候、喝茶寒暄、商谈婚事以及多巴斯的母亲亲吻未过门的儿媳库巴西,并给库巴西头上扎白三角巾的镜头。亲友邻居们都围着公婆带来的见面礼绸布使劲撕扯争夺起来,希望在吉庆的日子里争得一份“吉祥”的礼物,气氛热烈。在送别新娘时,新娘库巴西满面泪珠伏在父亲怀中,泣不成声。母亲和邻居们依依不舍地掩面擦泪,哭声中伴随着忧伤的歌声。《德拉姆》反映了中国西南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勤劳善良、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如老喇嘛说,“我们生活在世上要努力,要辛勤劳作,要养猪,养鸡”。如今,年轻一代更多地受到现代文明与外面世界影响,如怒族村长陈忠文对孩子说,“要好好读书,可以见到北京”。19岁的藏族赶马小伙扎西说:“有了很多钱以后,还可以买牲口,买胶鞋、茶、盐,买垫子、被子,这样家庭就会好起来。……男人不能总想着女人,男子汉应该出去挣钱,要出人头地。”藏族丁大妈抱怨公路没有修好,女儿说,“慢慢就好了,还是要靠自己努力”。影片也展现了茶马古道上少数民族婚姻观念的些许变化。阿迪牧师在回忆去世的妻子时说:“我的妻子已经去世两年零三个月了,她去世的时候正在种芋头,现在芋头已经收过两次了,已经两年零三个月了……我给她写信,我知道她不会嫁给别人,只要她知道我还活着,她就会一直等着我,她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年轻的藏族姑娘次仁布赤讲述了自己的婚姻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总之要找一个合适的人才行……我觉得生活上要是不幸福的话,还是不结婚吧,我就是这么想的。”《毡匠老马家的日子》中,老马一家有着浓重的家观念,虽然贫穷,但老马一家人自在、平静地活着。《藏北人家》展现了普通牧民的婚姻观、生活态度和道德观念。措达夫妇是通过亲友介绍的,牧人们相信缘分和命,相信自己所得到的都是上天的赐与,应该心平气和地接受。牧民夫妇一般关系比较稳定,在生活和抚养后代中彼此依赖。离婚现象在草原上是罕见的。牧人夫妇间的感情比较含蓄,平时两人之间难得有多余的话,相互间的思念和牵挂不必用过多的语言来表达,做妻子的甚至能够凭直觉准确地感应到放牧的丈夫什么时刻归来。藏北草原牧民崇拜自然,每日向天、地、神祈祷,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又与自然保持着一种和谐关系。藏北牧民对生活还抱有一种宿命观点。措达认为,生活中没有坏的事,他干的每一件事都是好事,所以他快乐、无忧无虑。他去过拉萨朝圣,拉萨的房子漂亮,但他更喜欢自己的帐篷,更喜欢藏北草原的宁静。措达不识字,除拉萨以外没有到过别的地方。这在外人看来是一种悲哀,但是措达却认为自己很快乐。平静、淳朴、单调的精神活动构成了他们快乐的基础。《甲次卓玛和她的母系大家庭》记录了甲次卓玛和她的母系大家庭的巨变,展现了摩梭姑娘的积极与独立。甲次卓玛是泸沽湖落水村彩塔家第二代第四个女儿,她生活在至今还保留着“走婚”习俗的摩梭母系大家庭。1993年,她离家来到省城昆明,从此她的命运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旅游经济也促进了摩梭村庄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这些富有人类学特色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展现了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及其道德价值,呈现了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传统特征与变迁。
(三)影像里的歌舞艺术再现
众所周知,中国少数民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善舞,许多少数民族的歌曲和舞蹈已经享誉中外。与山川风物一样,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在影像中有意无意间都会展现各民族歌舞艺术。应该说,这种歌舞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少数民族自然观、社会观、爱情观的重要反映,是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艺术化表达,也是少数民族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它们很难不被纪录片镜头触摸或放大。各族人民身着盛装踏歌起舞、信口即歌、尽情联欢的情景,时常在影像中闪烁。
