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经济形态、多样收入方式、多彩生活故事——基于经济部门或行业视角的中国经济形象

二、多元经济形态、多样收入方式、多彩生活故事——基于经济部门或行业视角的中国经济形象

(一)农业

农业涉及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少数民族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农业文化,这些文化一方面促使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另一方面又呈现出难以适应现代文明的问题。纪录影像对于各民族农业状况都进行了记录,例如,《红河哈尼梯田》《梯田边的孩子》《龙脊》《梯田上的小学》《阿鲁兄弟》《开秧门啰》等影片里的稻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少数民族农业的展现。

许多反映少数民族农业现状的纪录片中,常用的手法是从少数民族家庭个体出发,从家庭收入情况、受教育情况等方面出发,折射出当前农业发展水平对于经济的影响。《龙脊》是以少数民族家庭中青少年教育为切入点,探究了当时中国南方民族村落发展情况。农业现代化程度低的村寨中,家庭个体难以负担家里孩子的学费,出现了很多孩子难以继续接受教育的现状。这种现象虽然并非少数民族特有现象,但也体现了少数民族一部分特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历史和自然原因,导致农业发展落后,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再加之很多少数民族民众缺少对外沟通,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只能依山傍水,依靠自然生活。

从纪录片所叙述的少数民族农业发展进程可见,少数民族农村在农业发展方面还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农业基础较薄弱,农业基础设施落后,耕地面积紧缺,耕地环境恶劣,很多偏远地区农业生产依靠纯劳力,导致生产劳作效率低下,再加上物价的上升,生产成本的增加,使得少数民族人民在农业方面难以获利。面对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大对于少数民族农业的扶持,通过引进科技与人才等方式,弥补当地农业基础薄弱,设施落后的困境。另一方面,要及时转换思路,利用当地自身优势弥补农业缺陷,像《梯田上的小学》中表现的,就是试图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弥补农业生产的不足。

(二)林业

林业包括林木育种、育苗,木材和竹材采运、林产品采集。《中国少数民族》中记录了黎族的一个传统产业割橡胶,黎族居住区处于北回归线以南,橡胶树也是黎族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另外,《海之南》中讲述了白木香树的历史变化,黎族人曾经依赖白木香树而生。“玄崖产珍木,种种称绝奇”,海南岛的天然光照、水气等条件孕育了生命的温床,造就出了海南岛滚滚滔滔的热带林海。在这浩瀚林海中,有一脉灵根深藏在其中,就是白木香树,成年树十几米高,灰皮大叶,生长快,材质密度很低,虽然经济价值不高,但是它是沉香的寄主。近一百年是海南沉香的恢复期,除了对所剩无几的沉香予以保护,还要满足需求,当地实行的方法就是栽种白木香树,发展人工结香技术,如打洞法、打钩法等,据估计海南目前约有人工栽种白木香树100万株,而这些树的结香被寄予厚望。

