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中的男女共同形象
(一)朴素的外表,信仰至上,内心纯洁,心态乐观。这些形象往往与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例如,藏族题材纪录片大多拍摄了男性、女性的空灵、神圣、安逸,遵循信仰的内心世界。他们追求信仰和精神寄托,对一个信仰矢志不渝。《西藏的诱惑》里,藏族的男女是一群虔诚的朝拜者。《风经》中喇嘛的传教,面对恶劣环境时的心灵洗涤。《边疆问路》中,拿着转经筒的转山藏人三步一叩的虔诚。值得一提的是,《盐井纳西人》和《德拉姆》中的各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的信仰传统的佛教,有的信仰天主教。《盐井纳西人》中说道,纳西是一个佛教和天主教可以融合在一起的地方,西方传教士传教唯一成功的地方,从这里可以看出,纳西男性女性对于信仰方面是包容的,只要内心可以得到寄托,无关信仰的类别、来源和信教传统。《德拉姆》中,牧师讲课,男女们学经、唱赞歌。大家总是在寻找某种让他们内心能够得到慰藉的宗教,而不关乎国家、民族因素。所以说,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呈现的少数民族男性、女性形象大多是虔诚的教徒,内心纯洁。再如,虽然毕摩不是宗教,现在看来似乎还有些迷信鬼神的味道,但也算是彝族的信仰。《毕摩纪》开头写道:“一只大雁击穿岩洞俯冲进洪水,又从岩洞腾起直上云霄,洪水消退大地呈现,从此这个岩洞就是我们毕摩的灵地了。”徒弟说:“很快水电站建好,一蓄水就把灵地淹没了,怎么办?”招魂毕摩说:“慌啥!天雷劈开的峡谷还在嘛……”传统文明正在受到现代科学技术冲击,但信仰还在,这让他们安心。
(二)勤劳、智慧,敬畏土地、自然。因为受到艰苦的自然环境与特定的历史因素影响,中国少数民族大多处于原始的牧业或农耕社会里面,与外界交往需要更多的中介来完成。正是在这样的生产、生活环境中,各民族形成了独具智慧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勤勤劳劳地繁衍生息。《藏北人家》中罗追虽然怀有八个月身孕,但她同藏北草原所有妇女一样,每天忙碌不停。据说,牧区的妇女即使生了孩子以后,也不休息,当天就要干活。这里的环境使他们具备了坚忍的意志和强壮的体格。在藏北草原,妇女是家庭活动的中心,她们既操持家务,又掌管经济,是家里的主要劳动者。从早到晚,她们干着永远也干不完的家务活。从某种意义上说,藏北草原的妇女比男人更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牛粪》中,藏族妇女将牛粪的用途发挥到极致,她们熟练地用推、揉等手法将零散坍塌的牛粪变成光洁平坦的形状,做成狗窝、冰窖、炉壁,用来作为生火的工具,甚至作为治病的良药。一位藏族妇女说,他们视牛粪为自然给予的礼物。《盐巴女人》讲述了盐井乡的女人们对于制作盐巴付出的艰苦的努力,她们是制作盐巴的主力。《最后的梯田中》中,哈尼族男女们在梯田中劳作插秧。在相对封闭或半封闭社会环境下,少数民族与外界联系,获取必要的生产、生活用品时候,更多的是借助脚夫、马帮、船只,因此那些作出贡献的马夫们、船夫们和旧式拖运方式及其现今命运,往往也就成了纪录片镜头关注少数民族男女时所聚焦的一个地方。《深山船家》记录了船工以及纤夫艰辛、不怕吃苦的精神。为了生存,他们与自然抗争,遇到水流湍急时,他们甚至要站在冰冷的河水中,或者把绳子绑在腰间,趴在地上行走以推动船的前进。《最后的马帮》中,马夫们遭遇恶劣天气,翻越茫茫雪山,他们用勤劳和智慧保障着少数民族的生存与生产发展。《最后的梯田部落》中,那些纵横如水墨画的梯田所折射的是哈尼族男女的勤劳、智慧,反映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用心。影像中称哈尼族有谚语说:“像牛一样有使不完的力气,像土狗一样不怕烂泥,这是一个山地民族对天地的一种真情表达。”《最后的山神》中孟金福对于山林的敬畏,山神被破坏时的伤心,以及《雨果的假期》中雨果的妈妈对着太阳唱赞歌时的虔诚,雨果的叔叔维加和姨妈柳芭的放荡不羁、自由天性,用画笔对自然的演绎和刻画,这些都传达着少数民族男女对身处自然、生活大地的敬畏、热爱。