《家在云端》中,塔吉克族自称是鹰的传人,鹰是他们行动的楷模也是精神的图腾。他们还创作了鹰舞,一招一式都模拟鹰飞翔和盘旋的姿态,动作刚劲流畅,造型丰富逼真。用来伴奏的三孔笛也是用鹰的翅骨镂刻而成。《赶马帮的女人》记录的是广西地区中越边境线上陇禁屯的女子马帮队,一开始就展现了南方的轻扬民歌,并以歌唱结尾,“看见阿妹过山来,好像果熟在树上,让哥心想上喉咙,阿妹好像见过面,今天你要去哪里,山高路远慢走来。如果和妹能相好,人没米吃是我种,马没草吃是你找,如果和妹能相好,就像好马伴妹旁,一生一世不分开”。《花瑶新娘》则原汁原味地呈现了瑶族人生活状态,展现了他们在树林嬉戏、在石壁上对山歌情景。《桃坪古堡》介绍了羌族的羌笛、四声部等特色文化。羌笛演奏方法引人入胜,四声部是民间歌唱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唱法,比西方多声部的唱法要早两千多年。这一音乐文化是羌族人智慧和内在精神的体现。纪录片《龙脊》里面则一直穿插着瑶族民歌,歌词虽然简单、朴素,但充满着人们对于自然、生产的述说,以及美好生活的期盼。
四月里来四月中,哥是插田妹扯秧,左手拿秧右手种,种下田中双对双。
六月里来六月中,六月日头正当红,六月日头天仙过,晒得凡间世上人。
七月里来天又阴,晴天大路起灰尘,妹是路边清凉水,救了几多口干人。
八月里来八月中,哥在田中是闹嗡嗡,哥在田中嗡嗡闹,盼我贵子早成龙。
八月里来秋风凉,郎啊送你养亲娘,郎啊本是勤孝子,后来得做状元郎。
《藏族歌手降央卓玛》讲述的是藏族女歌手降央卓玛的成长及其回到甘孜老家的故事。镜头中身穿传统藏族服饰的降央卓玛翩然起舞,唱着美丽、动听、阳光的歌谣,降央卓玛一家人在阳台上唱着藏歌,人们围着篝火对唱……可以说,这里是一个爱好歌唱、热爱生活的土地。
“西藏有着美丽的星空,因为我们的眼睛离苍穹近。西藏也有着最动听的歌声,因为我们的心离大自然近。”
“在西藏的神话传说中,有一位妙音女神央金玛,她掌管着人间的音乐。每当我唱歌唱到高兴的时候,就感觉她正在走向我,离我很近。”
“藏族生活在高原上,自然条件特别艰苦,有些地方甚至被认为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可是我们世世代代就在这里生活了下来。我想,如果我们不会唱歌跳舞,不能让自己欢乐起来,日子该多么难过。”
这三段语言是纪录片中所转述的降央卓玛对歌曲的文化认识,这种歌曲文化认识是西藏人生活与精神文化的体现,也是中国西南地区民众精神面貌的体现。
纵观新时期1979年以来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它们对于各民族少数民族歌舞文化都进行了影像再现。这些纪录片除了展示各民族歌舞文化,还有对传统民族歌舞消逝的思考,对丰富优秀民族歌舞的再发现,以及对民族歌舞保护的重视。例如,《远山的瑶歌》主要讲述了瑶歌当代生存状况与发展前景。纪录片《尔玛人的呼唤》展现了歌曲作为羌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嘹歌也流行》拍摄的是平果县原汁原味的壮族民歌“嘹歌”及其现代发展,呈现了传统民歌与现代流行唱法的有效组合。《爱唱侗歌的凯瑟琳》则叙述了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女博士来到中国学习侗歌的故事。对于这位澳大利亚音乐学博士只身一人到贵州三龙侗族地区学习侗语、学唱侗族大歌、了解并融入侗族社会生活的故事,纪录片《嘎老MY LOVE》也进行了集中展现。可以说,这些影像呈现了侗族原生态音乐及其社会历史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或者相关艺术形式里面所传唱的许多经典歌曲,如今已经转身成了一些民族的标志和文化符号。例如,《婚誓》是电影《芦笙恋歌》的主题曲,它会让人们想起拉祜族。