纪录片《南伊沟》记录了珞巴族的林业经济。雅鲁藏布江流过的区域,每个支流两岸都有着茂密的原始植被。其中南伊沟河谷居住着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2001年,伐木是南依乡主要的经济来源,南伊沟所到处皆可见到被砍伐的树木,而被砍伐的树木一般都有上百年的树龄。2006年,南伊沟的伐木现象缓解,虫草成为了新的经济来源。南伊沟的村民除了挖虫草之外,有的人家还会有别的收入。有的富裕家庭经营着自己的农场,农场里有100来头牦牛。他们将新鲜牦牛奶经过加热倒入木桶,来回抽打数百次,油和水就会分离,油就是酥油,水可以过滤出奶渣,每百斤奶可提取出五六斤酥油,除了极少部分自己家用,大部分对外出售。2011年,南依乡成为旅游区,被划分为国家生态公益林区,管理森林是南依乡珞巴族村民现在主要的经济来源。《喀什四章》同样拍摄了新疆巴楚县夏河林场。胡杨林是依明·艾买尔家生活的全部。依明家世世代代都是看林人,祖父是看林人,父亲是看林人,他生在胡杨林中,到了成年以后,也顺理成章地做了看林人,如今他的儿子又接过他的工作。《额尔古纳的秋天》介绍了在中国大兴安岭白桦林中的俄罗斯族。白桦林是俄罗斯族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当地烤面包、做饭用的木板是从白桦林里倒下的木材中捡的,当地人称“白桦木的火硬,透着一股清香”。人们居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叫木刻楞,全部用林里的木头制作,之后用山林中长的苔藓夹在木头中间防潮,结构稳定,地震时都倒不了。《龙陵傈僳人家》记录了傈僳族松茸采集。大山包围的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黄连河村,是傈僳族居住的村子,松茸是当地人主要的经济来源。松茸一般是每年的八月上旬到十一月中旬采集,对于山多地少的当地村民来说,松茸是一个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故为了避免在采摘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纷争,每个家庭都有规定的采摘区域。村民窦鲜艳称,之所以采完松茸以后要再用土掩盖上,一方面是为了不引人注意,另一方面是要保护松茸的生态环境,明年让它再继续生长。可以说,林业经济是与中国自然生态保护息息相关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在拍摄林业经济过程中也引入了环境保护意识。

(三)畜牧业

畜牧业指为了获得各种畜禽产品而从事的动物饲养、捕捉活动。对于民族地区畜牧业讲述的纪录片有《中国哈萨克族》《高原游牧人家》《雪落伊犁》《雨果的假期》《牦牛》等。

《中国哈萨克族》拍摄了阿肯弹唱会上的民间歌手和丰富多彩的马上活动。活动时30多顶洁白的牧民毡房、流动的售货点、饭店和畜产收购点就扎在了库围草原上。几百名阿肯和牧民纷纷从几十里、几百里的牧业点赶到了会场。这样的场景是哈萨克族畜牧业经济的直接体现。《高原游牧人家》详细记录了蒙古人家游牧转场的过程。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居住着和硕特蒙古人,他们大多信仰藏传佛教。游牧倒场是他们生活中最为平常的事,一年四季草原牧人大约要进行两次大倒场,在夏季为了保护草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拆掉蒙古包进行一次倒场。转场要在路上走四五天的时间,到了晚上要就地搭帐篷休息。遇到下雨天就要一直等待,避免出现危险。搬迁过程中在凹凸不平的山地上根本看不到路,但在他们看来这是千百年来祖先走出来的游牧路。《明月出天山》影片一开始,镜头中牧民在风雪中驱赶着羊群,别克是新疆阜康市三工河哈萨克族牧民,他家的冬牧场在天山脚下的准噶尔盆地边缘,由于冬季储存牧草有限,在冰雪天气还得顶风冒雪出来放牧。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北疆牧民传统的冬牧场,也是野生动物繁衍的天堂,成群的马儿在雪地里奔跑,每年稳定的降雪使得这里与南疆塔里木盆地截然不同。《藏北人家》中解说称,纳木湖畔水草资源丰富,是藏北主要牧场之一。长年过着游牧生活的牧民,就在湖边搭起了一顶顶帐篷。一座帐篷就是一个家庭。这里是牧人措达一家。措达今年28岁,他和比自己大一岁的妻子罗追结婚九年,已经有了3个孩子,女主人罗追的父亲索朗也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措达家有将近200只绵羊和山羊,40头牦牛和一匹马。这些财产属他们个人所有。措达的财产在藏北算中等水平。他一家人的衣、食、住,完全取自这些牲畜,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收入。这些都是原始牧业经济的反映。20世纪90年代,经济上看,由于藏北地区比较偏远,相对闭塞,城市里的现代化经济发展并没有将触角伸到这片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相对原始的自给自足,物物交换的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的游牧生活仍然逃避不了靠天吃饭的生存法则。影片《牦牛》讲述了牦牛是藏族人最好的朋友,用牦牛毛编织的帐篷是藏族人的家。正如影片开头所叙,“看哪,它带来成功,看哪,它带来好运,看角啊,它拥有不朽的角,看角跟,它角跟厚硬,看嘴啊,它的嘴带来美味”。纳木错夏季牧场,天气转凉需要转场,到更温暖的冬季牧场去越冬,牦牛几乎为牧民提供了一切生活所需,纳木错地区经济转型后的经济收入来源依然离不开牦牛。这种牦牛叙事其实是一种畜牧业经济的高度展现。影片中介绍说,在过去判断一个家庭富裕与否的标志就是牲畜的多少,主人公小时候家里有一百多头牛,一千多只羊,现在因为国家退牧还草政策的缘故,家中的牛羊数目锐减,这直接导致了家庭财富的减少。“以前我们家,我父亲的那一辈,我妈现在还在,那时候我还小,我们家有一百多头牛,羊差不多有一千多只,主要看牲畜有多少啦,牛羊少的就叫穷,牛羊多的就叫富。我们家现在有80多头牛,羊有60多头,现在国家不让养就没有办法了。”牧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如何寻找出路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周边的工程建设开始增多,牧民们通过建筑业获取报酬。除此之外,他们还会通过牦牛与游客拍照,帮助登山人员运输物品等方式获取财富,但是,一些不会讲汉语的牧民,却无法使用这样的赚钱手段。作为相互依存的共同体,牦牛为牧民提供了一切的生活所需,但现在,牧民们早已适应的游牧生活与国家政策出现了矛盾,现代化的喧嚣逐步入侵,打破了他们简单的生活。一方面,退牧还草的政策促进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改善,但另一方面,牧民们自身条件的局限决定了他们其中一部分人难以适应目前的生活方式。