(三)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民族男女。《马桑树儿搭灯台》讲述的是湘西的爱情传说,故事的主人公是贺锦斋、戴桂香夫妇,这对夫妇在时局动荡的年代聚少离多,但是他们之间依然心心相印,最后丈夫战死沙场,妻子则痴痴地等了一辈子。镜头中不仅仅展示了两人的爱情,还在各个细节上展示了桑植地区风土人情,例如桑植服饰、“哭嫁”等各类风俗。《雨果的假期》的镜头里也有雨果母亲及其与求爱者的交往镜头。与此同时,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中的歌曲、舞蹈,有一部分是男女生活或爱情主题的,它也传达了忠于爱情的民族男女形象。
(四)少数民族青年男女作为矛盾、向上的一代。1979年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中活跃着少数民族年轻一代,这些青年男女形象得以被记录。《二十岁的夏天》描写的即是四川甘孜地区三位藏族小青年的社会生活。佛学院学生嘎玛在学校学习时,想念自己的母亲,担忧母亲的重病,假期替别人做法事来补贴家用,他说:“让我唯一不能安心的事,就是不能照顾父母,用成绩来报答他们。”藏医学生觉安去成都回来给爸妈买了礼物,考试前一天给爸妈打电话;学习唐卡画的学生多吉,关于是继续学画画,还是去做生意,他纠结过、思考过,最后选择了继续学唐卡画。镜头中的学生们喜欢迈克尔·杰克逊,喝百事可乐,骑摩托车,戴墨镜,用手机。例如,2009年3月5日,佛学院学生收看CCTV1藏语频道有关美国歌星杰克逊去世的新闻。这些学生还收听杰克逊磁带,觉得“做这样的人很棒”。他们学跳杰克逊太空舞步,穿戴时尚的帽子如彪马品牌等。嘎玛老师带领学生观看世界地图,让大家表达最想去的地方,尼玛表示想去踢足球的巴西,但有的说法国,有的说印度。老师说藏民族有深厚文化,如何将传统和现代结合,需要博学、目光远大。可以说,少数民族青年男女接受着现代文明的洗礼,他们在接受现代社会带来的新鲜事物,开放与传统并存,同时也在经历着社会带给他们的生活压力。父母们把希望寄予他们,不像之前纪录片中所记录的只要他们学会放牧、打猎、生活技能等,而是希望孩子能有一份谋生的工作。这些年轻人囚禁在现实生活中,被生活困住,现代诱惑在生活中也常常出现,同时他们也保持着淳朴的性格,孝顺、顾家,想远离家乡,寻找梦想,有着独立的思想。《老马》中,老马的儿子想出去做生意而被父亲训斥。《最后的梯田》中记录称,年轻男女都喜欢出去打工而不愿待在家里犁田耙地。《盐巴女人》讲述了新旧两代盐巴女人的故事,展现了羌族女性的勤劳。拉错和她的妈妈,一个是梦想借着旅游开放想做生意的新时代女性,一个是将盐巴作为毕生事业,认为有任何私心或者想法都是对盐巴的亵渎,对女人身份不忠,甚至对制作盐巴新技术都排斥的传统女人。其实,拉错妈妈更多是迫于外界对女性身份的认同,往往守本分的做一辈子该做的事,她们往往活在外界对她们的期望中,而失去了自我。拉错是对这种禁锢的打破,实现身份转变,这使得在女性形象上不仅体现出勤劳,而且还多了一份勇敢与挑战情绪在里面。对于新世纪女性形象上的塑造,多数展现的是女性自主选择、智慧、与时俱进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