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底层、劳动者——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里的民族叙事

第三节 主体、底层、劳动者——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里的民族叙事

毋庸置疑,人是中国形象的主体,普通人是最好的国家形象,中国形象的内涵体现在每一位中国人身上。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记录着各民族群众群体、个体形象,他们辛苦劳作、平静生活,热情好客、敬畏自然,其实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中国形象。

中华各民族人民是共和国的主人,是这片土地上的建设者。从建国初始,中国纪录片即将各族人民纳入到了民族国家影像之下进行统一拍摄,其中最为代表的是《新中国的诞生》,影片让内蒙古、新疆等地少数民族在抗战之后再一次高昂地迈上了民族影像,一起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主要展现的是各民族历史发展、地区风光、人文习俗、政治管理、经济生产、科教文卫以及民族团结、互助,各族人民形象也都闪烁于影像的每一个角落。这一记录风格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少数民族与工人、农民一起作为中国形象代表在纪录片中得以呈现。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文艺提倡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换言之,各族人民、各个阶层人民是包括纪录影像在内的中国文艺的取材对象与负责对象。中华各族人民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是各自家园以及伟大祖国的建设者。1949年以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赢得了一定政治地位。90年代开始,中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进一步向世界开放,在这一过程中,少数民族开始转换成一种底层叙事,并与工人、农民一起成了底层叙述的主要对象。无论是国家还是市场,两者都在尽力推动这一底层叙事的完成与合法性。赵月枝认为,它主要是90年代工农的媒介话语权被剥夺的反映[12]。至于少数民族的底层化叙事,可以说少数民族的媒介话语权传统一直以来受到国家政治的影响,而现在逐渐让少数民族普通人被大众传媒所忽视或者底层化,现代影像随之也参与了这一进程。其中,当主流影像或者官方影像对于少数民族人民的叙述不再将革命或者建设的主体性塑造作为重点的时候,各类独立影像或者民间影像的叙述式样则会成为外界或者这个时代的历史标志。换言之,在政治、经济和历史变迁过程中,主流影像与独立影像都一起参与了少数民族形象再现,那么,新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究竟是如何叙述各少数民族的呢?