另外,《犴达罕》《雨果的假期》也同样反映了与畜牧业经济一致的驯鹿文化以及少数民族游牧人在生活习性被迫更改之后面临的迷茫。事实上,这不仅仅是某个少数民族地区的个别问题,而是少数民族传统畜牧文化与现代化发展、国家政策推行的矛盾。中国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必然的。但在推行这一政策时,要考虑到汉族与少数民族,尤其是过去依赖畜牧业为生的少数民族人民的特殊性。传统的生存方式难以适应突如其来的转变,被动地剥离了习性的生活甚至导致了一部分人的逆反心理,难以融入现代化生活的他们对于转变呈现出了极端排斥的表现。对于世代放牧的少数民族人民来说,放牧不仅仅是生活的物质来源,更是一种精神来源,是传承下来的“信仰”,一旦这种“信仰”被强制剥夺,引发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在解决畜牧文化与国家政策矛盾时不能一刀切,在执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时,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在保证政策实施的同时创新政策推行手段,注意推行的灵活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渔业

渔业主要指水产捕捞、水产养殖。《中国少数民族》第一、二集介绍了京族靠海而居,主要从事沿海渔业。在海滩、村寨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成堆成挂的各式渔具,拉网、刺网、塞网,还有专门针对某种捕捞对象的鲨鱼网、南虾网、海蜇网、鲎网、墨鱼网等,渔具之多分工之细。这些形成了京族发达的渔业文化。《喀什四章》中,维吾尔族的刀郎人依靠着叶尔羌河生存,叶尔羌河里面盛产青鱼、草鱼等淡水鱼。捕鱼是刀郎人的传统,每年春秋两季,一共有40天的捕鱼时间,其他时间则种植长绒棉,冬天在湖里捡水草。现在的这些渔民,基本上都是六七代的世居渔民,而捕鱼也依旧采用先人的方法,要么是大网围猎,要么使用鱼叉,并没有采用现代化的捕鱼技术。他们捕鱼时使用的大网网眼很大,是为了漏去小鱼,把小鱼留在湖里,这一行为是刀郎人的习俗,因为他们认为,鱼群的生存,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刀郎人的捕鱼行为充满着传统色彩,他们使用着一成不变的捕鱼技术,同时信奉着前人捕鱼时所坚守的习俗,这让他们的捕鱼行为蒙上了一层古老的面纱,但同时也阻碍了当地捕鱼行业的发展。在继承传统与重视效率之间,刀郎人还未找到适合的平衡点。可以说,中国少数民族在捕鱼行业,大多依靠传统的捕鱼手段,除了对于传统具有继承性以外,也有捕鱼技术较为落后的原因。因此,在少数民族发展渔业时,一方面要尊重其风俗习惯,另一方面也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扶持力度。但同时要强调,提高少数民族人民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不能过度进行捕捞。

