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拉姆》《毕摩纪》之类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电影的拍摄

四、《德拉姆》《毕摩纪》之类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电影的拍摄

2000年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主要由电视台主导生产与传播,辅以电影院播放与网络视频传播。《寻找白桦林》(内蒙古电视台、中央电视台,2000)、《邕江人家》(广西电视台,2000)、《高空王子——阿迪力》(新疆电视台,2000)、《甘孜50年》(中央电视台,2000)、《纳西族的东巴文化》(丽江电视台,2003)、《新藏线上》(新疆电视台,2003)、《玛丽索亚家的冬天》(黑龙江电视,2003)等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都是由各级电视台主导摄制和播放的。不过,电影纪录手法依然在寻求突破,换言之,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电影也取得了不俗成绩代表作品如《布达拉宫》《德拉姆》《毕摩纪》《西藏今昔》《扎溪卡的微笑》《喜马拉雅天梯》。

全球化、商业化与大众化早已成了中国影像生产、发行与放映的重要语境,这一语境使得各类影片不得不面对市场,努力提高自身竞争力。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同样遭遇一些困惑,其中不无一些娱乐化或猎奇性片子被生产出来,也不无一些有影响力的片子被人们不时提起,单就《布达拉宫》(2003)、《德拉姆》(2004)两部片子足以说明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电影在这一时期影像发展中的地位。中央电视台投拍的大型电影纪录片《布达拉宫》,运用实拍手法,借助一位在布达拉宫生活了60多年的喇嘛自述,反映了布达拉宫上千年的风云变幻和西藏独特的人文景观。影片以这位13岁就在布达拉宫生活的喇嘛的丰富经历为主线,巧妙地串联了布达拉宫的建筑历史、西藏的社会变迁和雪域的独特魅力,这种人性化的处理方式既反映了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真实,也把以布达拉宫为代表的藏族文化用一种贴近心灵的方式呈现出来。该片还夺得第10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纪录片大奖。由田壮壮导演的纪录片《德拉姆》拍摄了茶马古道怒江流域段马帮及在此区域内长期居住的人们的生活。本片沿着马帮行进的道路,在云南西部怒江州的丙中洛乡到西藏的察瓦龙乡的怒江河谷里游走,用摄影机展现了不同民族的生存状况和多民族、多宗教的文化形态。镜头里流淌着河谷、栈道、索桥、怒江、喇嘛庙、天主教堂、雪山、丛林等地方景观,还记录了生活在拥有15个家庭成员、来自六个民族大家庭中的做旅游生意的藏族妇人;曾为信仰坐牢15年,一年只能给妻子写两三次信,别人以为死去的84岁天主教牧师;和哥哥共妻的藏族赶马人;双目失明、平静讲述自己如何逃避国民党军官的追求,如何“休”了好吃懒做的第一任丈夫,如何想念能干安静的第二任丈夫的104岁的怒族老阿妈;跑了老婆的扎那桶村村长陈文忠和他年仅九岁儿子“大耳朵”;有着传奇经历的82岁的马帮老人;曾在舞厅爱上一位姑娘的年轻喇嘛李晓斌;拒绝了所有求婚者、爱看黑帮片、憧憬外部世界的藏族美丽女教师,等等,这些普通人物对着镜头表达着过去、现在和愿望,其间有欢乐也有艰辛。《德拉姆》再现的是一个现实的中国农村生活,而不是乌托邦中国,同时影片最后关注的是人类共同的生活变迁。影片艺术质量是显著的,大量使用长镜头,它击败众多故事片获得2004年度中国导演协会颁发的最佳导演奖,还获得第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数字电影奖。与此同时,《布达拉宫》和《德拉姆》两部纪录片意料之外的票房,也点燃了业界对观众到影院看纪录片的无限遐想[126]。这些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电影试图模仿故事片以及欧美商业大片模式,全面展现各地民族生活文化,取得了一定传播效果。此外,《毕摩纪》(2006)是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电影,它呈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形式的毕摩活动仪式,从历史客观的角度诠释了毕摩的生活状态、思想动态、传承方式、受众心理,从而真实地记录了毕摩的现实生活和彝族民族文化。2009年,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文献纪录电影《西藏今昔》用大量事实讲述了西藏今昔的变化。“宝贝,你必定是上帝最爱的天使,否则,他为何在你的嘴唇上,留下这般深切的吻痕。”这是由央视纪录频道与美国微笑列车基金会联合摄制的首部关注“唇腭裂”群体的公益纪录电影《扎溪卡的微笑》(2013)的开场字幕。影片记录了西藏自治区东南边缘4 300米海拔的扎溪卡高原牧区里一群患有唇腭裂的贫困儿童在当地民政官员的帮助和微笑列车基金会的人道援助下,免费进行手术治疗,最终治愈先天缺陷的故事。

2015年10月16日,纪录电影《喜马拉雅天梯》走进大众影院。影片聚焦的是西藏年轻的国际登山向导,完整记录了他们登顶珠峰北坡的全过程,从而再现了藏地风景和当地民众的生活。可以说,《喜马拉雅天梯》是对纪录电影的致敬,也是在新世纪里面对新中国时期所拍摄的《征服世界最高峰》(1960)、《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1975)等纪录电影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