《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主题曲,它们成了塔吉克民族的文化符号,不仅仅在文化上为塔吉克族带来了影响,更带动了它的经济发展。纪录片《冰山上的来客——塔什库尔干》对此进行了展现。对于塔吉克民族而言,《冰山上的来客》以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已经成为了本民族的代表以及身份的象征,其他民族或许对于塔吉克民族本身并不了解,但却相当了解这些影片和歌曲。纪录片回顾了《冰山上的来客》拍摄细节,展现了塔吉克民族的风俗习惯、日常礼仪以及服饰,还原了塔吉克民族的生活原貌,包括叼羊比赛、吻手礼等。纪录片还用黑白对比方式,展现了边疆军民情谊。
(四)影像里的其他精神文化
人类的精神文化是丰富多样的,中国少数民族人民的精神文化同样如此。前文试图从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歌舞艺术方面管窥了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里面的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状况,应该说这些都是中国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代表,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内涵。虽然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影像空间是有限的,但是它能够尽最大可能对无限的现实空间进行陈述与想象,换言之,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对于少数民族精神文化乃至整个中华精神文化的呈现也是多层次的,它们还从绘画艺术、巴扎文化、丧葬风俗等角度进行了呈现。
1979年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拍摄了各民族绘画、雕刻、手工制品等各类艺术文化。《十世班禅》中介绍藏族林卡节、藏戏、马术等文化传统,并解说藏医学是中国医学宝库里的一部分。再如,唐卡是藏语“唐嘎”的音译,它是一种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作为一种宗教艺术品,唐卡所描绘的对象大多是佛像。藏民经常携带唐卡,走到哪里都会把唐卡挂起来,从而可以对它祈祷和观想。所以有人说,唐卡是藏民随身携带的庙宇。《热贡传奇》讲述了热贡地区的人文特征以及唐卡技艺。热贡是多民族杂居地区,其中包括藏族、蒙古族、土族、回族、汉族等民族。这里的唐卡绘制技术十分精湛,也使得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区成为了文化氛围浓厚的圣地。它也给了热贡地区的手艺人们走出去,与其他国家、地区进行交流的机会。另外,《喇嘛艺人》也是围绕唐卡而展开的,它通过讲述内地大学生跟随藏族喇嘛学习画唐卡,从而展现了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艺术,以及与汉族文化的和而不同。
“巴扎”是维吾尔语,意为集市、农贸市场,它遍布新疆城市和乡村,是群众从事商贸活动的场所。一到巴扎天,群众就纷纷前来“赶巴扎”。如今它已经成了新疆独特的文化风景。纪录片《吾守尔大爷的冰》对此有所展现。吾守尔大爷年届七十七岁高龄,五十多年来一直喜欢赶巴扎做买卖。维吾尔族生活中最重要的地方是在巴扎上。维吾尔族谚语说“巴扎是父亲,巴扎是母亲”“去巴扎可以找到幸福”。《塔里木河的秘密》介绍了塔里木河自然地理、文化习俗以及经济状况。其中,赶巴扎习俗是这里的人极为看重的一种文化,赶巴扎不是为了买东西或是卖东西,更是为了交流、感受人气,这是非常独特的风俗与亮点。
中华各民族有着不同的丧葬文化,这些文化传递着各民族特定的文化信仰和精神观念。例如,《最后的山神》记录了东北鄂伦春族丧葬习俗。鄂伦春人传统的安葬方式是风葬,将棺材架在树木之间,他们认为这样死者的灵魂就会随风飘回山林。《僰人的故事》记叙了西南地区悬棺文化以及部分民族的洞穴葬习俗。另外,部分藏族题材纪录片中还拍摄了藏地天葬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