(五)旅游服务业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借助各民族文化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广为使用。这种文化经济主要体现为一种旅游业经济,或者说服务业经济。例如,《风流泸沽》《牦牛》等展现了各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及其对当地百姓经济收入、思想观念的影响。旅游是一种观光经济、文化经济,它在影像中既是民族经济形象的展现,也是民族文化形象的展现。或者说,这些影像里所体现的是一种各民族文化推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中国经济形象。另外,旅游业是对民族地区山川风物、传统文化的展示,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认知和民族认同,填充了当下人们对归属感和集体感的渴望[16]

少数民族文化会推动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这是一种必然现象。事实上,一个民族的经济要是想前进发展,就一定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潮流之下进行的。不难看出,在整个社会发展环境中,民族的经济与民族的文化是紧密相连、难以割舍的。纪录片《冰山上的来客——塔什库尔干》中指出,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早已经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经典影片,也在无数人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而在现如今的塔吉克民族,这部影片的影响仍然相当巨大。许多外地人来到了这里拓展自己的事业,就是受到了《冰山上的来客》这部电影的影响。这部影片已经成为了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民族影像记忆,它不仅仅在文化上为塔吉克族带来了影响,更带动了它的经济发展。可以说,这种民族文化促进了民族经济发展状况,往往被民族地区旅游经济所启用。有一则新闻如是报道:

近年来,该县加强景区景点的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精心策划推出精品旅游线路,重点宣传“中国塔吉克民族文化之乡”“冰川之乡”“宝石之乡”“温泉之乡”“鹰舞之乡”“杏花村之乡”以及高原风光、玄奘东归之路、西域凉都等旅游品牌,提高了塔什库尔干的知名度,旅游业呈快速增长态势。

该县抓住自治区部署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这一契机,打响“北有喀纳斯,南有塔什库尔干”旅游品牌,突出“皇冠明珠”理念,对外推出了唱响一支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放一部好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奏响一支世界名曲《阳光照耀塔什库尔干》,展示一种风情《塔吉克民俗风情》,大力宣传民俗特色景区,让独特的民风、古朴的民情为世人知晓,为世人所领略,为世人称颂。[17]

所以说,作为新中国一部优秀的少数民族故事片《冰山上的来客》,对于塔吉克族的影响早已不仅仅停留在了文化层面上,它推动了当地包括旅游业、运输业、餐饮业等方方面面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冰山上的来客》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最终成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经典,而伴随这种经久不衰的文化影响,随之而来的是塔什库尔干区域经济发展的蒸蒸日上。

中国各少数民族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而且得以不断传承。在当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少数民族地区也尝试向外界展现自身民族文化,或借助品牌、产业化等方式将本民族文化转化成了区域经济优势服务项目,从而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纪录片《爱唱侗歌的凯瑟琳》讲述了一位澳大利亚女博士来到中国学习侗歌的故事。影片不仅集中在凯瑟琳如何学习侗歌上面,也处处展现了侗族民族风情和侗族人民生活方式。到了后半段,影片更已不再局限于凯瑟琳学侗歌这个事件本身了。侗歌作为一个民族传统,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与经济符号。学校为了鼓励孩子演唱侗歌,为孩子们下发补助。政府也经常举办演唱活动。这不仅仅推动了侗歌的发展以及推广,甚至提高了侗族妇女的社会地位。随着侗歌这种民族文化成为了一个民族符号,它的社会地位大大提升,从而进一步产生更广阔的影响,影响到了经济层面,侗族依靠着侗族大歌,推动了少数民族自身经济的发展。

(六)交通运输

中国西南传统交通除了马帮,还有船运。纪录片《深山船家》讲述了四川百里峡纤夫船工的平凡生活。这种普通人的生存方式置身于整个社会变革大潮之中,处于新旧交替、两种文明交替阶段,其中最直接的表现之一就是现代公路的修建。影片体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深入到山区,公路的便捷代替了传统的船运。中国各民族地区交通运输状况也被许多纪录片广泛拍摄。在历史上,无数人都在尝试打通青藏高原与内陆之间的通道,但是因为自然条件以及科学技术的限制,这样的愿望难以实现,使得青藏高原成为了与世隔绝的“圣地”。但是,青藏高原与内陆在交通上相互连接在一起是必然的需要,只有打通了交通,才能发展藏区经济,维护藏区稳定。纪录片《青藏铁路》中,将建造青藏铁路称为“21世纪工程奇观”。在建设时除了要面对艰苦恶劣的气候与环境,更要面对冻土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建设的工人们每天都游走于生死之间。但是,建设青藏铁路的意义极为深远,铁路的建成意味着西藏不再处于封闭的状态,而是与中国其他地区乃至世界相连在一起,它为西藏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带动了铁路沿线城镇的发展。青藏铁路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意义与政治意义不言而喻,这也注定了青藏铁路建成的必然性。

(七)其他行业

由于历史、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习惯因素影响,中国西南、西北、东北、海南等民族地区的经济形态是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中国少数民族》中称,源于古代“百越”族系的侗族主要居住在湘、黔、桂三省毗邻地区的侗寨。侗族人民长期经营农业,兼营林业。现如今,侗家人的生活和观念早已经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脑和互联网的出现,是侗族巨大变化的良好见证。学校的老师说,在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开始之前,村子里已经有年轻人安装了互联网设备。侗族旅游业创始人陆新风告诉我们,现在村子里搞旅游等,也通过互联网来联系业务。另外,毛南族山区缺少耕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勤劳的毛南人惜土如金,除了见缝插针开垦面积很小的“鸡窝地”之外,就是利用满山的青草来发展家庭饲养业。到现在毛南族人已有500多年饲养菜牛的历史,有“菜牛之乡”的美称。几乎家家都养菜牛,专供食用,成为毛南族的特产,畅销内地及港澳市场。相传布依族姑娘发明了极富民族特色的蜡染技术。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以蜡染品制作的服饰、提包、窗帘、屏风、床单、沙发罩、帽子等时新商品,工艺精湛美观,价格适中,深受国内外游客欢迎。于是蜡染技术不再是姑娘们的专利了,在蜡染之乡的布衣村寨,往往是全家上阵,共同制作。蜡染已经成了布依族人致富的一种有效方式了。纪录片《俄查》中,从俄查村主要生产与生活场景来看,村民主要以水稻种植为生,兼营家畜饲养、锦布纺织。阿兰在与刘宏涛的交谈中,将进城打工形容为“流浪”,“我在外面流浪到现在,孩子都是给我老爸老妈养长大的”。但当镜头转向阿兰海口的生活,外出打工的黎女晚上的时候也会精心装扮,到游戏厅、网吧畅玩一番。到了俄查山栏节,城里打工的黎妹又踏着后跟极细的高跟鞋返回到村里来。

总之,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产业逐渐走向多元化、科技化、现代化的道路上去。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再单纯依靠简单、粗放、人力、原始的方式,而是依托政府相关政策,根据民族地区现实,寻找切合自身条件的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